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梅采茶戏的特点之一,是载歌载舞,特别是其中的百余出小戏,大部分是歌舞并重,它在萌芽、发展阶段,就吸收了民间舞蹈不少的营养,可以说民间歌舞是孕育黄梅戏的土壤和摇篮。故在传统的戏时节日,当农民们表演民间舞蹈时,采茶戏艺人也能配合表演,而农民们逃水荒到鄂赣皖毗邻地区时,表演戏中的片断歌舞,作为逃荒谋生的手段,也传播了采茶戏。与采茶戏有历史瓜葛的舞蹈,有龙舞、狮舞、采莲船、高跷、跑竹马、蚌壳精、打连厢、台阁、悬条(又名天故事)、推车等。上述民间舞蹈在《夫妻观灯》、《张先生讨学钱》、《闺女自叹》、《懒烧…  相似文献   

2.
湖北黄梅戏     
湖北黄梅戏与湖北黄梅采茶戏同源。黄梅戏的前身即黄梅采茶戏。黄梅戏曾名黄梅采茶戏、采子、采茶、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三角色。起源于明代末年,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山歌、樵歌、渔歌、秧歌、采茶歌盛行,尤以采茶歌为最。家宋元初,江西吉安诗人列洗(1268-1350)就曾仿黄梅采条调形式写过几首《秧老歌》,其中一首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播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去,白头老娘驱犊奔。”《清一统志》载:县北紫云盛产茶,名紫云茶。每年谷雨前后,青年男女上…  相似文献   

3.
一、黄梅采茶戏入典年代和流播198O年5月23日,我访问了波阳县文化馆赵南元同志。据地介绍:池是195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的,1960年成立波阳县采茶剧团时他搞音乐,后来稿编导,剧团缺演员,也参加演出。1969年剧团撤销,他随团并入县赣剧团,现在文化馆搞创作。他说采茶戏建国前叫三角班,又名“黄梅调”,相传明代中叶由黄梅县传到波阳。解放前黄梅县经常发大水,不少民间艺人,到翻阳湖两岸逃水荒,用道情、连厢等形式,将黄海采茶戏传到了波阳。一般来说事唱一本正戏,再唱“找”戏。正本戏如《珍珠塔》、《罗帕记》、《乌金记》等,小…  相似文献   

4.
黄梅县在咸丰至同治年间,出了一位采茶戏名优“帅不论”。时隔56年,又出了一位“桂不论”。他就是近代黄梅采茶戏的著名老艺人桂三元,浑名桂瘪嘴。他是黄梅县溜港镇桂坝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年),出身贫寒,父亲是个佃农,音唱采茶戏,能唱道情。因家里无田可种,于民国23年(1934年)请名五许连喜结桂三元教戏。他严守父训,尊师重艺,在学戏期间认真、刻苦。许连喜在他家传艺时常到深夜,家里无钱买肉招待师傅,他只好到湖塘里捕鱼、钓甲、捉鳝为师傅加餐。桂三元少时营养不良,身材矮瘦,嘴稍瘪凹。但眉清目秀,身体匀称;天资聪慧…  相似文献   

5.
黄梅采茶戏的主调之一的[七板]的产生,标志着采茶戏的形成,这个主调广泛为庆江中下游与黄梅戏有血缘关系的29个花鼓诸腔所采用或吸收。老艺人讲它源于黄梅的山歌贩腔。黄梅县现在流行的高腔五句头山歌,虽然也有[七板〕的影子,但与现行的[七板〕比较,确有差距,我们反复在黄海四大山区寻找古老的贩腔,却没有人能唱,老者们都说:“失传已久”。1984年秋末冬初,终于在与黄梅交界的广济县(今武穴市)横岗山地区,寻到了这个古老的贩腔,它是农村在插秧、薅草时专用的。演唱形式是一入领唱,众打“背工”,即众人哦荷帮腔。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从明代万历年间萌芽起,到解放后的50年代止,在300多年中,它大约有20多个名称。这些名称既体现了它的历史沿革,又反映了它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现简介如下:一、以地名或行政区简称命名的有:黄梅采茶戏、黄梅戏、黄梅调、黄梅腔、下河调、北河调、怀腔、皖剧、弥胶等。1.黄梅采茶戏。据1959年出版的《黄梅采茶戏唱腔集》中馨洁的《黄海采茶戏简介》:“黄海采茶戏……是我省优秀地方剧种之一。”之所以叫黄梅采茶戏,是因它起源于黄梅县紫云、城坪等山区的采茶歌,经过与黄梅的道情、连厢、旱龙船、弹词等说唱文学结合而逐步形…  相似文献   

