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邓小平     
赫赫有名 邓小平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我就知道了。 那时他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政委,一二九师的师长是刘伯承。一二九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它的主要指挥员自然名声在外。1972年8月毛泽东在邓小平写给他的一封信上批示:“他(指邓小平——笔者注)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六大以来两书。”“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毛泽东讲的前一件事,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当时,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受到“左”倾路线的排挤,江西省委的邓小平、毛泽覃、谢唯…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六盘水市的一些县区,流传着伊斯兰教门宦之一的哲赫林耶新教。这个教派,是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由回族马明心创传于甘肃省循化、河州,后来发展到宁夏、新疆、云南、河北、吉林、山东、贵州等省的。乾隆末年,传教中心移到宁夏。这个教派,是我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四大门宦即:哲赫林耶、虎夫耶、戛底林耶、库不忍耶)之一。“哲赫林耶”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公开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一位机灵可爱的“山西娃娃”:“他是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己能照顾自己,……我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相似文献   

4.
方光华 《纵横》2021,(1):39-43
安徽省旌德县档案馆珍藏着一尊马克思银质半身塑像。这尊塑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空心浇铸而成。塑像底座正面铸有俄文“卡尔·马克思”,底座下方有两行俄文:“第6·莫斯科”。  相似文献   

5.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的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果然,这份电报是由  相似文献   

6.
张金锭 《铁军》2020,(2):21-21
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长林植夫被俘,关进了上饶集中营。林植夫是福州人,早年留学日本。在东瀛,他认识了同在日本留学的崇安人、同盟会会员朱尔英,与当时在日本的蒋介石也有一面之交。1931年4月,闽北红军第一次解放崇安县城时,朱尔英带着妻子和儿子到了福州。此时,林植夫在福州担任福建学院院长,经林植夫推荐,朱尔英在福建学院中文系任教。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2016,(8)
正1932年1月,从苏联回国一年多的刘伯承接替何长工担任红军学校(红一方面军红军大学前身)校长兼政委。刘伯承按照毛泽东"我们要把红校办成‘红埔’","把红校办成培养干部的基地"的指示,推动了红军学校的发展。刘伯承在红校工作期间,不论在学校教育上,还是在我军军事建设上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军最初的战斗条令就是刘伯承由俄文翻译过来的。我军的各种军语和名词等也是由刘伯承学习外军结合我军实际审定的。刘伯承把"军官"称呼改为指挥员,"士兵"改为战斗员,"传令兵"  相似文献   

8.
当归的传说     
《本草纲目》载:“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正应当归之名。关于当归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在岷山脚下的渭水源头,住着一对恩爱夫妻,夫曰荆夫,妻唤秦娘。夫妻二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久,秦娘怀孕生子,得了产后血症。荆夫四处求医治疗,不见好转,心里着急。一日,家门口来了一位老道,自称他住在峨眉山下,管种百草百药,医治人间疾病,如荆夫愿去求药,秦娘之病可治。荆夫听说能治好秦娘疾病,表示哪怕刀山火海也愿前去。他安慰秦娘一番,当即随老道而去。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峨眉山。这里重峦叠嶂,云海绵绵,仙洞天池,奇花异草,真乃神仙境地。老道将荆夫领到一座茅庵旁,指着一种紫杆绿叶、开着葱白伞形花序的植物说:“这就是你要找的那种药,现在正在开花,要得成药,最少要三年时间,今年采子,明年育苗,后年才能栽种成药。还得施肥除草,精心护理,如有疏忽,时间倍增。”荆夫按老道的指点,披星戴月,辛勤栽务。三年过去,所栽之药有了收获,他心里异常高兴,准备回乡给秦娘治病。临行之前,拜别老道。老道将所栽之药捆在一起,并开药方一剂,交给荆夫说:“眼下秦娘病重,正盼你归,当归,当归!...  相似文献   

9.
刘伯承是新中国第一个被错误批判了的元帅,他是在授衔后第3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的。第二位是彭德怀,他是在授衔4年后受到批判。对于彭德怀遭受批判的事我们知道得比较多,然而人们爱戴的刘伯承元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人们则知之甚少。其实,战功显赫、举世闻名的战将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在解放后党内第一次错误斗争反“教条主义”的无辜受害者,正直、坦诚,为人友善的共和国元帅莫名其妙地遭受了一场人生磨难,反教条主义者却成为“教条主义”者,叫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0.
刘伯承是新中国第一个被错误批判了的元帅,他是在授衔后第3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的。第二位是彭德怀,他是在授衔4年后受到批判。对于彭德怀遭受批判的事我们知道得比较多,然而人们爱戴的刘伯承元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人们则知之甚少。其实,战功显赫、举世闻名的战将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在解放后党内第一次错误斗争反“教条主义”的无辜受害者,正直、坦诚,为人友善的共和国元帅莫名其妙地遭受了一场人生磨难,反教条主义者却成为“教条主义”者,叫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1.
王增勤 《文史春秋》2003,(11):19-24
王克勤从一名战俘迅速成长为我军一等杀敌功臣并被树为全军“尊干爱兵”一面旗,至今仍在全军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不幸英勇牺牲的消息很快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邓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司令员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相似文献   

