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本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实证区域的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剥夺"问题。指出县域经济"空间剥夺"具有空间性、持续性和综合性特征。将其作用机理概括为三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极化"效应,制度因素的作用和核心城市产业的空间侵占。指出空间距离,核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规模对"空间剥夺"的强度和作用机理产生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存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其形成与"空间剥夺"有直接关系。本文还探讨了"空间剥夺"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培育与区域特征相协调的主导产业,遏制发展要素的"逃逸,"并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完善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剖析了教育观念由"就教育论教育"向"更加注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所起到的引导与促进作用,旨在使人们秉承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念,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北战争"后,美国南北双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因战火而满目疮痍,美国还是一个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国。但"南北战争"结束后三十年左右的时间,美国似乎经历了一个"大爆发"似的发展过程,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促成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城市化对美国经济的带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陆华梁  微丽丝 《神州》2011,(23):175-17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痼疾,由粗放式的"黑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绿色"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迫在眉睫。民间资本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年的迅速成长,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应发挥其优势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裴越  侯卓沅  徐鑫  周率 《旅游纵览》2014,(4):135-136,150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圈层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逐步向外发展。自2010年秦皇岛市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构想以来,旅游产业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但旅游经济的主要的受益方是"沿海、沿线"区域,外围县区的发展则明显受制。本文基于圈层结构理论对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地带进行划分,着重研究中圈层目前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弊端,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婷 《黑龙江史志》2013,(21):253-254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要是立足于学生的经济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介绍一些生活当中的经济常识。本文主要对这部教材中的"消费"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对教材中"消费理论"的分析、"消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理论与思想,以求对新教材的把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科学,教学中更体现"教育性"。  相似文献   

7.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农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农村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但如今"农村旅游+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主要对"农业旅游+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究,希望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面对"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规划,将黑河列为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黑河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利用独有的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开辟新途径。在此背景下对"一带一路"方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格局,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政、存史、育人、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9.
常瑞 《黑龙江史志》2008,(22):70-71
李登辉、陈水扁的执政时期已经成为历史,在他们执政期间,台湾的经济政策以"戒急用忍"、"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为主旋律,对两岸的经贸交流和往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台湾经济在这一时期却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开始走上了新一轮的经济飞跃历程。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台湾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有理性的,而且农民的理性选择是嵌入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民的理性选择也在变迁之中。从最初的"生存理性选择"转向"经济理性选择"乃至更高层次的"生态理性选择"。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其各阶段理性选择的历史原因,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进最高层次"生态理性"的萌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国学人陶云逵提出"边地汉人"是边疆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范畴。民国时期川西北羌族地区是时人心目中的"文化边疆",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与羌地汉人的经济活动密切关联。文章对民国时期的"羌地"与"羌地汉人"做了界定,对羌地汉人的职业结构、经济活动及日常经济生活做了描述,并分析了羌地汉人对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地建设背景下,"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其发展重要且紧迫。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一直以来主要依靠煤炭产业来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但近几年来煤炭行业的不景气给山西的经济带来了重创,山西急需转变产业结构来改变现状,而山西其丰  相似文献   

13.
中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文章在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阐述评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特点,进而遵循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产业经济理论,从发挥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科技、组织方式等优势因素出发,构建出符合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农户+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协会)+超市"三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其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传统侨乡潮汕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产业经济发展进程为例,借助经济地理学中关于"邻近性"与全球化区域发展理论的前沿研究,通过比较海外华商在侨乡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探究了海外华商影响侨乡经济的机制。研究发现,与海外华商建立的关系邻近性,曾经是侨乡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关键,为侨乡带来外资并引领了出口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海外华商对潮汕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从重要到式微,反映了关系邻近性可能为其他类型的邻近性所取代。近年来,潮汕地区出现的新现象,则暗示关系邻近性有重新发挥作用的潜力。全面理解华侨华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影响,需要我们跳出"侨乡"的局限,从全球化以及区域发展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发展形势和经验的前提下,对发展理念的认识在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进而对上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做了如下阐述:"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在互联网社会中,旅游产业已进入到"旅游+互联网"模式。笔者分析了"旅游+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探索了互联网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并对旅游产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诚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2,27(2):113-118
本文通过ESDA相关分析,以4个时间断面的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描述了197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总体自相关趋势在不断增加,高低集聚的格局不断加强,热点区域分布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从"一"字形到"二"字形,再到"Z"字形的演化过程。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发展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最后将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演化因素归结为4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和区域发展政策,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内在因素,而交通条件、区域发展政策则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外在推手。  相似文献   

18.
陈云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了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是其以综合平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和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构想的充实和发展,不但对当时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决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型节事对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国清 《人文地理》2010,25(5):137-141
大型节事(Mega-event)既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项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也是一个重大的空间事件。事实上,社会经济实践往往最终都会通过空间事件而得以实现。基于对大型节事、城市旅游空间等概念的认知及节事活动相关"旅游角色"的诠释("触发器"→"指示器"→"调节器"),从时间上的"峰聚"现象、选址上的"裂变"效应及运作上的"网络"互动等影响视角,探究了大型节事对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影响机理,并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实证案例,重点讨论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旅游空间的互动发展(形成上海都市旅游新增长极,提升黄浦江旅游发展轴功能,重构上海城市旅游空间核心轮廓)。  相似文献   

20.
坦桑尼亚独立以前的大陆部分称坦噶尼喀,剑麻在其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坦噶尼喀剑麻产业在宗主国的主导下长期成为该国对外的支柱产品,一度发展到"黄金时期"。但是,殖民经济的"掠夺性"开发,使坦噶尼喀剑麻产业逐渐成为宗主国经济的依附性产业的同时,也使坦噶尼喀殖民地经济形成了高度的单一性。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坦噶尼喀剑麻产业的"依附性"和"单一性"等局限性日益显现。这种畸形的"殖民遗产"被独立后的坦桑尼亚所继承下来,并对坦桑尼亚经济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