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俊彦 《纵横》2010,(1):38-42
最近,我访问了我党曾经在台湾的地下工作者、台湾1947年“二二八”起义的大陆唯一见证人周青。周青现在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曾参加台湾“二二八”起义,并与吴克泰共同写出“二二八”起义的第一篇特写新闻,回大陆后一直工作在对台第一线。交谈中,周青给我讲述了我在河北大学中文系的老师雷石榆与台湾著名舞蹈家蔡瑞月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2.
开罗会议后,台湾回归祖国已成定局。为了使战后的接收工作循之有序,1944年4月27日,国民党中央于中央设计局内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专司有关接收台湾的各种准备工作。本组史料选自馆藏档案中央设计局全宗,对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准备工作及其对台政策等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这是4年多之后,本刊记者对李敖先生的第二次访问。4年前,刚刚就任台湾"立法委员"的李敖在"立法院"办公室里,生机勃勃地畅论天下美女人生,他的犀利机锋,他的放言不羁,在在喷射出一代文化英雄的锐利激情;4年后,在来台60年之际,仍然机锋犀利,仍然放言不羁,仍然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25日,举行了“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宝岛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紧接着,全面的对台接收工作开展起来。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政治及其他各方面的考虑,对台湾的财政金融采取了某些特殊的措施,以加强对台湾的统治.这些措施实施后,在客观上为后来台湾经济的逐步恢复起了一定的作用。兹根据本馆所藏档案,将南京国民政府在台湾光复后对原台湾财政金融机构的接收及其各项工作的推进专题资料摘编发表.  相似文献   

5.
领导重视实事求是开拓前进──《晋江市志》编纂工作体会晋江市地方志办公室陈苗,庄维坤福建省晋江市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晋江市志》于1994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这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晋江市历史上的一大丰碑,是三百万海内...  相似文献   

6.
广交会是大陆开展对台经贸工作的平台之一。创办之初,广交会主要通过在香港的台湾办庄和台商开展工作。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过海外侨商开展对台经贸工作。改革开放后,大陆积极发展对台贸易,台商间接参与广交会。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为台商直接参与广交会创造了条件。总结广交会台商工作的政策沿革和实践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进两岸经贸交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台湾历史是祖国历史的一部分,又不同于其他各省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今天对台工作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发展中找到原因。目前有些研究台湾现实问题的文章,明显缺乏对台湾历史的准确了解。开展对台工作,不能不注意研究台湾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2007年11月30日,张海鹏研究员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的国史讲座中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土爽自1662年起,施琅将军两次率部众进兵台湾,四次上疏议请攻打台湾的专征权,至1683年统一台湾,前后经历20年,在这期间,施琅忍受两次攻台无功而返的猜疑,更有13年统一台湾政治抱负不被理解的痛苦,矢志复台,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率清朝水师,越海征战,一举戡定澎台,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施琅20年百折不挠,坚持攻打台湾,统一国家,特别是台湾统一后,在台湾弃或守的关键时刻,施琅以《恭陈台湾弃留疏》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详陈放弃台湾的严重后果,强烈呼吁台湾不能弃而不守,文献层层剖析,无私无畏,洋…  相似文献   

9.
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沈志华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了战争,美国政府对此迅速做出反应。然而,令人感到奇怪是,美国对于战争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不是针对朝鲜半岛的,而是针对着中国的领土──台湾。换句话说,美国政府的第一反应是...  相似文献   

10.
罗援口述 《纵横》2014,(6):40-44
2014年4月15日,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罗青长,四川苍溪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者之一。1932年秘密加入共青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并在红军政治部门从事联络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军总政治部干事;1937--1938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社会部情报训练班,任林伯渠机要秘书,1941年调回延安,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情报机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外交、情报、对台工作;还曾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为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漫话张维翰修《大关县志》云南省大关县志办公室陶有乾1978年,由张维翰编纂的《大关县志》在台湾正中书局出版。这是迄今大关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县志。究读之后,颇有感慨,聊记于后。一、编者简介《大关县志》编纂者张维翰,大关县翠华镇人,1885年生,197...  相似文献   

