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道县历史悠久,"关仙"现象在当地比较普遍。"关仙"现象对信众个体的精神慰藉、心理调适、娱乐消遣等有重要作用。所谓"关仙"就是一种民众向某个神灵附体者(仙娘婆)进行"咨询"的活动。通过非结构式访谈与参与观察等方法调查得知,整个"关仙"过程包括四个部分:采花、关灶神、关病、关死魂,由仪式专家"仙娘婆"实施。民众的信仰需求与仪式专家的持续再生产是"关仙"仪式得以存在的内因,"灵性产品"竞争者的稀少与政府管制的宽松是其存在的外因。认为"关仙"现象是一种有巫术倾向的民间信仰,本质上属于宗教。"关仙"现象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特定形式,若要达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必须要面对民间信仰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式论古巴比伦时期西帕尔地区的女祭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古巴比伦时期,由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社会上兴起了一个特殊的妇女阶层,即女祭司.她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经济领域和宗教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女祭司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的了解古巴比伦社会状况.本文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宗教地位以及婚姻等多个视角对古巴比伦时期西帕尔地区的女祭司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妇女的关系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在宗教中,“女性一方面被奉为圣洁的女神,另一方面又被贬为邪恶的女巫。……虔诚信徒中妇女居多,而她们中的大师和宗教思想家却寥若晨星。妇女长期处于宗教权力机构之外,而各教的创立及传播却又离不开妇女的功绩”①。研究妇女...  相似文献   

4.
从宗教看古罗马社会的性别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性别和阶级等不同的视角对古罗马宗教中的性别关系以及古罗马妇女的宗教地位作了探讨 ,指出在以家长制为重要文化特征的古罗马社会中 ,男性主宰着宗教世界。不过 ,由于女性在生育等方面的作用 ,她们仍然被包括在宗教领域之中 ,她们的祭祀活动也是古罗马宗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维斯塔女祭司、朱庇特女祭司和西比尔女预言家等在古罗马宗教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 ,女性的宗教活动主要与生育、贞洁相联系 ,这体现了在父权制社会中 ,男性对女性的角色期望。由于阶级、家庭等身份和婚姻状况的不同 ,古罗马女性不同群体的宗教地位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女招待是在妇女解放思潮的推动下,伴随着近代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女性职业,也是民国时期底层女性的主要职业之一。广州女招待出现较早,人数众多,她们生活艰难,职业环境特殊。在社会舆论的压力和茶楼男工的暴力抵制下,广州市政府曾两度禁止女招待。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子入职服务行业大势所趋,广州市政府不得不承认女招待职业的合法性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但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有力保障,她们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生活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王蒙 《纵横》2008,(4):30-35
1993年,是著名作家王蒙的游学之年、环球之年。在新加坡,作家夫妇拜会了海外国学大师潘受:在马六甲,领略了那里的"娘惹"文化;在米兰,品尝了颇具特色的意大利面条;在美讲学三个月,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和感受,作家由衷地感到,人的心里应该有个广阔的世界,才能正确与有效地应对来自世界的东南西北风雨,  相似文献   

7.
<正>女巫众多是近世以来福建社会巫觋最明显的特点。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记,福州"每一乡,率巫妪十数家"。明人谢肇《五杂组》云:"闽女巫有习见鬼者,其言人人殊,足征诈伪。又有吞刀吐火,为人作法事禳灾者。"清代福州乡土小说《闽都别记》中也有不少女巫故事。福建女巫除了为人消灾祈福以外,经常做的是为人"问亡"。问亡即女巫通过催眠的方式引导人的灵魂进入阴间与亡者相会,女巫以亡者的化身与活人对话。问亡在各地的叫法不同,闽东称"提  相似文献   

8.
高峰 《环球人物》2012,(25):76-77
700多名女性,因"施行巫术"被赶出家园女巫,这个神秘而引人遐想的身份,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消失了。就在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题为《老女人老无所依》的纪录片,介绍了在加纳一座"女巫营"里凄惨度日的妇女和儿童。节目播出后,这些"女巫"的命运再次引起加纳国内和国际人权组织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宗教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姓制度是世界文明史上一种具有奇特性的等级制度,覆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它虽产生于古代印度,但至今仍留存于印度社会,贯穿于印度人类生活的始终,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本文试图从宗教(尤其印度教)对种姓制的影响来探寻种姓制长期留存的原因。(一)宗教神话使种姓制的起源具有神圣性关于种性制的起源,学术界观点很多。如有“瓦尔那”论、职业论、种族论、宗教论、雅利安人家庭制度论、土著文化论等。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种性制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但印度最古…  相似文献   

