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战后美国的农业发展长期同时存在着两条道路——西部、中西部和北部的"美国式道路"与南部的"普鲁士道路",而并非只有一条"美国式道路"。租佃制与剥削是内战后美国南部农业发展的"普鲁士道路"的两大具体特征。内战后南部特殊的借贷制度是南部农业发展的"普鲁士道路"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2.
内战后的重建时期,在美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重建的十二年期间,美国社会,特别是南部社会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历史未来的进程。正是从重建时期开始,美国经济中显示了工业支配农业势力的时代特征”。然而,关于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评价问题,一百多年来,在美国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些资  相似文献   

3.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之为一个产业部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其经营形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小生产者——农民经营的家族经营形态,一种是从事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的企业经营形态。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所致,一般说来,家族经营形态占绝对多数,这对战后日本说来也绝不例外。然而,在现代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家族经营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这在战后日本农业经营形态的发展变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并从而构成了战后日本农业经营形态的多样性特点。现就这个问题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是美国高速发展的时期,南北经济模式差异的矛盾却愈演愈烈,最终付诸于战争。南部"棉花王国"的兴衰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以美国内战为转折点,美国的棉花产业经历了巨大的起落。从棉花贸易出发,探讨美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及其全球化视角下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内战后美国南部植棉业中的借贷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内战结束至“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南部棉花种植业中一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借贷制度①。这种制度是这个时期南部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南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中至今尚无人论及。本文专就这一制度的起源、影响和...  相似文献   

6.
徐振伟 《世界历史》2020,(1):88-107,I0005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的粮食战略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部分解决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问题,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挤压了该国粮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进程,也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与亚洲农业日本东日本国际大学教授安孙子麟一、课题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破坏的基础上,被迫实行了不寻常的缩小再生产。以恢复和整备生产基础为重点的经济政策,虽然迫使国民生活作出牺牲,但在重新积累起来的生产基础上,毕竟成功地推进了经济的高速增...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内战虽然废除了奴隶制,但由于没有摧毁种植园经济,大多数黑人没有得到土地,仍然被束缚在种植园中,因而严重阻碍了美国南部的发展,使之长期成为一个“贫穷和种族压迫的社会”。 但是,近十多年来,美国史学界对于南部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许多论著着重探讨了奴隶制关系对战后发展的影响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显示出“忽视南部的发展的时期已趋结束”。  相似文献   

9.
梁茂信 《史学月刊》2015,(3):91-108
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全球化趋势和规模日新月异,流向美国的亚洲移民与日俱增,其中以技术移民尤为突出。从1970年代起,亚洲就成为当代美国技术移民的首要来源。这既与美国移民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拉力作用相关,也源于战后亚洲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由于许多亚洲国家曾长期遭受欧美列强的殖民统治,它们在战后也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而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其人口压力、经济落后和生活水平低下等因素合力发酵,使亚洲各国都出现了其人口在国内、国际和洲际三个层次上的大规模迁移与流动。大批技术移民流向美国,既是亚洲各国人口流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亚洲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虽然回流亚洲的技术移民逐渐增多,但从整体上看,亚洲仍然是当今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孟海泉 《世界历史》2003,61(1):16-22
农业阶梯理论以土地所有权的有无和程度为衡量标准 ,意在揭示人们从租佃农向自耕农的奋斗历程。本文在考察了内战以后美国南部种植园地区租佃农经济地位的变动状况之后得出结论 :南部不但不存在“农业阶梯” ,反而存在一种“反阶梯”趋势 ,这种趋势根源于南部自身的社会经济 ,而其根本推动力是大西洋经济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大规模移植美国式民主文化,导致战后日美文化关系呈现出严重不平等性的特征。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国内要求日美文化平等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对此,出于对日美文化冲突会动摇战后日美同盟的担忧,美方也积极回应了日方推动日美文化关系平等化的呼声。1961年日美文化教育交流会议的设立,正是日美双方在协调两国文化关系问题上取得的关键性成果。以该会议为核心的日美文化协调机制与日美军事、经济协调机制并列,成为支撑战后日美同盟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巩固、延续战后日美同盟发挥着文化润滑剂的作用。然而,日美文化内在特性的巨大差异注定了日美文化冲突的命运,这也是以日美文化教育交流会议为核心的日美文化协调机制的主要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要注意近代奴隶制与古代奴隶制的本质区别廖学盛北京大学何顺果教授的新作《美国“棉花王国”史——南部社会经济结构探索》一书,值得认真研读。该书正文中最后的一段文字,发人深思。其文曰:“那种把战前南部的奴隶制等同于古代奴隶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①对于一...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历史系何顺果先生的《三维集:历史理论、资本主义和美国史研究》一书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何先生长期从事历史理论、资本主义史和美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人类文明的历程》、《美国史通论》、《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美国“棉花王国”史:南部社会经济结构探索》等著作。  相似文献   

14.
战后香港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因素探析张脉强香港自古以来属中国领土。从1841年1月被英国占据后, ̄①迄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香港经济并不发达。战后,由于一系列国际、国内条件和诸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香港经济持续迅速发展。1992年,香港生产总...  相似文献   

15.
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战后体制"纳入战后美国的"主权"体制之中;另一方面,为阻遏共产主义发展,美国鼓励日本重整军备,使日本"战后体制"成为其冷战体制的重要构件。日本出于维护"国体"、恢复国内经济、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回归国际社会、逃避战争责任等考虑,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了"战后体制"的构建。日本"战后体制"保障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冷战功能则造成了亚洲的分裂,并阻碍着日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亚洲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华北的棉花是日本国内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原料和侵华战争的重要战略物资。抗战爆发后,为维持长期侵华战争和国内棉花的需要,日本开始在华北推行棉花增产措施,包括推广用地下水灌溉、发放农业贷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设置农业增产重点县等措施,以求增加华北的棉花产量。但是,由于日本的棉花增产根本目的与华北棉农的切身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原因,日本的棉花增产计划并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7.
葛庆华 《史学月刊》2003,(1):102-106
太平天国战后,江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河南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初年.大量河南移民的迁入,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静萍 《沧桑》2010,(5):146-147
"文革"中期,为扭转因全面动乱造成的农业生产下降的局面,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全国棉花会议、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全国计划会议等会议,重申《农业六十条》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努力纠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恢复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形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29-1933年,当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中国棉花对外贸易呈现出进口激增和出口锐减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国内棉花生产、税收政策以及外国贸易政策的影响等方面来研究造成这种贸易现象的环境,指出了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是当时棉花出口萎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赵北平 《沧桑》2014,(3):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战后英国政府积极摆脱战争对自身的影响,在经济、政治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战后上台的丘吉尔政府为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战后长期的共识政治(经济)的局面。丘吉尔政府时期英国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国际收支平衡改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并且为保守党政府连续执政13年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学术界战后英国的经济史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未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把国外学术界对此时期的经济历史介绍到国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