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固川保藏"、"固川图藏"、"筹边援藏"是晚清经营西南边务的封疆大吏们逐步提出的西南边防战略.本文以丁宝桢十年督川治边为例,探讨晚清政府在海防、塞防俱紧背景下川藏经营思想的形成以及"固川保藏"、"筹边援藏"等边防策略的初步实施状况.  相似文献   

2.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清海防、塞防出现了全面危机。其直接原因,是晚清政府武备废弛,举措失当;其远因,是早在前清盛世时就已经种下了祸根。本文拟从考察清统治者的边防观念及其边防建设的得失入手,探讨晚清边防危机的军事原因。  相似文献   

3.
孔子民族观的出发点是明"华夷之辨","华夷之辨"的首要标准是文化。在华夷之防方面,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在处理华夷关系上,孔子提出"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怀柔政策。在宗教观方面,孔子除了提出"敬天法祖"这一基本信仰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孔子宗教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儒家宗教观的核心。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中的理性精神对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东北屡遭外强侵略,局势不绝如线。面对民族危机,爱国学者曹廷杰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正史、实录、笔记、舆图类文献,编纂《东北边防辑要》论证了东北三省在我国边疆史上的战略地位,为晚清时期的抗俄斗争提供历史借鉴。作为研究晚清时期东北边防的重要文献,其著述也是研究中国东北史、沙俄侵华史、东北历史地理、东北民族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因此,探讨《东北边防辑要》成书的历史条件及内容,考订点校本之讹误,究其史学价值,益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1993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一、综论话说边界争议刘平波《中国方域》1993年第3期当今世界的边界领土争端实例肖星《地理知识》1993年第5期论明十三镇长城的起止点和结合部艾冲《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论清代边防及晚清边防危...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政权更迭,黑龙江在各个不同的政权时期,在边防法制指导思想和内容上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地方政府也针对边疆防御与边疆治理制定了"移民实边"、屯垦兴边、"裁兵殖边"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本文对近代黑龙江边防法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研究以"移民实边"到屯垦"殖边"为中心的边防法制演进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对于当今依法治边、依法护边以及构建边防法制体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川陕防区战略地位重要,南宋极为重视对此地的军事经略和戍防体系建设。南宋川陕军事戍防体系具体表现为:以兴州、金州与兴元府为屯驻重心,以阶、成、西和、凤等关外诸州为外部屏障,以关隘与堡寨等为战略据点,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南宋川陕防区军事戍防体系的形成以及将"天险"与"人谋"紧密结合的特点,增强了防区的防御功能,为川陕边防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东北海疆危机的具体表现,可以发现清朝统治者在晚清时期边防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海洋观念上的淡薄。深究其原因,可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传统因素这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其一,清朝统治者对近代世界格局变迁的漠视;其二,咸丰年间,从东北调兵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所造成的东北边防空虚;其三,在东北地区统治重心的内缩及清朝统治者"以陆治海"的海洋观念。  相似文献   

9.
晚清“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是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针对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周边国家、蚕食中国领土的边疆危机而作出的边防决策。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从而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抢夺殖民地的新高潮。清政府对“中外已成列国兵争之局”已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周边危机的刺激,周边“藩国”沦为殖民地,使清政府对“唇亡齿寒”的严重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清政府内部经过”弃藩自保”还是“固藩自保”的争论,作出了“保藩固圉”的边防决策。这一边防政策。把“卫门户”和“固堂室”统一起来看待。企图把帝国主义的兵锋战火挡在本土之外,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致命的弱点是把“固边”的目标建立在维护封建宗藩关系的道义责任上。因而,“保藩”的努力落了空,“固  相似文献   

10.
正边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的安全屏障,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有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经略和建设,党在边疆部署了武装力量,以人民为中心设防,建立了人民边防制度。通过政治建边、军事强边、经济兴边、文化安边,形成了党政军警民"一体化"信息化的防卫体制。疆域的稳定为祖国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以各族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强边固防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1.
章永俊 《安徽史学》2003,(2):110-110,103
《蒙古边防议》是清人陈黄中所作的一篇舆地作品。该文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北方塞防,尤其是京师防卫的认识,在史学思想上,体现了他防患于未然的忧国意识及治边与防边相结合的经世思想。这在康乾盛世上,无疑是富有远见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外交"与"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有个别成功的外交案例,但还是无法摆脱屈辱外交的形象。这除了中国国力衰弱的原因外,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关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以往文章已有所涉及,但一些问题还有待挖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晚清外交观念演变的脉络,探析晚清屈辱外交形成的的观念因素,从而深化我们对观念转变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从欧洲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亚投行"的发起,"亚洲复兴"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探讨的新热点。近代中国知识人的亚洲意识,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其中对孙中山的亚洲论述进行重新检视尤有必要。一传统中国知识人对世界的理解,常以文野相分,不存在明确的民族国家观念,更谈不上洲际意识。这与其说是先贤的局限,不如说是古圣的睿智。华夷之辨的动态同心圆结构,将人类致思和致力的目  相似文献   

14.
明代永平府占据着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其境内明代长城的修筑,与明朝边防重镇"蓟镇"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作为广西边防的主要负责人,苏元春高度重视通过发展经济以加强边防实力。苏元春推动广西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积极改善交通状况、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兴办实业、移民实边、活跃市场、稳定边疆环境等。对于苏元春所遗留的相关资源,晚清民国时期主政广西边疆地区者大多积极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广西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外来图书的翻译方式从"洋译华述"向"日文中译"的转变过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并且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尽管两种翻译方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但两者都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国人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张平  甄宇彬 《神州》2011,(14):138
公安边防"七种精神"是我公安边防部队几十年来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是引领新世纪新阶段公安边防事业前进、发展的一盏引航灯。作为一名边防系学员,我也同样对公安边防精神进行了学习,并就其对我边防学员的意义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战争中晚清官员先以"天朝上国"自居,当与英国侵略军正面交锋后,他们的思想却发生了转变,"天朝"思想逐渐趋于没落,转而用务实思想去应战。处在战争前线的浙江巡抚刘韵珂的思想转变极具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文以刘韵珂的思想转变为例,反映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中务实思想萌生。从他们思想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务实思想去应对世界潮流才不会被湮没在历史中。  相似文献   

19.
广西边防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铁路建设的内容,这与清政府对铁路建设态度的转变有一定联系。但广西铁路的筹建确实又缘起于加强广西边防的考虑,首先比较清楚地意识到加强广西边防建设必须修建广西铁路的是广西巡抚张鸣岐,他在全面考量广西边防总体战略部署之后提出了广西边防战略交通网的规划,并以其中的桂邕铁路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广西铁路线网规划。  相似文献   

20.
正陈季同(1851—1907),字敬如,号三乘槎客,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晚清学贯中西、才华盖世的学者、外交家。近代把国学译成外文传到西方影响最大的"三大奇才"(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之中,陈季同被誉为"中学西传"第一人。有趣的是,陈季同还是晚清时代中国敢于冲破夷夏之防和世俗压力、最早正式娶西洋女子为妻的朝廷命官之一,堪称中西通婚史上的开风气之先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