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建国 《攀登》2000,(3):46-49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有效的选择。但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阻碍小城镇发展的因素。为此,要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必须从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家庭土地承包制,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之。  相似文献   

2.
胡兆量 《人文地理》2000,15(2):80-8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李启明 《神州》2011,(9):164-165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其转移培训显得相对滞后与迟缓。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及问题,提出加速其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启明 《神州》2011,(20):164-165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其转移培训显得相对滞后与迟缓。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及问题,提出加速其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森林公园旅游产业不仅是把森林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客观要求。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及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森林公园资源禀赋,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森林公园资源禀赋对其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外部市场占有率和内部产业综合效率角度检验森林公园资源禀赋对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增加森林公园面积、提高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比例,对当地及邻近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从长远看存在明显的“资源福音”效应;(2)相较于森林公园数量增加,提高高等级森林公园比例对其旅游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大;(3)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改善区域森林公园资源禀赋,主要是通过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产业综合效率来推动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4)我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对当地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也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间森林公园资源禀赋优化利用对其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拉动作用小于区域间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度依赖空间位移和异地消费的旅游行业而言,研究旅游流空间视角下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异有助于更为准确地了解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基于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聚集性差异及ArcGIS空间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太原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及区域分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以本地市场为主的中部城市,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区域分异模式;第二,来并客流在时空分布上总体呈现出“L”形曲线,在500~3 000 km空间范围内的客流分布上呈现“W”形曲线;第三,太原旅游发展的主体市场聚焦于北方地区,南方城市大多处于太原市客源市场的“双边缘地带”,西部地区有望成为太原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7.
沙爱霞 《人文地理》2009,24(3):107-110
宁夏银川市镇北堡镇作为全国生态移民的典型地区,毗邻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地处银川西线黄金旅游长廊腹地,是贺兰山东麓旅游带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中心。在移民区后续发展中,旅游劳工的转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旅游劳工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镇北堡镇旅游劳工转移的政策、经济、劳动力转移成本、城镇"拉力"四大因素,指出了旅游劳工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区位、职业、空间尺度三个方面探索了镇北堡镇旅游劳工转移方向,提出了促进该区域旅游劳工合理转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
9.
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及其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江 《人文地理》1996,11(3):24-30
本文利用山东省首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运用AHP方法,定量分析了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章锦河  陆林 《人文地理》2001,16(1):16-19
资源型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以淮南市为例,指出实施旅游形象设计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通过对影响淮南市旅游形象主要因素的分析,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淮南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宁夏移民安置区剩余劳动力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祥  陈亮 《人文地理》2008,23(6):23-2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宁夏移民安置区这一特殊区域的剩余劳动力产生的背景状态、自身资源状态、输出人员的结构状态及目前的转移状态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影响移民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加速推进移民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五条对策,即重视移民区小城市与中心城镇的建设、加速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与服务、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驱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华  沈玉芳 《人文地理》2007,22(1):112-116
“服务社会”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促使研究者日益关注它们的区位驱动力。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服务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其隐含的区位意义,并结合对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区位的作用的分析,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上的集聚或扩散现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殿华 《人文地理》2005,20(6):15-18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数量和营业额在全国的地位、去往国别、从事的行业等特点,论述和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赵淑玲  丁登山 《人文地理》2005,20(1):78-80,67
区域文化在影响区域竞争力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对河南省区域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原文化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振兴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东佛教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辉  李凡  王彬 《人文地理》2011,26(6):45-50
在分析文献典籍的基础上,通过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角度对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剖析比较,以解读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异和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佛教早在汉代即已传入,后随交通线和区域开发进程演变。在传播时间上,珠三角地区佛教传入最早,粤北和粤东北次之,粤东南潮汕地区则最迟;在空间分布上,广东佛教呈现明显的空间的分异现象,将广东佛教文化划分为三大文化区:广府、客家和福佬佛教文化区,分别以广州、韶关和潮州为中心,并在佛教信徒数量和比例关系及寺院规模等层面存在明显差别;在佛教文化景观表现上,三大佛教文化区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突出地表现在佛教建筑风格、语言、音乐和民俗层面。而佛教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化深刻反映着广东对外交通条件、区域开发进程和水平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寿命的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论述了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分析了我国"百岁寿星"的地理分布态势,提出了防治老年性疾病和艾滋病、增进延年益寿的积极意义。建国后,我国人口寿命的年度变化可分为快速增长和平缓增长两个时期,在区域差异上有明显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地区之间和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曦 《人文地理》2002,17(4):71-7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对文化发展历程的影响、对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对文化特征的影响、对文化格局的影响、对中华文明早期发生发展的影响等5个方面,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采集渔猎经济的存在、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对居住地的选择、因地制宜的居宅建筑、生产生活用具的制造、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预等7个方面。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具有人对地依赖性强、地对人制约严格、相互作用极为直接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值比重是49.5:3.2:29.7:17.6,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本文分析了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发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变动趋势和农业结构的变化率;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地区间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也是未来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布局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苏建军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8,33(3):152-160
旅游投资增长质量对旅游业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利用1999-2014年中国旅游投资省际面板数据,从产出效率与运行过程两方面,系统分析了旅游投资增长质量的时序动态变化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①考察期内旅游投资增长产出效率提升明显,并处于中高水平。但东中西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旅游投资增长效率低于东部地区,具有一定阶梯性。②旅游投资增长时序波动性较明显,呈现出时冷时热的变化态势,体现出总体稳定性欠佳。东中西区域的稳定性也较差,但自2011年后有所改善。③旅游投资增长协调性不好,表现为旅游投资增长滞后于旅游发展需求。旅游产品(项目)开发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新需求。这为提升旅游投资质量提供了新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连云港市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连云港市呈现出典型的一市双城式空间结构。研究表明,该市的这种由市区与港口组成的双核结构,历史上曾经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即海州与新浦、新浦与大浦、新浦与连云。海岸线的东移、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影响,以及河海相交的区位优势等是造成不同时期形成不同双核结构的主要原因。对其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探讨该市今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为双核结构模式的机理分析,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