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人文地理》2016,31(3):102-108
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重构不仅表现为整体格局和职能强度的变化,更体现在内部构成要素的分化上。我国从事制造业的正规与非正规从业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41.7:58.3转变为2010年的29.3:70.7。两者的空间结构差异明显,非正规就业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而正规就业在内陆省会城市存在明显高地。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重构过程中的六类城市及其分布变化。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和就业门槛显著促进了非正规就业增长;非正规就业也与经济发展存在共生关系,但与制度环境并无显著关联;此外廉价劳动力、市场可达性与规模经济对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1年至2009年京津冀区域182个区县制造业29个行业的数据,测算了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三地制造业梯度分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域内部的转移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3)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产业间空间集聚度方法,计算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并通过时间趋势分析和区际对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研究结论为:①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平均值为0.0151,属于低度空间集聚。②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度上升趋势明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变化趋势不显著。③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且产业链空间集聚与产业属性的关系不明确;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较低,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苏华 《人文地理》2012,26(1):98-101
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各地区都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客观深入的分析城市尺度上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及其时序特征,找出决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对于各地区如何依据已有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区位特征合理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经济结构,以及在国家层面如何协调区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3—2009年全国286个地级市除农林牧渔外其它18个产业的就业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的专业化、多样化水平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产业结构与地区大小、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和城市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以及在国家层面如何更有效协调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蕾  杨山  王曙光 《人文地理》2016,31(4):102-111
制造业发展及其区位演变是中国近30年来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变迁是解读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于城乡空间发展机制的重要视角。基于1985、2004、2013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及计量模型,探讨无锡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演变规律及其体制动因。结果表明:无锡制造业空间从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单中心"格局向以郊区为主的"多中心"格局演进,表现出显著的郊区化和空间不均衡特征,其中土地有偿使用的市场力量和各类开发区设立的行政引导是重要驱动机制,而区位通达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所有制制造业的区位演变呈现出差异化的体制响应特征。本研究对无锡的产业布局优化和城乡规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中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推动作用;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增长受到本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邻近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共同影响;并且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比国内旅游更为显著。因此,建议各省级行政区在旅游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和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省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广东省大多数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都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很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分布都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对广东省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和能源投入强度较高的产业较为集聚,并且出口显著提高了产业集聚程度。尽管外资是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并没有促进产业的集聚,说明制造业外资已经进入扩散阶段。本文的结果和全国尺度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说明地理尺度对于研究产业集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宏观经济、行业、企业、外部力量等四个尺度构建了企业创新模型,利用1991年到2014年统计数据,探讨了人均GDP水平、产业集聚、企业规模、R&D、FDI、技术引进这六个因素对河南省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企业尺度上,企业规模、R&D经费显著正向影响河南工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在中观尺度上,产业集聚还没有发挥很好的集聚效益;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在统计上并未显著影响创新绩效,甚至是负影响;外部力量尺度上,外商直接投资增强了创新的绩效,而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则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来看,企业创新是一个多尺度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各种力量对创新的影响机理也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陈小晔  孙斌栋 《人文地理》2017,32(4):95-101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采用上海1996年、2004年、2008年制造业企业分街道就业数据,分析上海都市区制造业的空间格局演化,采用计量模型探究了制造业就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区制造业就业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实现了郊区化,并涌现出了稳定的制造业次中心;区位、交通、地价和政策因素对制造业就业格局的形成有着显著作用,而且这些因素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行业间差异性。为实现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和不同产业的特点,为不同产业选址布局提供相应的空间供给和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平  施祖麟 《人文地理》2009,24(1):102-105
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旅游产业边界界定的基础。基于旅游需求不仅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也与"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发展水平相关的产业特征,本文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向与程度进行了研究。利用多变量序列分量方差分析模型,通过对1984年至2005年相关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本文发现当前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变化主要受经济增长速度影响;餐饮、零售产业对国内旅游推动较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内旅游几乎没有影响;当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国内旅游需求增长贡献有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消费结构中旅游消费需求增长速度还低于生活水平改善速度,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国内旅游高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县域贫困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地区的地理识别,是区域扶贫政策精准、有效实施的前提。以经济指标衡量河南省县域相对贫困程度,并借助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区位交通、历史基础4类变量16个影响因子对区域贫困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河南省县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县域多分布在豫西和豫东南,且区域内存在部分潜在贫困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居民储蓄水平、气温、湿度、到最近城市的距离、国道道路密度、期初经济水平7个因子对县域贫困程度影响显著。地区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经济因素的减贫效应时,也应重视自然因素的致贫效应,政府主导,因地制宜,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锐波  李晓雯 《人文地理》2017,32(2):95-102
