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8月,邯郸市永年县一农民在沼河河道内取沙时发现一枚铜权。该权高12厘米,最大腹径5.8厘米,底径5厘米。为合范铸造,痕迹明显。钮呈倒梯形,与权身连接处有一穿孔。权身呈倒梨形,上大下小。足部外撇,上有叠涩层弦纹。从器形上看,此权与河北正定发现的带铭铜权和山东临沂市博物馆所藏元代铜权中的3号、5号基本一致,只不过该权尺寸较大。  相似文献   

2.
旅顺博物馆藏第廿平阳共鼎补正王振芬第廿平阳共鼎圆腹、附耳、三蹄足、有榫口(说明有盖,现盖缺),素面,腹有一凸棱。口径14.3厘米,腹径19厘米,通耳高162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该器有铭文41字,环器口沿外侧。一面为“第廿平阳共鼎一合容一斗二升并...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笔者在省内进行文物普查培训讲学,工作之余,观摩了不少馆藏文物,期间也看到了不少私人藏品,在众多藏品中发现了一件私人收藏的釉里三色大口尊。该尊高18.8厘米,口径13.0厘米,足径12.8厘米。胎体洁白,坚致细腻,通体施亮青色底釉,施釉至底,底无釉露胎。口微撇,束颈,折肩,筒腹,下腹部内收,喇叭状高圈足,足墙宽厚呈泥鳅背,有浅显的螺旋痕。通体微刻,再分别用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色,在其周身满绘山水人物,配以远山近水、飞瀑流泉、屋宇林木、江水舟帆、小桥人物、亭榭楼阁等自然景象。  相似文献   

4.
觚形酒器     
觚形酒器是开封市博物馆1973年收购的传世品。据原收藏者提供的线索,其出土地点在河南省新郑县附近。器通高18.1厘米,流长5.8厘米,底径6厘米。器物上部平素无饰。腹部为云雷纹,云雷纹上下以连珠纹为边饰。腹下部有两个相对的十字镂孔。这种十字孔是是商代铜器的特征。其作用有二种说法:一是族徽;一是温酒时炭薪透气口;二说都有一定理由。该器的时代,根据器壁较薄,纹饰结构简单、粗朴等特征,印证郑州自家庄出土的商代前期觚,此器为商代前期制作。  相似文献   

5.
子龙鼎是目前发现的商末周初形体最大的圆形青铜鼎。该鼎通高1.03米,耳高22厘米,腹深43厘米,足高36.5厘米,体积仅次于陕西淳化县出土的蹄足鼎(高122厘米),但年代要早于淳化鼎。子龙鼎立耳外撇,大口,折沿,深腹,下腹微鼓,圜底,三足粗壮呈蹄足型。上腹部饰三组  相似文献   

6.
一逦鼎及逦鼎全形拓逦鼎又名乙亥父丁鼎、尹光方鼎、逦方鼎,为商代晚期青铜器,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实物通高23.8厘米,器型长方体,窄沿方唇,口沿上一对立耳,四隅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柱足。器身四壁上部饰云雷纹衬底的双身龙纹,龙身屈曲处填以圆涡纹;四壁左右及下部各饰三排乳钉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  相似文献   

7.
近年,在江西丰城赣江河床中,挖沙船在二墩坝水域水深三米处,打捞出一件洪州窑精美瓷器。该器是青瓷矮足印花豆盘。盘通高7.9厘米,盘口直径20.5厘米,足高3.4厘米,底径15厘米,盘口高2.8厘米,器物整体造型端庄大  相似文献   

8.
承德县西三家村、旗杆沟村发现战国墓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家村在边家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家村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 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家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边家沟陶器 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 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 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 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相似文献   

9.
《文物》1960,(10)
陕西省乾县凤翔发现古铜器陕西省渭河一带农民在取土中常发现古代文物.如1959年2月在乾县周城府东倪家窑一带,便发现有鼎、壶、盉、镜、带钩、钱币等十余件.其中鼎一件,高23、口径16、厚0.2厘米、素面.(图3).壶一件,高39、口径3、最大腹径20.5、厚0.2厘米,圈足(图2).盉一件,高12,最大腹径14、厚0.15厘米,盖饰有四叶纹.柄把、嘴及三足均作兽面状(图1).这些铜器是在距地面1-3米深发现的,从器形及纹  相似文献   

10.
张昂监陶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放 《文物》2001,(11)
1997年12月,在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发掘范围的F区T2第三层堆积之中,出土了一件史料价值极高的瓷质器底。这件瓷器的残存底部,包括完整的器足和部分腹壁。除圈足底面和挖足内面无釉外,其余满施透明青釉,有冰裂;胎质灰白但不细腻;残器内心部位有拉坯的旋迹;圈足底面的内外有修削,但修削面不平整;圈足底面还留有深褐色的垫烧痕。该器底残存最高处距器足底面3厘米;残存最大腹径经推算为9.2厘米;腹壁厚约0.4厘米,器底面至器内心面为1.4厘米左右;器足底径6厘米,器足高0.6厘米,挖足深0.4厘米。挖足内面平整,其面阴刻14字,分三行(图一)。刻铭从右向  相似文献   

