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借助网络,旅游者能够获得丰富的目的地属性信息,形成的引致形象更为丰满。本文采用情境实验法,检验了信息过载情境下引致形象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属性信息过载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目的地长尾形象信息的选择性记忆,而目的地热门形象仍能被普遍记住;②在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过程中,目的地的热门形象依旧起着决定性作用,即USP依然是有效的营销策略;③在网络信息环境中新生成的引致形象长尾部分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受到引致形象热门部分的调节,即引致形象长尾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对旅游者决策有所影响。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理论、指导DMO目的地营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赵蕊 《旅游纵览》2013,(7):31-32
突发事件后目的地的安全形象发生变化,"是否安全"成为潜在旅游者出游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潜在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时都有自己的感知集,概括起来共有三类情况:诱发域、无诱发域、排除域。突发事件后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感知信息属于诱发域这一类情况时,目的地才会进入其选择范围。本文以四川目的地为例,研究突发事件后目的地安全形象变更对潜在旅游者决策的影响,针对"形象-决策"模式研究,提出目的地形象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3.
宣传片在塑造目的地形象和激发旅游兴趣上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聚焦于宣传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感知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巴厘岛为案例,通过实验法探索旅游者感知形象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①宣传片能够影响潜在旅游者的TDI感知,不同类型的宣传片影响效果存在差异。②潜在旅游者的原生形象呈现“粗线条、点集中”的特征;引致形象感知细节增加,要素种类增多,整体形象偏向性明显。③研究基于选择性注意理论和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剖析了旅游者对TDI感知变化的内在机制,发现从原生形象到引致形象存在视觉选择性注意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结果为目的地营销组织(DMO)应对突发事件推出宣传片进行营销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形象逐渐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重点考虑的因素,旅游者自主决策意识的增强也让他们越来越依赖旅游地形象做出旅游决策。建立一个鲜明、独特而富于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对于一个城市形成自身优势,提高知名度、识别度、美誉度以及积极引导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旅游纵览》2015,(6):46-47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形象逐渐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重点考虑的因素,旅游者自主决策意识的增强也让他们越来越依赖旅游地形象做出旅游决策。建立一个鲜明、独特而富于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对于一个城市形成自身优势,提高知名度、识别度、美誉度以及积极引导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明 《旅游科学》2011,25(2):30-38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的地形象受到旅游者对目的地熟悉程度的影响。对泰山的研究表明:就总体形象和情感形象而言,旅游者对泰山的熟悉度越高,则形象越积极;就认知形象而言,6个形象因子中有4个因子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况。因此,建议目的地管理者从增加目的地信息传播的渠道、力争提高口碑推荐度和重游率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度,以此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似文献   

7.
魏宝祥 《人文地理》2012,26(1):136-141
作为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营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方式—目的理论,以临夏回族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民族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旅游者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因素,即清真食品和回族氛围等因素。其次是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因素。在最终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时,距离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回族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研究结论对于旅游业营销、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曲颖  贾鸿雁 《人文地理》2013,28(1):128-134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关于其实际测量和分析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该领域研究虽然在开展市场调查和定量统计分析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过于单一的突出局限。因此,本文将着眼点放在旅游者需求和区域内竞争对手这两个经常被忽视的要素上,将它们纳入研究设计之中,以南京为案例目的地,通过综合运用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和对应分析法(CA)系统阐释了如何从这两个角度来测量和分析目的地形象的基本路径。研究识别了南京当前形象在满足旅游者需求上的优、劣势以及其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属性,对其形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性形象定位战略的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董彩娟 《旅游纵览》2023,(23):158-160
本文首先从信息准确性和信息及时性两方面探讨ChatGPT旅游辅助系统对旅游者决策过程的影响,发现通过与ChatGPT进行互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到准确且及时的信息,从而对旅游目的地、交通、住宿等方面进行决策。ChatGPT旅游辅助系统虽然在信息提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旅游者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谨慎和批判性思维。基于此,本文提出ChatGPT旅游辅助系统影响下旅游者决策过程的优化方法,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春济  刘民英 《人文地理》2012,27(6):137-144
行前信息搜索是游客旅游决策过程的首要步骤之一,而信息则会进一步影响游客的系列消费行为及其满意度评价。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构建了国内游客行前信息搜索测量量表和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测量量表,并通过因子分析萃取出了上述量表的因子结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事后多重比较法检验了游客行前信息搜索行为的组间差异、检验了游客对目的地满意度评价的组间差异。典型相关分析则发现,"信息搜索的媒体导向"、"深入性信息"、"信息搜索的经验与中介导向"和"保健性信息"等国内游客行前信息搜索因子与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评价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游客对"深入性信息"、"信息搜索的媒体导向"的关注程度较为有限。基于上述检验与发现,文章提出了黄山风景区提高游客满意度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11.
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系统整体进行认识的基础上,以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来源,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的认知过程,建立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模型,采用统计方法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维度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获取、认知加工和要素变化等3个过程。其中,信息获取过程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基础环节,包括感官体验、人际互动和信息搜寻等3种获取方式;认知加工过程是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包括对比和聚类等2种方式;形象要素变化过程是认知过程的最后阶段,包括强化、调整和新建等3种变化方式。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维度的形象要素认知过程中,信息获取方式和变化方式存在维度差异,认知加工方式不存在明显维度差异。  相似文献   