本文基于二位数制造业数据,探究了2000-2014 年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制造业以2005 年为拐点,总体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征,但行业差异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保持高集聚的趋势,资本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以不同的扩散速度趋于分散。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输成本下降并非广东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原因,市场潜力及产业内联系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抵消了土地等成本提升所带来的负效应。而且,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的作用不同:市场潜力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产业联系则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尺度的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从县域、地市州和四大板块3个尺度对湖南省1990-2013年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测度,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在3个尺度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尺度特征和尺度效应;2全省总体经济差异演进呈"M"型曲线,可划分为逐步上升、持续下降、再次上升、趋于收敛四个阶段;31990-2009年板块间差异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26.55%快速上升至51.35%,近年来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4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与演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交通建设、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国家宏观区域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2年京津冀各城市工资及其它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市场潜能、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制度改革等因素对城市间各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市场潜能对各行业工资水平的增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除消费性服务业外,各类产业集聚对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制造业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也已开始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带动公共性服务业工资的提升,而公共性服务业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反哺;产业集聚对消费性服务业工资缺乏带动作用。③在控制变量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逐渐弱化;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较高,而对制造业影响较弱;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仍未体现;政府市场干预能力的提高仅带动了公共性服务业工资的提升,而外向度的提升则仅对公共性服务业缺乏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8年企业的相关数据,以兰州城区行政区划中街道为空间单元,通过对兰州市制造业企业的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的分析,探寻该市内部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及规律,并从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入手,分析现有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无论从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来看,兰州城区制造业企业空间结构由内到外都呈现明显的圈层分布特征;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历史因素、土地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集聚效应、开发区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A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proposed for the Nonchernozem zone of the European RSFSR, which is now the object of a major program of rural modernization (see S.G., March, April 1975). The principal factors affecting future strategy are geographical situation and physical setting, resource potentia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ettlement, availability of skilled labor and technical progress. The proposed strategy calls for focusing northern development on resource exploitation, fostering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oblasts outside the major industrial nodes, where industrial expansion should be restricted, and limiting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ern grain-growing oblasts to avoid diverting valuable agricultural land to nonfarm uses. The Nonchernozem zone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natio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and aim at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intensive methods in view of a labor shortage.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地理集聚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区位商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两位数制造业20个行业1993-2007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0余年来环渤海地区2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行业呈集聚加强趋势;制造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省(市)地方专业化产业趋同,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呈梯度分布,北京、天津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内转移,河北、山东、辽宁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探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伴随工业化和运输化的进程,一种依托交通干线融合、集散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不断生成并带动区域经济系统迅速发展,这种独特的空间地域综合体被经济地理学家和运输经济学家称为交通经济带(TraficE-conomicBelt,TEB)。本文在简要回顾交通经济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界定了交通经济带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类型以及时空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t is common in empirical regional economics to use total employment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while investigating issues such as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migr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ector-specific changes in employment and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ca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 collection of tax revenue, migration, and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income. As such, it is important to model sectors separately. We find that expansions i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a high-wage sector such as computer manufacturing or bioengineering, a medium-wage sector manufacturing, and the lower-wage sector of retailing have differing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a small city. We use a data intensiv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obtain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粤港澳区域整合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俊杰 《人文地理》2002,17(4):63-66
区域整合是基于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背景下构建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城市网络等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机制。自结束了长期分离的格局后,粤港澳三地以制造业为主的分工合作关系及外向型基地初步形成。但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创新能力的要求看,目前仍存在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等弊端。从整合体制、统一规划、调整结构等战略角度出发,形成有序的城镇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国际化体系和高新技术基地,使珠三角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都会经济区"和亚太地区制造业、金融、贸易发展的龙头,应是三地政府共同面对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