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分布广泛、而又影响深远的兄弟民族。贵州17个世居民族之一的羌族,即是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2.
李晖艳 《旅游纵览》2014,(4):194-19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和分析了羌族锅庄文化对阿坝州的旅游带动效应。认为:羌族锅庄文化有着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它展示羌族民族文化与阿坝州旅游的发展演进互动关系。通过两者的演进和互动,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并与现代的旅游理念相结合,更好地推动阿坝州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也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羌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自殷商时期,羌族就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唐宋以后,羌族多被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只有部分居于偏远的、较封闭地区的羌人,陆续从西北南迁,定居于岷江上游一带。他们与秦末汉初就有的当地羌人形成了今天羌族的祖先。然而,对这历数千年之久仍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史籍所载甚少。溯其服饰渊源,《后汉书·西羌传》言,羌人"披发覆面","食肉衣  相似文献   

4.
李祥林 《民俗研究》2014,(4):118-125
对于信奉万物有灵的羌民来说,"犬"是重要的信仰对象之一。犬信仰在羌族民间社会中由来古老且功用宽泛,满足了尔玛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并跟他们的传统生活关联密切,形成为一个独特而又内涵丰富的民俗传统。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在多民族文化视野中就羌族民间犬信仰问题进行解析,无论对研究羌族民俗史还是中华民俗史,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廖玲 《敦煌学辑刊》2012,(1):113-120
中国西南的羌族与彝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密切的文化联系,两个民族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都是古羌人后裔,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宗教都以信仰鬼神、崇拜祖先、注重仪式、巫祭杂糅等为基本内容,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羌族“释比”和彝族“毕摩”都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处理人们信仰事务的宗教神职人员,他们对各自社会起一定的影响作用,渗透于本民族生产、生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其极高的地位.因而,二者有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各自也有其特点.此文试从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宗教活动与传承惯制及经书等诸多方面,对“释比”与“毕摩”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对民族宗教学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6.
彭光华 《神州》2012,(2):67-67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引入西部高校课堂进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普及和发展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大量的释比唱经为基础。从释比、释比生活、释比传说等方面对羌族释比文化进行了探讨,对震后羌族文化的拯救和传承。对灾后羌族重建精神家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邱月 《民俗研究》2020,(1):146-155
5.12汶川大地震至今十余年间,受灾地区从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到地方文化都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重构。北川地处民族交融地区,民众的文化身份从明清到民国都相对模糊,在民族识别后的六十余年中,北川民众在羌族认同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又因为其羌族文化的薄弱而感到焦虑。震后北川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让当地文化精英有机会重塑地方文化形态。聚焦北川羌族自治县异地重建后的新北川县城,将羌族萨朗舞蹈置入文化展演的框架中,可以考察北川民众在灾后所展现的身份焦虑和文化需求。地方文化展演群体对萨朗本真性的争论背后呈现的是对羌族身份本真性的需求和协商,而观察者在讨论文化本真性的时候,也应该从地方文化脉络和主体性出发来看待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9.
两晋南北朝至隋代碑铭中保存有大量古羌人的信息。利用真实性很强的碑铭材料,结合传世典籍,梳理、归纳羌族单姓8个,羌族复姓12个,并探讨了复姓改单姓的相关问题,对于研究羌族种落、姓氏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羌族历史,文化史以及各民族大融合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白是奇人。若与他的朋友杜甫、高适、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相比,其思想、作风与人生道路均有很大的差异。他为什么这样特殊?学术界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试图解开李白之谜。我则试图从化背景的不同上说明李白的特点。为此我除了从中国固有的儒、道、法、纵横等不同学派的影响上进行剖析外,还从李白先世居住地区的地域化着眼,说明李白与突厥化的关系;从蜀地区域化着眼,说明他与南蛮化的关系。今从李白先世与早年居住地区的民族化背景着眼,考察李白与羌族化的关系,藉以说明李白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与人生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羌族姚氏作为内迁“五胡”的一支,从雄踞于河湟,到辗转关陇、关东,再回归到关中,这绝不仅仅是空间坐标上的简单移位。其实,姚氏的这一动向,使得这支羌族的内部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军事实力的增强、民族素质的提高、独立意识的觉醒等等,这都为淝水战后,后秦的立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北川羌族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搬迁到新县城入住已经五年了,这五年来,生活在搬迁过后北川新县城里的羌族人他们的文化状态、民俗文化是如何在震后适应和延续的?本文就已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为例,调研了羌族在异地重建过后民俗文化的适应性,来思索今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羌族地区兴起的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让羌族这支古老但却在逐渐"消失"的民族浴"难"重生,经历巨变。重建后,不仅羌寨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变化,羌族的传统民俗也随着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发展绽放出新的活力。探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新型结合所引发的社会变迁和矛盾冲突,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遗产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案例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概述东汉时期羌族内迁的基础上,结合史书记载和简牍材料,具体分析了羌族内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认为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是羌族与汉族长期人口流动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互动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地羌族的"汉化"与凉州境内汉族的"羌化",是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经济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不断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睿  徐粤 《旅游纵览》2022,(18):161-163
本文将以羌族酒文化为基础,研究羌族饮酒礼仪,以高质量发展地方文旅经济为契机,结合羌族酒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分析羌族名酒产业的资源类型,并借鉴川酒文化品牌发展探讨羌族名酒文化发展路径,塑造少数民族酒文化品牌,进而提高羌族酒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地区特色旅游产品,提高地区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古代羌族与华夏族在族源上有着渊源关系。古代羌族不但直接参与了华夏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而且为华夏早期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地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融入了许多"典型"的羌族式景观,如对禹的崇拜及羌族民族服装的展示,他们经过被选择和建构在北川新县城中作为传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向外界展示,这种选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这个不断构建其形态的过程则不断的为其意义呈现提供动态说明。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民族地区发起边疆服务运动,开展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和传教为主的各类服务工作。羌族地区自清代末年始有了近代学校教育,但教育质量和效果不佳。边疆服务部在川西羌族地区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一定范围内的羌族民众接触或接受了具有近代内涵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羌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当然由于边疆教育的特殊性和作为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督教会的自身局限,教会教育在羌族地区的作用不可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羌族地区兴起的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让羌族这支古老但却在逐渐“消失”的民族浴“难”重生,经历巨变。重建后,不仅羌寨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变化,羌族的传统民俗也随着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发展绽放出新的活力。探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新型结合所引发的社会变迁和矛盾冲突,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遗产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案例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旅游》2009,(5)
我与羌族文化 5.12汶川大地震让世界的目光开始关注中华民族这块根性的土地。然而十分之一的人遇难,包括3位老释比在内的100多位羌族文化人的离去,给这个原本就处于文化经济孤岛的民族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