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外来学说的中国化,侯外庐的学术经验值得珍视。长春出版社新出《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有较全面的反映。侯外庐以《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学术著作,成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白寿彝认为,侯外庐"总是想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国化"或"民族化",他的著作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到新的阶段"的"标志"(《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29卷,第16页)。我国近代学习西方,引进外来学说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中国  相似文献   

2.
《五行志》主要记录中国古代的灾害及怪异事物,是正史的重要志书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载体,《五行志》并非如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是迷信之作。班固笃信阴阳灾异,但他的阴阳灾异思想中有"圣王之道"与"小数"的区分,谈论灾异重视的是一般原则,不拘泥于具体的解说。他创立《五行志》的目的是要遵循《洪范》大法、《春秋》大义,以此来彰显王道。  相似文献   

3.
正胡适(1891~1962),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字适之,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写就了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风格的文学史专著《白话文学史》。代表作有《说儒》《胡适论学近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终身大事》等。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胡适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影响了梁启超、郭沫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一批学人。  相似文献   

4.
李艳 《黑龙江史志》2013,(9):122-122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本文着重从整体上概述郭沫若《女神》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歌形式,从三个角度论证《女神》诗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但大力破除中国"传统",而且对"现代性"也进行了深刻和透彻的批判。对"进化进步史观"的批判是章氏"反现代性"思想的核心。以往学者多关注其"俱分进化论",而作为"汉学"的嫡系传人,章太炎用《易》学和《春秋》学表述了一套与其"齐物论"相贯通的完整的历史观。他彻底批判了对历史的形而上学预设及其"起源"观念,否定了"进化进步"的历史及其意义;但他从未否定特殊、具体的历史连续性,并肯定一种自觉的历史连续性和对"传统"的创造,积极鼓励每一种文化追求价值自足和自立,从而促进现实秩序的批判性更新和创造。他的思想实践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他写出了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意大利世界杯主题曲《意大利之夏》、刘德华的经典曲目《爱你一万年》……他就是"体育歌曲之王"乔治奥·莫洛德尔。如今,他和中国钢琴家孔祥东一起,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永远的朋友》——他要在中国续写传奇。  相似文献   

7.
朱孝臧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寄托了他个人的词学思想,因此通过这一选本可以具体而微地考察他的词学思想。《宋词三百首》体现出了朱孝臧重视格律、推崇吴文英词、兼取东坡词"以疏济密"等主要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提摩太在华期间,以传教赈灾、著书立说、游说参政、办学兴教等方式活跃于中国社会,对中国的社会改良影响深远。经过长期的在华传教实践,李提摩太摸索出一条走"上层路线"的传播路径,办报立言成为他在精神上引导中国上层人物最为有效的方式。他顺应中国洋务和维新的社会思潮,通过执掌《时报》笔政和主导《万国公报》言论,对洋务大员和维新领袖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确立了报刊干预政治和现实的时代风向,揭开了"政论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早期判教中,将《法华经》与《涅槃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槃》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教"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槃经》并举的最高阶位;又在其"四乘教"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教,成功实现《法华》对《涅槃》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顗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教"判教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槃》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判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1.
他的新闻事业开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6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他说:"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度过。"  相似文献   

12.
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福建德化人,出生于1905年。他早年在孔教大学研究科,北京大学研究所学习,以后历任大夏、复旦、华中、光华、沪江、东吴等大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现为复旦大学顾问。建国以前,蔡先生撰有《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三大思想之比观》、《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等著作。建国以后,著有《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及其《补编》(二书是由  相似文献   

13.
陈桥驿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之一,从陈先生的一封复信中可以了解到当代中国大古都研究的诸多学术史信息。陈先生提出"古都"、"大古都"的条件,认为大古都属于学术问题,杭州应该成为六大古都之一,七大古都说可以成立。陈先生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都城辞典》三书,属于大古都研究的标志性著述,体现出陈先生丰富的大古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陈先生的大古都研究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他在中国大古都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提出的,其中"删诗"方式如"去其重"、"上采……,中述……,至……"等其实是司马迁自己的文献编撰学之体现;而"删诗"目的,如观历史盛衰、见微知著和成王道义法等,也是他自己的文献编撰思想与《诗经》学思想。故《史记》言及的"孔子删诗"一事乃司马迁在延续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献编撰学、《诗经》学思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前的庐山会议使彭德怀元帅蒙冤遭劫,他的一大"罪状"就是反对个人崇拜,诋毁领袖威信,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近读《庐山会议实录》发现,时为中国二号人物的刘少奇,对于批判彭德怀所持的思想逻辑颇为奇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7,(8)
<正>严复(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先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学成归国后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同年,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宣扬"物竞天择"进步思想,是中国近代生存竞争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儒家经典《尚书》、《论语》、《春秋》等提出的怀疑与批驳中。他在强调直书实录、史学求真的同时,也注重儒家的纲常名教。"疑古惑经"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尤其是唐代儒学、宋代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和民国疑古思潮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寄语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0,(3):F0002-F0002
<正>本期"理论与思想"栏刊登的陈德正、郭小凌合作的《阎宗临的世界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史学家阎宗临先生的学术生平、研究成果,以及他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学人才培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对于希望了解中国世界  相似文献   

19.
吕振羽是我国继郭沫若之后,最早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位开拓者。从三十年代前期起,他就先后出版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简明中国通史》和《中国民族简史》等开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为我国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20.
张骁鸣 《人文地理》2013,28(6):29-35
大卫·哈维在收录于其《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文集中的《从空间到地方,再回看》这篇文章中,对他所谓的马丁·海德格尔"地方建构"思想进行了批判。通过忠实地引用哈维和海德格尔的著作、分析其各自观点形成的背景并提供依据,本文详尽揭示了哈维在勾勒海德格尔思想这一学术工作中的操作细节,即他实际上大量使用了重排引文、重组素材、偷换主题、"视而不见"、模糊处理等做法,"制造"出一个需要批判的所谓海德格尔的"地方建构"思想,从而对自己所要提出的"地方建构"思想加以支持。仅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看,海德格尔有他自己的"地方"和"空间"思想,但并未明确讨论过甚至从没有提到过哈维所关心的"地方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