7.
一、黄梅、湖口县艺人历代同台献艺江西省湖口县马影分社道桥大队海观一村采茶戏老艺人海怀茂,1982年12月1日对我说:我今年73岁(198年),大约在民国12年(192年)开始学戏。我的师傅叫海新魁,湖口县江桥公社梅家后湾人。我学戏时他就有SO多岁,约生于清咸丰5年左右,年青时唱丑角,后来生、旦、净、夫、丑都能唱,他是湖口有名的师傅。据师曾祖说,湖口采茶戏,当时叫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因为是黄梅茶山上摘茶唱的戏,就叫采茶戏。我是民国18年(1929年)搭班子唱戏,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大户族玩灯,有钱人家做寿、迎亲、…  相似文献   

8.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9.
黄梅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流行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安徽怀宁的长江两岸50余县的黄梅戏,是在黄梅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贩腔、采茶歌的基础上,在湖北清戏、江西湖口高腔及汉剧、昆曲的影响下,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舞蹈、岁时风俗、启蒙读物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它俗称黄梅调、黄梅采茶调及黄梅采茶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长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据黄梅戏老艺人告诉我:1764年,黄梅县洪水泛滥,成群结队的灾民背井离乡,顺长江而下,流浪到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怀宁一带。他们用黄梅县的采茶调挨门叫…  相似文献   

10.
徐长林小传     
徐长林,黄梅县小地镇虞菜园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二年在私塾读书。他对“五经”、“四书”及“八股文”没有兴趣,背着家长和老师“偷”读通俗小说和说唱文学作品,为学唱采茶戏打下了良好基础。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学戏,师承关系不清。他学戏聪明,一晚上可以学一折小戏,师傅口传,他除心记外,还用笔录。他五官端正,中等身材,眉清目秀,嗓音宽厚,主演小生恰到好处,是民国初、中期黄梅采茶戏著名的小生之一。他的拿手戏有《山伯访友》、《董永卖身》、《白布楼》、《白扇记》、《卖水记》、《吴三保游…  相似文献   

11.
我与冯龙订是同乡,世代都居住在黄梅县分路乡桂花庵村。从年龄和艺术成就来说,他是我的老师,虽然去世了40多年了,但他从艺的事迹,还在我们这一辈师兄师弟中传颂,特别是他试用二胡伴奏采茶戏的创举,虽未坚持下来,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冯师傅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少时就爱好乡土文艺,先学文曲和二胡,兼学采荣戏,民国9年(1920年)拜杨德胜为师,从此铺堂唱戏,主唱小旦。民国11年春,他首次搭大班子在蔡山梅东湖唱正旦戏《上河舟》(又名《荆州找子》),在戏中扮演荆州少妇贵金莲,将剧中人不忘儿女之情、痛苦、急迫…  相似文献   

12.
邢秀娘小传     
1962年5月20日至26日,采茶戏老艺人佳友林、海重喜在会上介绍清代至民国年间黄梅县老艺人生平事迹时,说听前辈艺人罗运保、梅金玉、帅师信说:道光年间黄梅有个女艺人叫邢秀娘,戏唱得好,人也顶有名气……时隔20年的1982年春黄梅县杉木乡桂贩树茂匠桂光文说:1961年秋天,他在孔奎及镇郊邢大墩等处,帮人修补蔑器。在墩上和茶馆里喝茶的老年人谈:清朝道光年间,孔垄邢大墩出了个女戏子,叫邢秀娘……根据三位口碑材料,综合整理成文。邢秀娘,女,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左右。少时跟随兄嫂学唱采茶戏,打连…  相似文献   

