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寄语     
正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3篇文章。吕厚量的《古典时代西西里文明边疆形象的二重性及其历史源流》在梳理古典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西西里文明边疆形象的变化,指出由正面到反面的这种转化折射出古典盛期雅典知识精英政治立场与蛮族观念的变化。陈莹的《斯特拉波与罗马帝国初期的"世界"》认为,斯特拉波《地理志》所构建的"世界"既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地理知识的批判与继承,也折射出作者迎合罗马帝国政治需求的主观意  相似文献   

2.
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时期军队蛮族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校 《史学集刊》2003,14(1):55-58
3世纪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帝国发生了全面的奴隶制危机,其伴生性后果之一便是军队的蛮族化。罗马军队蛮族化由来已久,是一个渐进性、历时性的过程,3世纪罗马军队蛮族化步伐加快是其必然结果。蛮族化改变了军队的构成,军队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因素、3世纪危机强化了军队的蛮族化,并加快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五世纪■罗马帝国在内部奴隶起义与外部蛮族入侵的打击下很快地崩溃了。但在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也有同样的情况(内部奴隶起义与外部蛮族入侵),为什么它不但没有崩溃而且在六世纪初期还有力量向外发展?」现在我根据柯斯铭斯基的(大学教材)和谢苗诺夫的(师范学院教材)著作以及个人的体会把这个问题讨论下,以供参考。罗马帝国是建筑在奴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它的奴隶经济最发展的时期是在公元前后两百年间。到三世纪以后,罗马的奴隶社会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即: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经济情况的各异,这个危机对于罗马帝国东西两部的影响也各有不同。罗马帝国的最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是在公元三九五年。东西两部各有  相似文献   

4.
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形态”这个提法本身 ,就已经包含了这样一个命题 :社会形态有中国和外国(比如说西欧 )的区别 ,亦即承认社会形态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差异性 ,否定用某种单一的模式来说明世界多元文化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研究了古典希腊和罗马城邦国家 ,使用了奴隶社会的概念 ;又把蛮族入侵晚期罗马帝国后产生的一种生产关系 ,称之为封建社会 (feudalism) ,即“拉丁—日耳曼封建制”。把马克思对欧洲古代及中世纪社会的认识抽象成简单的公式 ,随便套用 ,其实违背了马克思本人的初衷。在以往的历史哲学教科书里 ,社会形态被特指为五种社会生…  相似文献   

5.
西罗马帝国的最终命运如何?这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近代以来,在帝国是否衰亡的问题上,先后有中断说、连续说、转型说、晚期古代说出现,在过去的几年内,中断说又重新高涨;在衰亡的原因上,则有自然衰败说、偶然说、综合说、地理位置说、自杀论等多因素理论,以及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单主因论等;在蛮族与罗马的关系上,有入侵说、征服说、迁徙说、收留说、融合说等。在蛮族进入罗马产生的影响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分歧;西罗马帝国的命运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科发展、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时代发展以及民族观念等都深深伴随着该问题探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悦 《神州》2012,(15):53-54
西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3世纪左右爆发了3世纪危机,隶农制发展,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奴隶、隶农不断爆发起义,帝国政府目益加重暴政和赋税,帝国大厦分崩离析。五世纪,西罗马帝国在内部奴隶起义和外部蛮族入侵的联合打击下很快崩溃。  相似文献   

7.
日耳曼人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正如列昂捷夫所说:「古代日耳曼人,这不但是今日德意志人的祖先,而且是西欧其它各国——英、法、意、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麦,等地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注一]他们曾经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共同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而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所谓蛮族王国。其中特别是法兰克王国,它的发展过程更成为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典型。因此,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历史起见,我们有必要来对于日耳曼人的历史发展情况作一番此较仔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马塞里努斯是最后一位杰出的拉丁语古典史家,在西方古典史学史中占有崇高地位。在古代史家中,马塞里努斯的身世和经历非常独特,他的一生可以说是4世纪晚期罗马帝国政治军事史与思想史的缩影。通过对马塞里努斯生平的重建,有助于加深对晚期罗马帝国及其历史学家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机械武器是古典欧洲最具特色的军事装备之一,亦是古典欧洲科学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在罗马帝国时代,古典机械武器发展到复杂成熟阶段.本文从原始文献入手,通过分析有关机械武器的最重要记载,对晚期罗马帝国的机械装备状况分类进行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寄语     
正本期"理论与思想"栏刊出了冯定雄所撰《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一文。该文就1976年美国战略学家勒特韦克提出的关于罗马帝国"大战略"的论说以及西方古典学界的相关论争进行分析,认为尽管该论说存在不足,但相关探讨深化和拓展了古典学研究的视野。"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3篇文章。李政的《论赫梯国王铁列平的历史功绩》突破以往学术界仅仅关注赫梯国王铁列平敕令有关王位继承法内容的局限,对铁列平在内政管理、文献编撰方  相似文献   

