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华 《文史精华》2012,(8):23-31,1
1941年秋,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某部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7连决定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人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  相似文献   

2.
<正>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之一的葛振林官至正师级干部,而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却回乡务农。宋学义为何回乡务农,成为许多人心头的疑案,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前不久,河南省沁阳市离休干部李成杰揭开了这个谜底——1958年,风华正茂的李成杰调到沁阳报社做记者。9月份的一天,报社领导给李成杰安排了采访任务,采访北孔村在宋学义壮士带领下大战"三秋"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洪振快 《炎黄春秋》2013,(11):46-52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个著名故事,因为被编人小学语文课本并沿用数十年,可谓尽人皆知。该故事的官方版本,可以新华社北京2005年6月16日电、次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英勇的悲壮的史诗。某些抗日影视剧以娱乐的方式戏说那段悲壮的历史,这是误导观众,亵渎英灵。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日硝烟早已散尽,抗日先烈们把血肉之躯献给了那个悲壮的时代,其中最为著名的英雄集体有狼牙山五壮士和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其实在山东,还有  相似文献   

5.
1940年5月,17岁的杨仲山在他老家河北省蔚县大南山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三团一营四连当通信员。同年8月下旬,为打破日寇的“囚笼政策”,华北八路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亲自指挥下,发动了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相似文献   

6.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顽强威武的主人公李向阳,《剑吼长城东》中令日寇丧胆、威震关内外的主人公鲍真,这两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但极少人知晓这两位英雄的原型都源于同一人——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的抗日名将、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冀东八路军第十三团(济南军区一三八师四一二团的前身)团长包森。  相似文献   

7.
1934年,日本继续在华北挑起事端。迫于日本的压力,1935年6月10日,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中央军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现权力真空。  相似文献   

8.
<正>导语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它记忆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我们将陆续向读者介绍一些抗战文物。以下介绍两件珍贵文物:杨靖宇的印章,它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下东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反映了杨靖宇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浴血抗战,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山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英勇抗战和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它反映了侵略者必败、最后毙命的下场。  相似文献   

9.
精神的中国     
张志强 《神州》2010,(4):30-30
我们是一个善于制造“第一”、“绝无仅有”名堂的国家,我们喜爱面子上的事情,这东西对我们未必是好事,我们不能落在“第一国”的陷阱里不能自拔。活在精神里,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在精神的天国里成为巨人。  相似文献   

10.
1922年12月,应日本大阪《朝日新闻》邀约,郭沫若为该刊《新年特号》撰写《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一文。其文初用日文发表,后由成仿吾先生摘译,于1923年5月20日发表于上海《创造周报》2号。郭氏《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发表前夕,中、西文化在近一个世纪的激烈冲突与碰撞过之后,中国文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文化的出路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跃 《神州》2012,(6):1-1
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革命遗产,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它的形成、发展与继承凝结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汗水与鲜血。本文将就中国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及其作用的机理做一简要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部分,而心灵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同时精神生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梦重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目标导向;实现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推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回归,中国梦是对中国人逐渐迷失的精神生活的重塑。  相似文献   

13.
艾绍强 《山茶》2010,(5):54-64
仿制古物在中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它反映的是中国人尊礼好古的文化精神。迄至当代,中国又迎来了一次全新的仿古高潮,但这一次,它的精神气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玉器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程中,与历朝的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以及风尚习俗息息相关,进而发展出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玉文化。本文就中国的玉文化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中国自古至今的制玉材质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5.
《华夏人文地理》2013,(2):38-55
法国人类学者庄雪婵从2000年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戏剧,她以江西南丰的几个村庄为据点,自2002年以来每年前往进行田野调查,她发现7传统戏剧在乡村得以保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玉娟 《攀登》2006,25(6):162-165
长期的办报及新闻讲座、新闻研究实践,加上多次的国外旅行和新闻事业考察,使戈公振能够从纵横两方面对中国报业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他将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中,结合中国实际和自己的经验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了新的阐释。作为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报学史》为我们了解中国新闻学发展脉络,探求报刊的演变规律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于沛 《世界历史》2004,(5):4-12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自萌生时起 ,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内涵。和 19世纪中期相比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研究 ,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灵魂。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 ,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弘扬和培育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自觉地将世界史研究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 ,使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暖 《湖南文史》2013,(5):21-21
古人写信很有意思。 这是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信。寥寥几十字,简短,字微,充分显示了中国汉字的蕴藉和古典。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相伴而生。在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应运而生,而中国外交梦的提出则是在今天政治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国际政治格局一体化的背景下亟待努力实现的梦想。以和平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政府围绕构建"文化中国"的战略大局,积极实施文化软实力外交。通过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国外交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南方人物周刊》2010,(18):20-23
“小城之春”看似已经到来,实则背后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我们所给出的概念和评选,与其说是对实然的一种描述,不如说是对应然的一种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