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然而1989年9月20日,它却在修护赣江大堤的村民抡下大镢头的瞬间,成为考古学界乃至世人关注的焦点。一批锈迹斑驳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的玉器和破损的陶片,透过那些灰黄的沙土,在向人们传达着三千多年前的历史信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商代青铜文化源于中原,当时广袤的江南地区尚属荒蛮之地。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赣江中游樟树市吴城商代遗址的发现,撩开了“南蛮之地”的神秘面纱。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感叹道:“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1989年距吴城遗址20公里远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26—28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共收到论文52篇,就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南史研究始终是史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江南史的研究也经历了从早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到对社会经济史、区域研究的探讨,再到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兴起之数次转向。如何把握江南文化的多样性特质,具体地揭示出江南地域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以及这一区域在全国发展中的意义?如何真正把区域江南带入整体中国,实现区域史呼应整体史,借江南日常生活揭示出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肌理?冯贤亮教授的新著《明清之际的江南社会与士人生活》  相似文献   

4.
谈家胜  金晶 《江淮文史》2022,(4):157-168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南文化便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领域广阔、成果丰富。学界关注皖江区域文化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圈”的学术探讨。自2004年12月安庆师范大学承办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以来,这种以安徽省社科联主导、皖江流域相关高校轮流承办、每两年一届的皖江地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九届,有力地推动了皖江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研究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5.
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明清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中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川胜守《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 )和岸本美绪《明清的交替与江南社会》(东京大学出版会 )这两本著作的付梓。两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 ,与近年来从江南的“周缘”来仰视江南社会所取得的大量成果不同 ,两者都从正面深入到了江南社会的深层 ;又如 ,两者都标榜是以“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来展开自己的研究的 ;再者 ,两者又都意识到了自己的研究是在 1 981年“地域社会的视点———地域社会与指导者”研讨会上森正夫基调报告的启发下展开的 ,等等。虽然有这些共同点 ,但两者所…  相似文献   

6.
李雷波 《历史研究》2023,(1):99-123+221-222
“华中”是在近代中西学术互动中出现的新区域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沿用传统“长江”名义指代华中地区,并分立长江局与北方局、南方局。全面抗战爆发后,因长江局的名义及建制难以适应日益纷繁的战局,“华中”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对战场形势的分析中。随着“发展华中”战略出台,中共抗战军事行动及话语对“华中”语义作了深度重塑。“华中”区域概念在战争中不断得到运用和发展,逐步开启其建制化进程。在皖南事变前江南新四军整体北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以华中局名义统摄长江南北敌后作战区,标志着“华中”概念建制化的成型。自此,“华中”逐渐从概念融入建制,成为中国现代区域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8.
这里的每一座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森林、每一座洞穴、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灵魂 ,每个灵魂都有一段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一部历史……有人为贵州测了一个字 ,把“贵”字测成“中”、“一”、“贝”三个字 ,并解释说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 ,这个说法一语道出了贵州的珍贵与奇特。贵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呢?她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结合、和谐相伴的一个大宝贝 ,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的一片净土。明代的高人刘伯温曾经预言 :“五百年后看 ,云贵胜江南”。云贵以什么来取胜江南呢?刘伯温又说 :“江南万条水 ,云贵万重山”…  相似文献   

9.
江南文化的区域界定及诗性精神的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界对江南文化在区域、界定上过分强调地理学的意义,忽视人的主体性中“内在尺度”的作用,造成江南元叙事中的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区域范围的狭隘。江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族独特的诗性精神,其维度有二:一是自由审美的维度,既不同于北国政治伦理之美,也有别于江南其他区域文化的浪漫之美;二是宗教的维度,其生产于本土巫风和外来佛教的双重基因。  相似文献   

