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朝佛教产生于北方各民族相互征战相互融合的时期,北朝佛寺文化在其产生之初便受到南方和西域佛寺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在其具体传播过程中为了使佛教教义更好的深入人心,佛教教义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开始了佛家的世俗化进程。在北魏时期,这种佛教的世俗化——禁咒、信仰、节日已经趋于完备,并对以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洪武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将全国佛寺按性质划分为禅、讲、教三类,并对教僧颇为重视。而明中叶以后,教内外各种因素的滋长蔓延,使得禅、讲、教三宗分立的局面日渐趋于模糊,以教僧为代表的经忏佛教,日渐成为明清佛教的主流与特色。禅、讲、教的宗际模糊与教僧身份地位的嬗变浮沉,也是佛教世俗化倾向加剧的一大表征。  相似文献   

3.
圣德太子与日本早期佛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能在日本迅速传播并成为国教,主要得益于圣德太子的大力提倡。他在发展佛教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确立佛教在日本的地位;二、兴建佛寺、像塔,翻译佛经、广度僧尼;三、广招中朝僧尼前来日本授法,派遣隋使到中国大陆吸纳以佛教为主的先进文化,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前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佛教初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大约在4世纪中叶或更早。三燕慕容鲜卑是东北最早接受佛教并向东北腹地传播佛教文化的民族,其政治统治中心龙城是东北亚地区佛教文化的传入地和中转站。三燕政权中已存在参与政治权力的佛教僧侣集团,传世与出土文献所见“龙翔佛寺”、“常山寺”、“燕魏废塔”等表明了三燕地区佛寺的存在。三燕佛造像与北朝早期佛造像特征基本一致。三燕莲花纹瓦当是目前考古所见中国北方莲花纹可能与佛教信仰有关的最早例证,在车马具、墓葬壁画、建筑构件等载体中也融入了莲花纹、忍冬纹、龟甲纹等佛教题材纹样。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现存的寺观壁画中,繁峙岩山寺壁画堪称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壁画不仅向世人传播了佛教教义,也向我们传递了宋金时期的社会信息。同时佛教世俗化成为这个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探究宋金时期的社会思潮,对全面认识宋金时代乃至后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宋代瓷器铭文中有关佛教内容的分析,结合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历史过程,阐述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尽管目前所知的与佛教有关的宋代瓷器铭文资料十分有限,难以全面解答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问题,但铭文中的内容却无可非议地昭示着佛教进入普通平民的生活后,那种大众化、实用化、民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文化的发展传播历程中,女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女性接受佛教思想影响后,虔诚信仰,加速了佛教文化思想的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本文以甘肃麦积山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为例,探讨女性对于佛教石窟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古代新疆是宗教传播的必经之地,世界几大宗教都能在此找到踪迹。佛教传入中土途中,在新疆"停顿歇息"时,建起了众多的佛教寺院。中国内地的佛寺总是飞檐高琢,形态雄伟。和内地名山大寺不同,古代新疆更多的是佛寺依山而建,顺着山势蜿蜒曲折,凿建洞窟,洞窟内则画上壁画——这就是一个寺庙的精华所在。但是,随着伊斯兰教的自西向东的传播和后来外国探险家的掠夺,新疆古寺的一些美丽壁画也逐渐湮没了。  相似文献   

