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有关讨论中国古代疆域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古代中国疆域范围即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或分裂的政权所管辖疆域的观点;接着,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疆域形成的新观点作了评述,并提出了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阶段划分(即分期)以及规律和特征的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采用矿山考古、模拟实验等方法,对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系统论证后,得出三个论点:一是关于中国古代采矿工程技术的历史进程,可分为萌芽期(史前时期)、形成期(商代中期)、初步发展期(西周时期)、创新期(春秋至战国中期)、充实提高期(秦汉至元代)、全面发展期(明清时期)这六个发展阶段。二是中国古代采矿工程技术有着浓重的中国特色并具独特的发展体系,其多种技术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国古代各种社会要素的综合。三是中国古代采矿技术观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和综合的“和”的技术观,“和”明白地表述了采矿技术观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海界的形态进行了论述,对学术界关于古代海界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4.
灾害史是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灾害”也在发展变化,为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增强灾害的预警、预防,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应重视灾害史的编修,在中国古代灾害史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志书的存史、资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随着历代都城建制的不断完善,中轴线的布局特点亦愈加凸显,乃至成为古代都城规划之圭臬。那么,中轴线布局在古代都城规划中究竟形成于何时?其发展演变又如何?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深究。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结构及其演进轨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2005)年初,我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第一期上发表的拙中,首次提出了“同质社会”假说,但未及展开论述。在我看来,自先秦至明清,长达三、四千年的我国古代社会,可以按其经济形态划分为四种先后相续的同质社会。这就是(一)以“井”、“邑”即村社共同体为基础的先秦族群社会;(二)以“编户齐民”即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汉唐吏民社会;(三)工商业明在农业社会母胎内全面成长的宋明租佃社会;(四)插在汉唐和宋明之间的辽金元(西夏亦应包括在内)社会则带有程度不等的游牧明色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龙 《文物春秋》2001,(2):37-39,43
长城作为古代社会最宏伟、持续修筑时间最长、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和平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一件战国早期的辉县出土的鼎碎片用作金相组织的观察.在组织中发现有纯铜晶粒存在。观察的结果认为这些铜粒伴随着锈蚀而出现。在青铜组织中的富锡相中的锡较易被氧和氢氧根所侵蚀,于是发生一种反合金作用,铜被沉淀了下来。在样品的锈蚀程度上看,纯铜晶粒的形状,位置及组织均与此假设相符。故纯铜晶粒是一种锈蚀过程中的产物可暂行认定。  相似文献   

9.
李修贵 《沧桑》2009,(6):130-131,134
历史观的演进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历史发展的体悟过程,是在对历史观的争鸣中展开的。中国古代历史观念十分丰富,有老子的复古史观、阴阳家的循环吏观、韩非朴素的进化吏观、《周易》的变易史观、墨子的圣王史观、孟子的重民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看,由于其动固有天人之分,中国古代的历史观有天命吏观、圣王吏观和民众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变化的方向看,中国古代的历史现有循环史观、进化吏观、复古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中国古代的历史观有“大一统”史观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代人口性比例失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存在性比例失调问题。虽然直接数字材料奇少,但间接史料屡见于史书。我们认为形成中国古代社会性比例失调问题的原因很多,可以从八个大方面来说明。这八个方面的原因中既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而且往往是社会方面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中国古代的性比例失调问题也表现出两个特点,即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区别。如由于战争、徭役、杀婴、杀殉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从而形成永久性、绝对化性比例失调;由于战争、徭役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用大量劳动人口或因守丧、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延缓婚嫁时间,而形成的暂时性、相对化性比例失调问题。而且这两种性比例失调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繁衍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古史重构     
近年大量宝贵简帛材料的面世,为古史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以五帝时代为中心的古史建构与重构,是古代中国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疑古思潮所疑所辨的重点所在。可以预见,新世纪学术的重大发展之一应当就是科学考古对于古史重构的推动。这方面的科学考古既包括田野考古,也包括对于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甚至还包括精神考古。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批判古史研究中的“黄金时代”说,侧重对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探讨,倡导用新的观点、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新纪元。李大钊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文宪 《史学月刊》2000,46(2):5-11
关于古史分期的问题已经讨论70多年了。虽然学者们并无达成共识,但大多数人已放弃了奴隶社会主张。通过分析国家的特征,我认为应把中国历史分为酋邦时代、封建王国时代、转型时期和专制帝国时代等几个时代,其中专制帝国时代又可分为汉民族第一帝国时期、汉民族第二帝国时期和多民族帝国时期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古史辨派的史学遗产与中国上古史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长云 《史学集刊》2006,(4):97-103
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是我国20世纪20-40年代古史研究的主要派别,对我国史学尤其是上古史研究影响深远。疑古精神、对进步史观的积极追求与接纳的态度、对古史资料考信而后用之的原则、注重历史与考古研究结合的治史方法,以及建设新古史体系的设想,是古史辨派留给我们的史学遗产。新古史体系的建设道路并不平坦,搞好新古史体系建设较为根本的对策就是在总结和继承古史辨派优秀史学遗产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切实加强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本探讨了中国东北古朝鲜族的名称问题,箕子东迁古朝鲜问题,“八条之教”问题,古朝鲜与内地中央王朝关系问题等等。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驳正了有关歪曲的观点和不实之论,并对古朝鲜族对中华民族所作的历史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Study of the small clay ship-model T832 in the Kassel Museum suggests that it is an instructive document bearing on ancient Greek maritime history and folklore. A preliminary dating that has had to rely on iconographic and literary sources gives an origin in the 6th or 5th centuries BC and a tentative identification as a small coastal warship. Some suggestions as to the purpose and use of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 2004 The Nautical Archaeology Society  相似文献   

17.
古籍文章节选表达了编选者对文义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选文的目的.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的文选中,有些节录依旧需要商榷:因误解古书而删节,不顾文理而删节,有意模糊主旨而删节.这些问题在各类文选中带有普遍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古时期国家道路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国家、准集权制国家、统一集权制国家是中国上古国家道路的三大阶段。截然有别的三个发展阶段背后的历史现象、社会制度、权力方式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联系。历史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与社会结构中的稳定内核使上古历史沿着一定的轨迹运行。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中国东部沿海与内地文明的不平衡性、以及新石器时期的海侵等主要因素既促成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大一统国家观的早熟,又造成实现国家集权费时长久,并与浩繁的战争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19.
动词的词汇意义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前提;动词出现的句法位置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条件;类同引申是中古汉语新生介词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主观行为,重新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把各种虚化过程加以确定,标志着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动词向介词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A clay model of the 6th or 5th century BC may be evidence for the nature of ancient Mediterranean warships in general.
© 2007 The Auth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