13.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群众性演唱黄梅戏的活动极为普遍。自明、清以来,黄梅县就出现了不少临时性的班社,并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前,乃至当今的县内某些农村。现就我所知的一些班社,简介如下。一、各种形式的班社1、道情班:是黄梅戏出现最早、延续最长的一种班社,一般是灾年灾民出外逃荒时,由能唱黄梅戏的灾民3人一班,5人一伙,手持渔鼓、云板、车锣所组成。一般是到赣东北、皖西、鄂东地区的一些乡镇,串乡走巷,沿门卖唱,演唱者没有行头,也不化妆,只清唱,其剧目主要是正本戏中的片断和折子戏、小出戏,也有唱全本的。演唱者多为…  相似文献   

14.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及鄂、赣、皖的采茶戏、三角戏、花鼓戏艺人习称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40年来,我经过向知名老艺人请教,长期、广泛地深入黄梅县及邻县各地进行挖掘、搜集,共获历代艺人演出的脚本230余本、出。其中正本戏103本,小戏、折子戏、串戏127出。黄海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后生与小姐、农民与农民、小商贩与农村妇女等之间的爱情为主的民间生活故事。正本戏中也有10余本反映清官为民伸冤、除暴安良的故事,但没有历史、武打题材的剧目。少量开打的剧目,如《铁笼山》、《刘子英打虎》、《白扇记》、《乌金记…  相似文献   

15.
黄梅采茶戏流行区域历史文献资料辑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说明黄梅采茶戏是起源于黄梅县,并流传到外县、外省的历史事实,现特将有关历史文献摘抄如下:“借白莲之感(按:指佛教禅宗四、五祖所在地的黄梅县),以奏淫哇,如村童之剧戏,亦示黄叶以止啼,譬化伶之登场,强效具脂而断指,“魔风飘荡,扶雨淋漓,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摘自清康熙18年石乔年《重修资福寺记》)“清乾隆初年,出任江西九江关督,景德镇容务唐英是一位戏剧家。他在江西,曾将地方戏一些剧本,港为昆曲演唱。其中《梁上眼》一剧,是根据黄梅采茶戏《菜刀记》改编的。”乾隆乙酉(1765年)《天门县志》:“元宵前数…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班中有两句行话,或者说是班规,即:丑不发笔,旦不上妆。其含义是:不管在哪个台脚唱戏,总是由丑角行当的演员先勾脸,其他行当才能化妆,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宫中与梨园子弟作场时,唱过丑角,自封外号“李天下”。热爱丑行的能利华师傅以此为荣,向我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熊利华,浑名熊首,黄梅县五祖乡熊必胜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4年)。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4年(1925年)在家乡读私塾。民国15年(1926年)至民国22年(1933年)种田、做小生意。民国23年(1934年)从黎六得启蒙学唱采茶戏。玩灯赛会,逢年过节他都…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的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最近,这个县的黄梅戏剧团把“原产”的黄梅戏带到了北京,唱做俱佳,其中传统戏《故老四与张二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备受观众欢迎。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看过有关放老四与张二女的折子戏,陪同毛主席的梅白同志记下了他的回忆,现刊发如下──编者)毛泽东同志喜欢京剧,也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到武汉,总要看看汉剧,楚戏,听听湖北民歌。1958年在东湖客舍,他问我:“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我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  相似文献   

18.
黄梅县采茶戏艺人中,有一位可怜可悲的女旦角,她叫汪玉奀,虽然有很好的天赋,唱戏的条件,但生不逢时,只在戏台上活跃了8年,就被夫权迫害致死。名老艺人梅重喜与她同台唱过《牌环记》,梅扮姜氏,汪唱红梅,在《失子惊疯》一场中,她把红梅因大娘迫害,满身伤痕,思念骨肉,而致精神失常,流落荒郊,遍体污浊,哭泣、憨笑、俱怯、惊恐、怨恨、仇视的复杂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轰动一时。每当梅童喜回忆此戏时,无不热泪盈眶,思念难忘。汪玉石(1884年一1912年),黄梅县小源湖边(现属长岭乡)人,生于光绪十年,丈夫姓胡,名字和住…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曾名采子、采茶、黄梅腔、花鼓戏、三角戏、二高腔、下河调、三角班、黄梅调等.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盛行的采茶歌,即茶山上广泛流行的山歌、畈腔、民歌小调,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创造,逐步发展成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     
正黄梅戏,又名"黄梅调"、"采茶调",是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剧目《女驸马《天仙配》等,传唱至今。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