10.
广东新会北头村仙娘庙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其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转为承包制经营,造成了乡村社会民间信仰格局的改变,具体包括神明的"被承包化"、信仰活动"家神化"、信众来源远距离化及在村"仙姑"群体衰落等现象。庙宇承包经营使庙宇经营者需要面对个人经营创收诉求与由此带来的灵力受损的困境,对此,经营者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以实现灵力的再生产。另一方面,受庙宇承包经营的影响,民间信仰活动逐渐从乡村社区公共生活退出,其整合社会的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相似文献   

11.
<广记>中有多篇关于人仙亦或人鬼联姻故事的记载,尽管他们表面上显得扑朔迷离,诡异多变,却也是有迹可寻:故事虽结果有异,但几乎皆是人间男子与仙鬼界女子之间的姻缘描写.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中几则人仙联姻故事为例,以宗教和世俗为入点,简略探讨其中人仙联姻故事的社会渊源.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如何对待宗教是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制定宗教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苏联的解体给予我们很多思考,在诸多因素中宗教政策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当代的中国,宗教问题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水平低下,思想观念里就经常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怀有崇拜之心,古埃及人也是这样,他们对圣甲虫的崇拜就包含在古埃及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之中。埃及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在纵贯南北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下,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历经千年风雨直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才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作为古埃及文明核心的古埃及宗教包括三大主题,即"自然崇拜"、"法老崇拜"和"亡灵崇拜",圣甲虫崇拜则属于自然崇拜,也是原始宗教和迷信下的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4.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催发了民国时期知识女性的独身思潮,这与知识界对女性的期许背道而驰,并将其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知识界对她们进行了多方劝导和训诫,希望其能放弃独身主张。独身女性的大部分选择了婚姻生活,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独身,她们以职业为基础,创造了多彩的生活。独身现象不仅体现了知识女性对传统男权的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启蒙知识界女性社会角色规划的超越。结婚与独身之争涉及的深层问题是如何体现女性的价值,这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也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一群特殊的华人——中国远征军,也开始了缅甸的侨民生存,和那些因为生计而无奈迁徙的百姓相比,这批为民族救亡而流落他乡的军人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悲怆。散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段特殊历史的产物。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高唱着"青年进行曲"挺进缅甸的十万中国官兵如今健在的也都已是风烛残年,在本篇中我们姑且称这些留在缅甸的远征军为"军侨"。并着重探讨他们在缅甸的社会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从宗教的产生、发展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映雪,刘翠花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头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不正确的反映。由于目前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信仰宗教,对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还会长期存在.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一样,宗教的产生、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08,(11):134-147
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注定无法驻留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从当年的传奇人物张三丰,到如今年轻的道长李理清,这部分人成为中国自创宗教——道教的信众与传播者。道教源头鹤鸣山,便聚集了这样一群人。探寻出世者的生活,恰恰也是反观尘世的一种方式。修道者经历的困惑,乡人们对道观的期待,商业对“仙界”的侵入,种种纠葛汇聚于此。在这里,关于“仙”的记忆已经开始褪色,而关于“人”的话题则将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18.
潘文博 《神州》2012,(5):180-180
进入二十世纪,在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妇女的历史境遇也作为一个时代的课题被提了出来,随着知识女性的觉醒,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她们开始走出闺阁,在艺术上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并且出现了一批女性艺术作品及评论文章。更多人关注女性关注女性视角,社会对她们本身的性别加以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发现一款新菜,比发现一颗新星对人类幸福的贡献更大。"这句法国"烹饪泰斗"保罗·博古斯的座右铭,让全世界所有以厨师为职业的人,都开始羡慕起法国人。在法国,厨师在民众中享有电影明星般的荣耀和名声。他们认为,美食绝不仅是果腹之物,而是一项需要坚决捍卫的文化传统。数百年来,法国奉烹饪为"生活宗教",佳肴无数,高手如云。保罗·博古斯,便是久负盛名的一位。41年来,他的餐厅年年都被西方餐饮界权威杂志《米其林指南》评为最高级别"三星级"。这对于一位厨师来说,无疑意味着巨大财富和荣誉。最近,《时代周刊》评出的"60年来影响世界的人物"榜上,他也成为其中之一,而另一位法国入选者,是戴高乐。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各种职业都在发生着变化。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必须重新定位,职业理念必须更新,当代图书馆员要与时俱进,更多地具备"百姓情怀"、让图书馆的服务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情感"基础,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图书馆员提升职业声望,提高社会地位,改善图书馆员快乐感受,保持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