11.
枝江县近年陆续出土了一批周代青铜器,出土地点确切,有一定特点,分别介绍如下: 柱足鼎一件。1987年春出土于百里洲赫家洼遗址。通高22.7厘米,口径26.2厘米,腹径24.8厘米,腹深11.6厘米、长方形附耳,耳外饰凹弦纹两周。口沿斜折、尖唇、三柱足。腹部饰窃曲纹,底部有烟炱。腹部一侧残损,口沿不规整,底部有三角形合模铸痕,器型及纹饰体现春秋早期作风(图一:1)。  相似文献   

12.
介绍几件瓷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以其灿烂的艺术成就著称于世。历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设中,发掘和收集到一批古瓷器,现就其中几件作一介绍。白釉注子(唐末)1952年,在配合水利建设,兴修禹县白沙水库时收集。该器口径3厘米,腹径5.3厘米,底径3.1厘米,高6.5厘米。敞口,沿外侈,短颈,鼓腹,腹底内收,假圈足,肩的一侧有注状短流,短流对称处有耳。器腹外部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腹底露胎无釉。器形小巧。这种短流、造型丰满的器物,具有晚唐的风格。(图一,3)白釉荷口碗(五…  相似文献   

13.
一、隋代八系贴塑青瓷罐(图一)罐高22.5、口径10.5、腹径19、底径9.5厘米。直口,鼓腹,平底。瓷胎厚重呈白色。釉色淡青泛黄,透明,玻璃质感强,上有细小开片。器内满釉;器外上半部施釉、下腹只在贴塑的纹饰上施釉,有垂釉痕。  相似文献   

14.
殷商后期较早阶段的铜器铭文都很简短,仅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标明器主的族氏或祭祀的对象;较晚阶段出现记事性内容,字数有长到四十多字的,如小子(?)卣。传世与出土的具有长铭的商代铜器不多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商代长铭铜器流落海外。近年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商代长铭铜器偶有发现,如安阳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的毓祖丁卣、(耳口)簋、小臣缶方鼎,也是商代长铭铜器。这三件铜器的器形、花纹特征与商末帝乙、帝辛时代的青铜器一致。三器的铭文均见著  相似文献   

15.
1988年4月1日,山东省蓬莱县马格庄乡营子里村村民建房挖掘地基时,于地表以下1.5米深处发现两门明朝洪武八年铜制碗口炮,由蓬莱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两门碗口炮整体用青铜铸造,形制相同。炮口略呈大碗口状,直径26厘米。炮膛呈直筒形,深55厘米,碗口以下内径11厘米,向后逐渐变细,底径9厘米。炮身外壁铸有三周加强箍,箍宽1.5~2.5厘米。药室隆起呈球状,底座加厚至5厘米。碗口炮形体粗短,管壁厚薄不均,在2.3~3厘米之间,外壁留有明显的模铸痕(图一、二)。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20,(1)
正2019年,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了一件传世战国铜鼎,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此鼎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并对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考述。鼎子口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有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圜底,三兽蹄形短足较粗壮。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各有一凸起的乳丁。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整器呈扁球体状,制作工整,器形浑厚,器身、器盖大部分区域分布浅绿色锈,间有红色锈斑。盖、器外部可见多处垫片,腹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口径13、腹径18、通高16.1厘米,重2775克,容水1810毫升(封底;图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征集文物时,发现1件刻铭铜鍪,据传出土于洛阳北邙山西汉墓。铜鍪为侈口,束颈,圆肩,鼓腹,圈底,肩腹间有一对绹纹环耳,肩部饰凸弦纹一周。腹中间有垂直范痕。器身多处有垫片痕迹,外器底及下腹部有烟炱痕迹。口径13.2、腹径19.5、高16.5厘米,重890克,容水2560毫升(图一、二)。在铜鍪右侧肩部弦纹下横向刻有铭文两行,共10字:“今元年长信私官”、“左厨四”(图三、四)。前一行铭文字体较小,笔划较细,后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制瓷业至明代,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青花、釉里红、斗彩和五彩等名瓷,如明珠闪烁,异彩纷呈。青花瓷器为明代瓷器生产的主流,畅销全国各地。本文拟就现藏于成都市博物馆的几件青花瓷器作一初步探讨,以供明瓷研究者参考。一、青花花纹梅花瓶(图一)口径82、底径16、通高59.2厘米。圆唇、小口、短颈、丰肩、弧腹下斜收,平底。胎色灰白,略显粗糙,胎骨厚重。整个胎体由三部分组成,衔接处未作细致整理,即使上釉绘彩后,外观上仍显接痕。底沿切边处理较马虎,切痕不匀。该器通体施白底青花釉,仅外底部无釉,显火石红色。…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78,(5)
1952年前后,新乡市博物馆先后从安阳、辉县收集到七件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皆为"妇(?)(聑奜)",经故宫博物院唐兰先生鉴定为一组铜器。七件器为:鼎一、卣一、尊一、簋一、角一、爵二。现分别介绍于后。鼎:通耳高23、耳高3.7、口径18.4厘米,重2320克。深腹,圜底,直耳,柱足。两耳和足不在一条垂直线上。铭文位于口沿内壁下。颈部饰兽面纹,以雷纹为地,器底有方格状铸痕(图八、九)。  相似文献   

20.
铏鼎考     
鼎考周铮1965年3月程仲鸣、吴鲞梅、何惧、资耀化等先生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批文物,其中有铜鼎一件,该鼎圆形、通耳高22.8、口径19、腹深10.7厘米。两立耳略向外张,三柱足无纹饰。鼎腹有兽面纹三组,雷纹底,各以脊棱相隔。造型典雅,铸工精美,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