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对中东政策的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凡 《史学月刊》2002,(8):89-94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中东产油国把石油武器不仅对准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也对准了持“中立”政策的日本等国家。日本一方面面临中东产油国不断加大压力,国内经济出现混乱,另一方面担心得罪美国而影响日美同盟关系,不敢轻举妄动。最后,为了维持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日本经济正常运转,日本政府不得不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公开支持阿拉伯国家正义事业,并且提供巨额资金及技术援助中东有关国家,加强与中东有关国家关系,确保中东石油平稳供应。  相似文献   

2.
中东地区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拥有丰富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前途”。90年代以来,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它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日本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它们的中东外交政策存在着既相同又相异的地方。一、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1.海湾战争前后的美国中东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海湾战争前后,美国政要多次阐述了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冷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其核心是:以海湾危机为契机,…  相似文献   

3.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东部,省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达120多万,尤其是临夏,有“小麦加”之称。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与中东穆斯林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甘肃在石油化工、畜牧业,陶瓷工艺、清真食品工业、治沙、医药、有色金属、冶金、五金矿产、地毯工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中东地区拥有一定市场和客户;并将中东地区列为本省今后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重点;派往中东各国的贸易团组和展销团组逐年增多。海湾地区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出口商品市场。人均收入(22300美元)居世界前列,盛产石油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口1,277,000,全国面积91000平方公里,伊斯兰教为国教.现已查明石油储量44亿吨,年产石油6000万吨。商业中心迪拜的贸易量占贸易总额的5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是机械运输设备,其次是食品、纺织品等。迪拜已建成—个国际性的贸易联系网,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进口  相似文献   

4.
197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集体行动的形式向跨国石油公司及其母国(主要是美国)展开了提高石油标价和争取石油标价权的斗争。在这场斗争的初期,美国政府通过为跨国石油公司解禁《反托拉斯法》、支持跨国石油公司的谈判方案等方式介入斗争。但是,受制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对中东石油的深度依赖,以及中东反美情绪和阿拉伯国家迫切希望将石油武器运用于阿以斗争等中东政治气候的影响,美国政府转而推动跨国石油公司接受产油国的谈判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产油国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在大幅提高石油标价的同时掌握了石油标价权,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权开始向产油国转移。这场斗争由此成为美国战后石油霸权衰落的转折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王国素有世界穆斯林的“精神祖国”与“伊斯兰盟主”之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与输出国,沙特王国又被认为是西方经济的“生命线”。宗教与石油的双重因素奠定了沙特王国在中东乃至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特殊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沙特王国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由王铁挣撰写、三秦出版社于1997年11月出版的《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沙特王国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反映了我国沙特研究的最新成果。王铁锋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的研究员。十余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美国已经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该政策的初衷虽然主要是分割列强在华利益,但很快就发展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全方位指针,当然也包括其对外石油政策。为了打破英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美国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先是鼓励本国石油企业积极夺取海外石油,进而又确立了政府主导的"美国对外石油战略",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夺得了中东石油利益的主导权,为战后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统治世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析美国石油紧急分配法案的实施及影响刘波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市场调节的国家,然而,在其石油经济史上,却两次违背价值规律,对石油价格进行管制。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石油进口限额法令",将大量廉价的中东石油拒之门外;1973年尼克松总统则不顾国际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东伊斯兰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埃及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早着手现代化的国家,亦是该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埃及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埃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轨迹,总结其现代化进程所面临诸多挫折困难的原因、教训和启示,有利于我们认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市场化、工业化、社会多元化和公民化等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为中东地区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志强  李茂春 《攀登》2008,27(4):123-126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它不仅改变着整个世界经济和文化的格局,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在这一背蓄下,确定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发展阶段的政治发展战略,就是要在价值取向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模式上遵循渐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东民族主义在塑造中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这一政治力量在中东国家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从革命到建设的角色转换问题、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合法性的重建问题、文化认同与文化整合问题、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中东民族主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能否很好地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国家的政治前途和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11.
正中东地区作为世界储油最丰富的地区,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石油能源主要的出口地区,控制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中东地区的矛盾复杂多变,首当其冲的阿以问题就难以解决,二战后,引发了五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在阿以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由于军事力量的薄弱,在与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作战时,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以色列在战争后不断地扩大领土范围,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  相似文献   