10.
江南文化是华夏大地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板块之一,其谱系源远流长,她从史前款款走来,活跃于当代文化舞台,并在迈向未来之路中坚定自信。江南文化之所以永葆青春,其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密码,故特梳理江南文化的历史演进、当代嬗变,展望江南文化的未来蓝图,揭示江南文化生命体中神性、武性、美性、文性、诗性、红性、惯性、智性、知性、显性、恒性、通性的文化特质基因,解读江南文化贯通长江文明、连通江海文明、融通东西文明的文化密码,进而指向江南文化哲性的终级属性,并以“月文化”来定位和诠释江南文化及其构建的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内涵,以期厘清江南文化的历史脉络,展示其当下的时代使命,阐析其新征程和未来的发展轨迹,对于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呈现江南文化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应,并作用其当代和未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文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时,龚书铎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文化探索》一书,新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是书汇集了著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文化研究的论文20余篇。这些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近代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是近年来文化史研究中别具特色的一部新著。首先,作者明确了近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近代中国文化落后,不仅落后于西方,而且落后于古代。确实,在近代中国,既没有出现象古代四大发明那样震惊中外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没有出现象《红楼梦》那样文学上的鸿篇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史学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关于“白寿彝史学论著奖”的设立与首届获奖论文的评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白寿彝史学论著奖”设立缘起设立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跨世纪史学人才的一项新举措。北师大历史系创立于1902年,90...  相似文献   

13.
1995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史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1995年以来,该领域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一些关于中国人口的通史、断代史、区域史著作纷纷出版,一大批专题论文频频问世。初步统计,三年共出版有关论著8部,发表论文150篇。现将这些重要成果介绍如下。一、论著及总体研究1995年以后中国人口史论著出版较多,其中不乏精深之作。由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分著的六卷本近300万字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史,该书论述了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40年代发生…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对于这一区域清代经济史的研究还没有涉足,较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学者对湖南的米市以及湖广集市的考察①。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关注。就笔者统计所及,80年代至今,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论文已有80多篇,专著已有10多部,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对长江中游市镇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回顾总结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拓宽或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将不无裨益。一城市、市镇经济研究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是本区域清代经济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长江文化”是一个大题目.这里我只想就“考古学与长江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十分活跃,发展迅速.从中显现出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姿百态.换句话说,考古学已经为长江文化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扇探索的“窗  相似文献   

16.
《近代史研究》2018,(1):159-159
2018年9月,《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将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合作举办第七期“中国近代史论坛”,主题是“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多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本次论坛将采取邀请和征文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兹诚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区域史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对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起源与发展作过一些研究,发表过几篇论文。1998年曾撰文认为汉语语法界讨论古汉语判断词“是”有元问题的论著较多,讨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语法功能特点的论著较少;纵向抽取例子  相似文献   

18.
杨洪远 《丝绸之路》2009,(12):54-5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国时期甘肃省灾荒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已有的论著和论文主要从整体上把握灾荒史对社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民国时期甘肃灾荒与社会经济专题研究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民国时期甘肃区域史的发展,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2005年敦煌学论著进行搜集整理集成索引。本索引分为论著和论文两个部分。其中论文部分分为专著、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考古与艺术、敦煌社会与史地、敦煌宗教文化、敦煌文学与语言文字、敦煌学史、书评、数字敦煌与石窟保护、学术研究及动态等九个方面。以供学术界参考和查询。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2月14-16日,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昆明等地的专家学者41人,兴致勃勃地相聚在无锡北郊的西高山上,参加由吴文化公园暨吴文化学术研究所联合召开的“92届吴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提交论文35篇,对吴文化这一既古老、又时兴的课题进行了探讨。“什么叫吴文化”?从三十年代卫聚贤先生创办吴越史地研究会起,把生发在春秋吴国带有鲜明特征性的区域文化,称之为吴文化。但人们仍不断提出疑义:难道吴国灭亡。连同这一文化也灭亡了?当各种区域性文化汇融到中华民族大文化圈中后,是否就真的只存在共性,不存在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了?吴地近代工业的率先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勃然崛起的“苏南模式”,苏绣、苏昆剧、吴郡玉雕、苏杭雅扇等闻名海内外的吴地艺术,难道不是吴文化的鲜明特色的反映?当代学者为什么又对区域性文化的研究产生巨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会议的交流,敞开了专家学者的心扉,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识明显加强了,感到我们今天研究的吴文化,是一种自石以采生发与流传在吴地的区域性文化,虽融汇在中华民族大文化圈中,仍具有其相对而又鲜明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