12.
姚艳虹  罗焱 《旅游科学》2006,20(5):20-25
本文借鉴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构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选择的TPB模型,并对各层次构成要素的作用进行分析,试图通过模型研究揭示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心理及行为特征。本文认为,意向、情境、旅游群体是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基本影响要素,而态度、主观规则和主观感知对意向产生重要影响;目的地形象、旅游经历、动机等9个因素是最直接的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3.
景区形象与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和忠诚的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斌 《旅游科学》2011,25(1):61-71
游客忠诚是景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景区形象对旅游者出游前的目的地选择、游中的体验评价和游后行为倾向都有影响。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景区形象与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和游客忠诚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景区形象对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和游客忠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满意,但是对游客忠诚正向影响不显著,满意正向影响游客忠诚。利用因子分析揭示出景区形象存在功能形象、可达形象和情感形象三个维度。引入时间维度将景区游客忠诚重新界定为近期忠诚、中期忠诚、远期忠诚和态度忠诚四个维度。利用回归分析,发现景区形象各维度与游客忠诚各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桂林七星公园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凝炼了映象认知维度成分,验证其符合功能-混合-心理的变化趋势。其中,功能成分体现在对旅游服务及设施的感知上,混合成分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的感知上,心理成分体现在对地方社会环境的感知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发现对地方社会氛围的感知对于情感映象有正向显著的影响;旅游服务及设施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最显著的影响,自然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满意度对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条件下,认知映象各成分对游客行为意向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内容与工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宏 《人文地理》2007,22(2):48-52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目的地形象认知成分的目的地属性,二是构成目的地形象感情成分的感情维度。基于认知属性和感情维度构建的量表是目的地形象主要的测量工具。认知属性的生成可以从研究人员和调查对象两个角度着手。文献回顾和对宣传材料的内容分析是调查人员确定目的地属性的两种方法,开放答案提取法和个人建构理论,是从调查对象角度入手生成属性的常用技术。另外,在使用结构性的测量工具之外,还可以尝试使用非结构性的测量方法,来对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6.
王鑫  吴晋峰  李蕾  郭峰 《人文地理》2012,27(5):128-133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满意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均值比较法,探索性地研究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感知形象。对外国游客认可的中国独特形象、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认知形象的主导因素、不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认知形象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三点建议:塑造鲜明国家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改善交通接待设施,着力优化旅游环境;更新换代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本研究可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设计和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理测试量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学实验,归纳,演绎推理,行为意象图,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从游客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文化行为切入,研究中国热点城市日韩、北美、东南亚、欧洲客源市场游客的行为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构建主要群体入境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发现了入境外国游客旅游选择偏好、时空动态规律;探讨旅游决策的主导模式、范式和影响决策的可控因素;研究"文化边际域"中的跨文化冲突特征和旅游认知预期衰减效应模式;揭示了旅游意愿评价、旅游感知评价数量模型和四种不同群体游客文化交互模式。并提出了适应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荣娟  白凯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4,29(3):150-158
手绘认知地图是典型的非结构化的研究方法,以旅游为主题的手绘认知地图能够深入的探索旅游者对目的地人、地方或事物所持有的意象,尤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独具意义.本研究通过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得了我国八个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美国团队游客的手绘认知地图。在此资料基础上从空间认知元素和空间认知结构两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其相对于居民城市意象的共性和个性。最后,发现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认知元素因旅游主题性而超越了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空间认知符号化特征显著,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尺度差异。  相似文献   

19.
辜应康  杨杰 《人文地理》2015,30(1):117-121
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只关注旅游者外显层面的认知过程,即测量旅游者外显评价,而忽略了对旅游者内隐认知的测量。本研究将内隐联结测验引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领域,同时结合自陈式问卷以香港和韩国为例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外显测量结果与内隐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香港和韩国的外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两地内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推进旅游者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同时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方法并对旅游目的地营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