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阳著名古建筑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年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倡导修建甲秀楼,用意深远,既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又含有"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河中心的鳌矶石上,不仅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还有"独占鳌头"、人才出众之意。  相似文献   

2.
甲秀楼     
<正>画家孙晓波新近创作的《甲秀楼》,为我们打开了一面别有洞天的画图——透过黑白的韵味,又读出甲秀楼"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几百年尽收眼底的诗意。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建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所重建。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楼为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  相似文献   

3.
陈林 《贵阳文史》2010,(5):22-22
<正>4年,转瞬即逝,但烙在脑海里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蒋映源今年62岁,对于甲秀楼,亲密接触的时光也仅仅4年。但4年之中的点点滴滴,却是他最难以忘怀的过去。"我一直觉得和甲秀楼有一段未了的情缘,冥冥中让我见证了甲秀楼的一段‘革命'历史。"淡淡地,蒋映源诉说着甲秀楼的那年那月。蒋映源说,甲秀楼虽不是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4.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4,(4):F0002-F0002
正浮玉桥是甲秀楼的一部分,它与楼同时刨自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五九八年,巡抚江东之建。甲秀楼南北两端都有桥,南端一孔较大,通往翠微园;北端九孔稍小,连结"城南胜境"石牌坊。一大与九小之间隔羞一段堤坝。浮玉桥是指相连的九孔。民国年间修马路,填埋了最北的两孔,剩下七孔。它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历经四百年的洪水冲击,至今仍然牢固。一九九六年,贵阳发大水,市区多处被淹,至有浮玉桥阻水宜拆之议,结果受到文史、文物界专家学者的坚决反对,当局也算从善如流,有关部门另求泻洪渠道。桥上有亭曰涵碧,方志上都说"旧  相似文献   

5.
陈林 《贵阳文史》2010,(5):23-23
<正>徐晓雯家紧邻甲秀楼,她总感觉自己与这栋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晓雯1986年9月生于甲秀楼旁一居民楼里,是典型的80后。晓雯说,她满100天时,妈妈便抱着她站在窗台边上,指着窗外的甲秀楼说:"雯雯,那就是咱们贵阳的福楼,记住哦,你是贵阳人,走到哪里都是贵阳人,甲秀楼  相似文献   

6.
<正>我6岁那年读书,经过涵碧亭、甲秀楼、浮玉桥,翠微园,再走一段路,就到了甲秀小学。之后的6年里,这是我每天的必经之路。那个时候,这段路被我统称为"甲秀楼",因为校歌的第一句便是"在那南明河畔,在那甲秀楼旁",每天都唱,很快就记熟了。  相似文献   

7.
申敏 《贵阳文史》2010,(5):11-12
<正>在贵阳南面贵定天龙山一带,数百年来流传着这样一首老民谣:"九眼望沙洲,河弯水倒流。谁人识得破,世代出诸侯。"其实这首民谣说的却是"贵阳清八景"中有"九眼照沙洲"之名的"鳌矾浮玉"甲秀楼。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悬念,为何甲秀楼民谣会流传在贵阳南面贵定县的天龙山?"九眼"  相似文献   

8.
“甲秀楼两者”,为李独清先生生前所著《甲秀楼建修考》与《甲秀楼建修续考》。两者认为,甲秀楼不是建于万历十五年,而是建于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朱夔元重建阁无其事,复毁亦无其事,来凤阁非甲秀楼,而是其旁观音寺(今翠微园)中的阁楼;疑甲秀楼非江东之命名。以上三点,涉及甲秀楼及贵阳市的历史,作为后学的笔者,本着求实的精神,提出不同看法如下:一、甲秀楼创修于何年?便于讨论,将明万历《贵州通志》所记“贵阳十景”列下:“东山胜概”(按即今东山);“藏甲遗踪”(按在今六洞街原有山,山岩传说藏甲。今建海关大…  相似文献   

9.
<正>大多有些历史的文化遗迹,往往都会衍生出一些曲折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甲秀楼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这些民间传说,使甲秀楼更生动更传奇;也因为这些民间传说,使甲秀楼的人文内涵深深融入贵阳人的血脉中。无论走了多远,无论传延了多少代,循着这些传说,甲秀楼就像一个精神坐标,让人怀想  相似文献   

10.
<正>甲秀楼是文化的,400余年间,历代骚人墨客对它题咏不绝;甲秀楼是生态的,自明清以来,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信游于此,情趣万千。  相似文献   