9.
杨琳艺  蒋梦菲 《旅游纵览》2016,(4):308-309,311
我国是一个佛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许多城市中都有传统的佛教寺庙,然而这些城市中的传统佛寺由于修建年代较早,其建筑院落大多破旧损坏,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之下已经与佛寺周边环境渐渐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体现在城市功能、城市交通、景观及规划等多方面,许多传统佛寺已经在城市的逐渐发展之下受到"挤压",所以目前对这类佛寺片区进行规划改造建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几乎很少。因此本文以现代城市发展下的传统佛寺为研究对象,对其片区规划建设、佛寺周边的景观设计思路及景观设计手法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菩提心"与"忠义心"--从九华山佛教看中国佛教的世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秉颐 《安徽史学》2002,(1):13-14,12
作者通过赴九华山进行考察,并且研读有关学术资料,提出如下见解:九华山佛教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九华山佛教堪称中国佛教世俗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种世俗化,表现在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两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代九华山高僧宗杲禅师"忠君爱国"思想的分析,从宗教理论的角度,探讨九华山佛教对于中国佛教世俗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唐长安佛寺考》是研究唐长安佛教寺院的一篇力作,该文考定唐长安城及其近郊佛教寺院共有200多所,此论在学界颇有影响。然而,该文所列唐长安佛寺中,重复、错讹现象较多。本文利用佛教典籍和历史文献等相关史料,辨析订正其舛误20余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佛教典籍、历史文献、碑石、方志等相关资料,在孙昌武先生《唐长安佛寺考》一文的基础上,新增补唐长安及其近郊佛寺28所,并对某些佛寺的建置沿革问题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13.
敦煌壁画中僧人服饰与域外佛教服饰不同,从中可看出敦煌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一是本土文化的影响,二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土外来的僧人服饰受到本土传统服饰文化、思想的同化与影响,随着中土僧服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服饰文化。同时,它也为拥有极强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土传统服饰文化所渗透,而完成其汉化、世俗化过程,与中土传统思想所相融。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禁杀受到两方面的推行。一是佛教的传播,二是朝廷推行。前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信众与佛教之间形成互动。民众在接受禁杀思想过程中不断改造佛教教义,将其世俗化、实用化。后者则因朝廷运用行政权威自上而下强令推行,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其中屠夫渔夫首当其冲。朝廷的政策引起部分儒家官员的不满,要求停废禁屠断捕令,将国事转移至民生之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敦化、西古城、八连城、上京城及附近地区,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各类渤海佛教遗迹做一系列性研究,总结出渤海佛教遗迹的分布规律及渤海佛寺遗址的平面布局特征,认为渤海的佛寺址总体特征与中原唐王朝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唐皇室的近亲智力禅师与长安佛教、河北佛教有着特殊关系。智力最初拜北宗高僧老安禅师为师,在长安著名的皇家佛寺西明寺出家修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前往河北地区学习佛法,成长为才业优长的高僧。在天宝时期,智力更是亲自登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控制的神秘佛岛,隐逸修行。安史之乱后,智力选择成德镇弘法,重修慧炬寺,获得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礼遇。这成为重建成德地方秩序的重要一环。智力兼习诸派禅宗,因诸种机缘,成为长安佛教与河北佛教、唐中央政权与河北政治势力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7.
韩伟 《文博》2009,(2):18-19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多数认为是在汉明帝时,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禁不得祠"的记载,"不得"当为佛陀之音译,佛祠者即佛寺。始皇下令禁止,足见佛教在当时社会的普及。因此,我们应把佛教传入的时间修正为秦始皇时代。考古资料也证明,秦咸阳、汉长安地区与印、欧存在"先丝路"的交往,使佛教在秦始皇时代传入中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陈旭  姚泓泽 《西夏研究》2022,(4):101-110
唐宋时期敦煌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世俗化,虽然僧人学有所宗,不同宗派佛教经典的译注、诠释有所不同,但民众所学所用却是无宗无派的世俗佛教。业报轮回、因果报应等原始佛教思想在为民众所知的同时,也改变了民众对生死的认知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呈现了敦煌地区民众佛教信仰更真实、丰富的层面:一方面,民众重新审视生离死别,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积德行善等行为祈愿后世安乐;另一方面,佛教思想也对民众日常行为起到了一定约束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麦积山127窟西方净土变中的建鼓图像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乐器相互融合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一方面展现出北朝晚期中原北方地区通行的建鼓样式,对于探讨先秦两汉时期的建鼓发展与演变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说明随着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加快以及净土思想的传播,建鼓以其特殊的功能和含义也被纳入佛教音乐图像之中。  相似文献   

20.
俄藏黑水城西夏水月观音所戴头冠为化佛冠,形制有三角形冠和通天冠两种,火焰宝珠、步摇成为水月观音头冠的主要配饰。三角形化佛冠受早期印度佛教和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结合中原佛教、藏传佛教在西夏时期成为水月观音头冠流行样式。由于社会环境影响,西夏观音信仰盛行,佛教进一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因此,水月观音菩萨头冠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表现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