12.
甲午割台前台湾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外来危机,分别是1874年的台湾事件(即牡丹社事件)和1884年的法军侵台。这两次危机使清政府认识到了台湾作为海防门户的重要意义,对台湾的经营也由过去的消极防台改为积极治台,台湾的各项建设由此气象一新。  相似文献   

13.
张久营  瞿胜  寇子春 《攀登》2007,26(2):37-40
台湾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做台湾工作必须建立广泛持久的涉台统一战线。面对岛内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反对和遏制“台独”蔓延迅速上升为近年来我们对台工作的核心任务,而中央对台工作新思维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围绕上述核心任务大力加强涉台统一战线工作。  相似文献   

14.
明清鼎革之际,儒学大规模入台,台湾教育就此兴盛,奠定文风昌盛的基础。陈逊言入台,在大龙峒发家、助学,影响了其子陈维英的人生道路。陈维英刻苦攻读,博取功名,入闽为教谕,为台湾贡士入闽教谕第一人。回台后,陈维英倾力兴学,以福建书院教育为蓝本,执掌仰山、学海两书院,教谕台岛子弟,培养人才无数,名垂青史,入祀台北孔庙。  相似文献   

15.
印象台湾     
<正>2013年的金秋十月,我们一行赴台考察了7天。当飞机冲上蓝天,朝着台湾飞翔时,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翻滚着台湾历史片断:162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紧接着西班牙人来到,随后,荷兰人赶走了西班牙人。1641年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人,实现了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统治。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台湾。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台湾这个孤悬于海外的祖国  相似文献   

16.
诸伟奇 《安徽史学》2004,(6):100-100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清安徽合肥西乡人,为淮军重要将领,曾督师台湾,血战经年,抗法保台,任台湾首任巡抚.其治台六年中,"规模宏远,经画周备"(梁启超语),为台湾近代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刘铭传逝世100周年暨台湾建省110周年,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和黄山书社于1992年出版了由马昌华、翁飞点校的《刘铭传文集》.是书收《刘壮肃公奏议》10卷、《大潜山房诗钞》、《盘亭小录》、《诗文辑存》及附录.校对者斟酌旧籍,搜讨遗文,用力甚勤.该书出版,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尤为治清史者及刘氏后人所重视.在编稿和出版过程中,我因工作关系,虽参与其事,然冗务丛集,于书稿审读,未能著力;装帧印制,亦嫌粗简.至今思之,殊感愧仄.  相似文献   

17.
周总理关心“保钓运动” 从新中国诞生的那天起,共和国的领袖们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和台湾人民。早任中日建交前,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开始为中日建交后的对台工作作铺垫,其中一件事就是接见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台湾爱国青年。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六大报告有关台湾问题的分析很精辟,不但包含了我党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而且根据目前海峡两岸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三个新意,明确了今后对台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当前,台湾的"台独"势力利用台湾岛内的省籍情结和台湾同胞"出头天"的思想,将台湾人民的台湾意识向"台独"方面引导,造成了我们统一前景的严峻形势,而"出头天"思想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台湾近500年历史对台湾民众心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和理解广大台胞的心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对台工作.  相似文献   

19.
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台"后,国民政府对复台有心无力,直至抗战爆发才开始筹划。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主官,会同军队接管台湾。原本骄横的在台日军和日本移民,瞬间变为日本侨俘。台湾相继成立日俘管理处、日侨管理处,命令日本侨俘向指定地区集中,等待遣返。1946年1月至4月,台湾遣返近17万日俘和29万余名日侨。被征用和残留之日侨,也在台胞强烈反对下,从1946年8月至1948年12月分四批遣送回国。台湾光复后的日本侨俘遣返,既是战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的组成部分,也反映了战后初期台湾面临复杂的岛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特别是台胞对日本侨俘和殖民统治的切身感受与认识,至今仍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深思。  相似文献   

20.
封思倩 《环球人物》2013,(30):38-39
人物简介郝柏村,生于1919年,江苏盐城人。台湾当局一级上将军官,曾任"参谋总长"、"行政院长"等职。郝柏村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为台湾与大陆"三通"开辟了互相联系与协调的通道。他被称为台湾的"第一军事强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担任过蒋介石的侍卫长,后成为台最高军事将领"参谋总长"。他也是台湾政坛少有的军人出身的"行政院长",但因反对李登辉的"台独"主张,愤然辞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