11.
"巡抚"在明代的产生,并非制度设计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对巡抚制度初生阶段的研究,需要从其复杂的历史条件出发,并综合考察各种特殊情况。而在以往的许多论述中,一些重要史实却常被忽视。这些遗漏的"断片",不仅是明初巡抚制度"衍生链条"上原有的环节,也是正确认识这一制度必不可舍的材料。本文尝试拾取这些缺失的"断片",将其补缀进巡抚制度如何形成的叙述中,对巡抚制度在这一阶段的特性重作认识,并就"巡抚之始"等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林 《贵阳文史》2010,(5):21-21
<正>老刘握着手里的线,看着在甲秀楼上空那片苍穹里随风起舞的风筝,小心翼翼地慢慢松开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收回。这个简单的动作,老刘每天要重复很多次,他就这样在甲秀楼前放风筝,一放就差不多10年。老刘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普通市民,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15,(2):10-11
<正>省府路,东头和西头分别与南北向的文明路、忠烈街和中华中路相交;富水路从中穿过,将省府路分成上下两段,下段路面和城里其他街道一样是柏油路,而上段路面还保持着70年前的石块"高级路面"的原貌。这条500米长的街道,自明代以来一真是贵州全省的行政中枢。明成化十年(1474年),贵州巡抚宋钦在此建巡抚都察院署,清代在此增设"抚台"、"抚军"、"抚院"衙门。清顺治十八年(1661  相似文献   

14.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的驻牧地是典型的农牧交错、蒙汉杂居区域。清政府在此处设理事同知与通判,隶属山西巡抚,由原来以蒙古都统为首的一元管理体制演变成都统与山西巡抚共同管辖的蒙汉双重管理体制。绥远城将军设立之初,并未过多参与到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的事务中。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朝裁撤归化城都统,土默特二旗正式由绥远城将军辖制,从前双重管理体制中地方最高权力的主角也从"都统—巡抚"向"将军—巡抚"转型。通过梳理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司法审理中蒙古官员与同知、通判以及都统、山西巡抚、绥远城将军之间司法审理权的变化,可以揭示该地区二元司法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变迁。  相似文献   

15.
张俊岭 《收藏家》2014,(5):59-66
<正>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怡性老人、节性老人、揅经老人、颐性老人等。江苏扬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入值南书房。其后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侍郎、浙江巡抚、兵部侍郎、湖南巡抚、工部侍郎、漕运总督、江西巡抚、两湖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卒谥"文达"。阮元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巨细无所不包,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  相似文献   

16.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在南明河浮玉桥畔的一块巨大的鳌矶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这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顶的木结构阁楼,总高22.9米,底层以十二根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显得端庄而又秀雅。自从甲秀楼建成以后,它就成了贵阳市的标志,贵阳市的象征。也许有人会问:贵阳市的文物古迹多矣,何以只有甲秀楼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呢?答曰:因甲秀楼灵魂影响历史、感动社会的缘故。在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名胜古迹都是有灵魂的,其影响都是深远的。我曾登过岳阳楼,当天正遇上霪雨霏霏的天气。我凭栏远眺,看到了“衔远山…  相似文献   

17.
祖远 《文史博览》2010,(9):67-68
<正>陶澍(1779-1839),字子霖,清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  相似文献   

18.
去甲秀楼玩     
<正>小时候听伙伴们在甲秀楼旁吹牛,吹的是贵阳人赢了四川人的故事。一个四川人说: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一个贵阳人则说: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明知是吹牛,也还是跟着嘻嘻地笑了,毕竟是我们自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4,(1)
<正>毕沅(1730-1797年),字蘅,号秋帆,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人。祖籍安徽休宁。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举,二十年(1755年)补授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起居注官。三十二年(1767年)十月授甘肃巩秦阶道。历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山东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为封疆大吏二十余年,卒于湖南辰州大营。其幕府大致分为陕西幕府、河南幕府、湖北幕府三个时期。毕沅早年曾入惠栋门下受业,后在京师从戴震、钱大昕游,"凡遇通儒,  相似文献   

20.
正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任浙江巡抚的聂缉椝(1855—1911),因浙江铜元局舞弊案被革职。聂缉椝交卸了浙江巡抚的官职后,不愿在如画的江南再作停留,陪伴老母亲回到湖南衡山老家。临行前,聂缉椝把几个儿女叫到跟前,留下了一条"聂家子孙不许做官"的家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