12.
老兵成龙     
成龙老了。他想演小兵想了20年,等《大兵小将》在大年初一亮相银幕,他已经成了老兵。观众的反响,和剧中成龙饰演的梁国老兵的口头禅一样——“挺好的”。年过半百,当年的敏捷身手大打折扣后,成龙摒弃动作路线,转而开始表达他的精神诉求,把“有限的认识”放进电影里。梁国老兵出身卑微举止猥琐,他心头所挂念着的,原本只是“不打仗”和“山下五亩地”。  相似文献   

13.
福本和夫,明治二十七年(1894)生于日本的鸟取县,大正九年(1920)于东京帝大政治部毕业后,任松江高等学校教员。大正十一年(1922)由日本文部省派往英、美、德、法各国留学。十三年(1924)回国后,转任山口高等商业学校教授。后来,他曾以“北条一雄”的笔名,书写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等杂志上发表,批评日本共  相似文献   

14.
马广志 《文史月刊》2009,(11):10-12
长征期间,刘伯承称他是“神炮手”;抗日战争期间,林彪说他“使技术达到了艺术的程度”;解放后,他教战士不需炮架、底盘和瞄准镜也能让炮弹发发命中,受到毛主席的赞扬……  相似文献   

15.
刘伯承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功勋卓,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早年,他在四川就是川军中赫赫有名的一代战将。但每次军阀间的征伐之后,刘伯承却少有获胜之喜,他目睹四川人民深受战祸之苦,闾阎为墟,饿殍载道,心中总是惴惴难安,时常处于迷惑、彷徨中。  相似文献   

16.
刻苦自砺的元帅翻译家——刘伯承众所周知,刘伯承元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殊不知刘伯承元帅还是一位军事翻译家。1927年,党派他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当时刘伯承已经三十五岁了。在学校,老师均用俄语讲课,刘伯承对俄语一窍不通,靠翻译转达,非常不方便。刘...  相似文献   

17.
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的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华 《史学月刊》2007,1(1):90-97
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被视为近现代国际恐怖主义之源,而涅恰耶夫被视为政治恐怖主义的“鼻祖”。他的极端主义的理论思想、政治主张和活动方式,不仅对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运动,而且对民意党和社会革命党,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民意党和社会革命党的恐怖主义理论、组织原则、宣传和行动方式,则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所继承。  相似文献   

18.
尾巴吓白了     
从前有个将军,总喜欢吹嘘自己勇敢。有一次出征,他骑着一匹黑马去打仗。刚一交手,就败下阵来,吓得他屁滚尿流。眼看跑不掉了,他就装死,这才躲过了追兵。等到夜里,他爬起来摸黑割掉一匹死马的尾巴,揣在怀里,逃回营地。别人见他一副狼狈相,就取笑他说:“你不是最勇敢的吗?怎么一个人逃回来了呢?”他说:“我本来要单枪匹马杀到敌人老巢去,可惜我的黑马中箭阵亡了。不信请你们看看马尾巴。”说着,从怀里掏出割来的马尾巴。  相似文献   

19.
杜任之先生是我一生中永远不敢忘记的师友之一.193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太原,在海子边中外语文学会偶遇翟新亚同志,经他介绍,认识了杜先生.他简单地介绍说:“这是李毓珍,崞县人,是在监狱里同时被关押的朋友.”杜先生很亲切地跟我交谈起来.知道我是学俄文的,还未找到工作,他就说:“那很好,懂俄文的人很少,给我们的刊物翻译点东西,多少还有点稿费.”随后,我就给学会的刊物《中外论坛》翻译了一篇《苏联货币》(以后每期有我译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李井泉就担任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在“文化大革命”前,他忠实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不论是抓右派,反右倾,还是在“四清”运动中大整“烂掉了的基层政权”,大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都像领导军队打仗一样,领导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干得轰轰烈烈,从不落后。毫不手软,因为他有股军人作风,干部们都习惯于称呼他当时挂靠在军队中的职务“李政委”。“文化大革命”的“革命烈火”点燃后,他积极领导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