12.
<正>说起中东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很多人联想到的就是建立在一片广袤沙漠上的绿洲城市,因为拥有大量的黑金石油,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神奇地出现在世人眼前,展现出人类科技、财富以及智慧所结合的奇迹。就在一片金黄色沙漠和蓝绿色  相似文献   

13.
石油是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的基础原料,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又是现代战争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国际范围更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军事活动甚至左右世界局势的最重要的一种商品。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各国制定和调整对外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出发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保障石油供应已成为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飚升并持续走高,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中国石油安全状况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很有必要认真审视我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形势,为及早制定高瞻远瞩的石油安全战略和应对策略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上个世纪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史,当属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七十年代末的这段时期最为波澜壮阔:全球石油产量的高速增长、产油国收回石油主权的斗争、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震荡、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壮大、巨头石油公司垄断实力的削弱等等。整个世界石油经济旧秩序被完全打破,这个时期的世界石油工业的基本特点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继续波浪式发展,并逐渐形成统一的石油大市场。在这样一个"石油大革命"的时代里,六十年代的世界石油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同于五十年代的传统格局,又不像七十年代那样剧烈动荡,这是处于过渡的时期。一切变革的种子在此时开始萌动,不断生长。因此,对这个时段世界石油市场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世界石油经济新格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东在美苏冷战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的冷战可划为四个阶段:美国开始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苏联实现突破的努力失败;阿拉伯民族主义进入高潮,英法基本退出中东,美苏展开激烈角逐;英国彻底退出中东,苏联影响进一步增长,中东呈现不战不和局面;美国促成中东和平进程,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衰落。冷战在中东的主要特点如下:中东是除东欧外非两大阵营国家唯一与超级大国苏联有陆地接壤的地区,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前沿阵地;中东是冷战的发源地之一;中东成为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双方各有自己的战略;中东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延绵不断,并与冷战相互交织,而后者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有限;冷战与中东起伏不定的民族主义相互影响;中东在冷战中诞生了高度敌视西方的极端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16.
杨绪 《史学集刊》2012,(3):123-128
1944年4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该报告将石油利益确定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在中东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将大西洋宪章的"机会均等"原则运用于战后美国对外石油资源的争夺中;提出了美国对外石油供应的"半球"石油政策,即"东半球"的石油主要由中东地区供应,"西半球"的石油由美洲地区供应。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目标是攫取和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保护美国国内的石油资源储备。考察《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过程,揭示美国战后对外石油政策的本质,有益于全面认识美国构建战后石油安全战略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严润成 《沧桑》2011,(6):75-7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石油蕴藏量而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政府通过宣传、渲染,制造苏联在中东地区石油扩张的紧张局势;通过建立中东军事集团,遏制苏联石油势力;通过“经援”、“军援”,拉拢中东国家。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制苏联在中东的石油扩张,将石油作为工具为其冷战服务。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虎  韩良  佟连军 《人文地理》2006,21(3):99-103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把能源引入生产函数,从而可以探讨普遍意义上,能源和经济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事实上从结论可以看出,不光劳动、资本以及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人们生产和生活用能的增加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电力作为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深刻体现,上述能源和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为各种城市合理利用电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东剧变是阿拉伯国家内部长期蕴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它们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化、人口结构、公民社会、全球化时代、外交政策、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宣传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整体性等方面。剧变分为四个阶段:剧变的开始及其在多数国家的结束;伊斯兰势力的全面崛起及各国激烈的政治博弈;温和伊斯兰势力的衰落、极端伊斯兰势力走向高潮及一些国家动荡的加剧;极端伊斯兰势力大举扩张及中东的分裂和对抗加剧。剧变的主要特点包括:运动初期体现出明显的自发性、草根性、时代性、非宗教性;各国政府应付民众抗议的手段和最终结局不同;各国的不同党派和政治力量围绕新的政治体制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极端主义的崛起及其对阿拉伯国家体系的严重威胁;剧变对中东社会产生明显影响;外部力量的干预不断加强并产生重大后果;阿拉伯产油国面临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与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知方面转变,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强调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