11.
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历史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拜占廷帝国是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文明区历史最悠久的大帝国,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直接继承者,是传播古典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乔治·芬利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德意志大学教育共同塑造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他在其巨著《希腊史》中提出了古典文明于公元3-8世纪期间缓慢衰亡的学说,认为专制政府强加给普通民众的沉重财政负担是导致这场衰亡的本质原因,并在总结其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现实与未来的历史预言。乔治·芬利对早期基督教客观历史作用的理性分析修正了前辈学者爱德华·吉本的偏颇观点。他关于罗马帝国后期与拜占庭时代早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同著名的皮朗命题存在相通之处。他试图将历史经验教训与现实决策紧密联系起来的历史预言写作模式则为阿诺德·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1976年,美国战略学家勒特韦克提出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后,在西方古典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讨论。一方面,包括当代著名的古典学者对这种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却有一部分古典学者认为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是存在的,对它表示支持,甚至有学者把它运用到罗马边疆研究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40年的实践证明,尽管该理论存在不足,被学界长期忽视,但关于它的探讨却对深化古典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拓展古典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现在罗马尼亚国家的领土,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一)瓦拉几亚(Wallachia)(二)摩尔达维亚(Moldavia)和(三)特兰斯尔芬尼亚(Transylvania)。这一带地方在古代住着达西亚(Dacia)人,故其地也叫达西亚,公元二世纪初期(101—102年)罗马帝国征服了达西亚,罗马帝国统治这块地方前后约一百七十年,在这期间罗马的移民如潮水一般地湧来蘼淼酃姆缢紫肮?以及奴隶,隶农制度也随着在这里传播起来。公元三世纪末期由于当地人民的起义以及蛮族的压迫,罗马帝国被迫放弃了这块领土。此后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公元4—5世纪罗马帝国的多神教知识精英,朱利安、里巴尼乌斯、阿米安、攸纳皮乌斯、克劳迪安、奥林匹奥多鲁斯等六位作家在表达各自历史观念的作品中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高度相似的叙述模式。他们以罗马城为帝国的文化象征,赞美罗马往昔的文治武功,谴责当前的道德没落,坚信某位杰出的精英人物能够带领罗马再造辉煌。这种再造罗马的模式继承了帝国早期的意识形态传统,并在基督教势力相对忽视世俗历史的背景下得以生存。这些多神教知识精英的历史撰述为后世留下了重要遗产,它们反映了古典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并与同时代的基督教文化产生了互动,对中世纪基督教政治理论和历史观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在晚期罗马帝国的兴起,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裔美国史家彼得·布朗系统地提出解释罗马帝国和古典文明命运的"晚期古代"理论。在晚期古代视角下,布朗通过文本证据与考古证据相结合,并借助后现代的"解释学的怀疑",以及"表象"理论,解构关于基督教化的传统叙事,并提出关于基督教化问题的新观点。他认为,基督教化是缓慢的不彻底的进程;是关于宇宙的集体表象的改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布朗的基督教化理论,更关注从多神教到基督教一神教转变过程的复杂性,注重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对过程的把握中探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历史的连续与断裂。  相似文献   

17.
墨洛温王朝时代(507—751年),高卢社会性质如何,史学界尚无定论。国内一些研究者认为,包括法兰克王国在内的“蛮族”王国都是“新型封建国家”。我认为高卢地区虽然此时奴隶制经济正在解体,社会阶级正在分化,但是其上层建筑(主要是法律、政治制度)仍保留着罗马帝国统治时代的基本特征,因而墨洛温王朝统治的法兰克王国仍是奴隶制国家。  相似文献   

18.
公元5世纪至9世纪末的500余年,为西方社会演变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段,随着匈奴、日耳曼诸部族的大迁徙,西罗马帝国统治的倾覆,蛮族国家建国,法兰克人崛起,墨洛温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更替,查理曼帝国建成与分裂,新兴的世俗王权与罗马教权的联盟,基督教世界东西两大教派的分离,穆斯林的扩张,诺曼人南下侵袭,封建制度萌发及形成,"加洛林文艺复兴"等众多历史变故,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种结构性的巨大变革,并且一种以"基督教一欧罗巴"取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文化认同逐步定型;此外,西方社会在同拜占庭帝国、伊斯兰穆斯林世界以及北方诺曼人、东方斯拉夫诸部族等周边地区的交往上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锋 《世界历史》2020,(2):29-44,I0003,I0004
东哥特王国是蛮族国家中罗马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哥特人的希腊化进程为后来的罗马化奠定了基础。东哥特人的罗马化进程以王国建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罗马化十分全面,表现在文化教育、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理念等诸多方面。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有其自身特点它的罗马化进程领先于其他日耳曼族群,并且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族群国家,这期间罗马化与哥特化并存。在古代晚期的环境下,它的罗马化由东哥特统治者主导,发生于罗马帝国内外,而基督教则成为传播罗马化的载体。高度的罗马化深深影响了东哥特王国的国家建构,使其走上了与西欧其他蛮族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影响了它的内部稳定和发展,也影响了意大利半岛进入中世纪的脚步,是意大利城市文化延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罗马文明在对“东方”诸民族与文明的认知中体现出一种东方主义特征。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并且以波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抽象的“蛮族”形象,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文明的“它者”的话语体系。到古典时代后期,希腊人关于“东方”的“它性”的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亚历山大东征并为其提供合法性依据。共和与帝制之交的罗马人接受和利用了希腊人的东方主义话语以实行对东方的统治。东方主义乃是西方文明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悠久的思想与话语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