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西香 《民俗研究》2020,(3):126-135
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不仅应当关注当地村民,还应关注村落中出现的一些新兴群体,如在旅游村落中出现的外来常住者。在鲁中中郝峪村,外来常住者作为旅游村落的"异质性"存在,长期"栖居"在村落中,与当地村民交往频繁,形成新型的邻里关系,成为村落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外来常住者既非村民,又非游客,是介于"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类中介"人群。由于长期在村居住,他们将自己的个人认同嵌入当地社会关系中,使得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显现,形成对地方的依恋和认同。透过外来常住者的日常生活实践可以看出,外来常住者与当地村民一直处于良好的、深刻的互动之中,形成了新型的乡村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安徽省一直将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的先导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安徽省仍难摆脱"资源大省,旅游小省"名号,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从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业贡献率、旅游业拉动率、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对就业贡献以及旅游外汇收入贡献6个指标,分析旅游业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所贡献,并提出在针对性发展建议,以期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安徽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雪妍 《旅游纵览》2015,(2):134-135
随着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拥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内蒙古而言,旅游业发展对其社会文化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以旅游业发展为背景,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其社会文化的影响,并针对旅游业发展对当地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实现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陈丽 《旅游纵览》2013,(12):234
旅游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一方面有利于环境保护,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经济,帮助促进当地就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当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旅游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使得各地政府越来越关注旅游业及其发展状况,并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与物力在改善当地的旅游环境上,以便帮助引导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经济。一、引言旅游业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新型发展产业在第三产业中作为了一种重要的力量。在  相似文献   

5.
刘宁宁 《旅游纵览》2013,(4):131-132
乡村旅游是指既可以利用乡村地区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当地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保护乡村环境与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又不会给当地带来太多负面影响。旅游地村民的参与模式、其利益的实现及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乡村旅游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村民处于弱势地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话语权;村民受益较少;村民参与度不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村民这一乡村旅游的重要元素,注重村民的参与,考虑其参与的模式,提高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积极性,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6.
黄曦瑶 《旅游纵览》2023,(1):118-120
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旅游业逐步发展之际,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拥有的特色文化及自然资源成为其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并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发展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俗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地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须从目标明确、品牌打造、人才培养、老城区道路建设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从而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主要是依照汉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特点和基本情况所制定的,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传统文化、习俗等未能做详尽的考虑。因此,与刑法相比,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地社会管理、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甚至优于刑法。本文以满族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我国刑法之间存在的法律冲突问题,并尝试在特定的制度和条件下,寻求刑法和民族习惯法制度上理论上的创新或改进,以避免或减少两者冲突。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逐渐升级,康养旅游已经成为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型旅游方式。基于山西省现有康养旅游资源,借助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可达性分析等综合研究当地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当地康养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康养旅游发展建议,促进当地康养旅游进一步发展,为其他地区发展康养旅游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王晓雨 《旅游纵览》2022,(13):177-179
安徽省安庆市地处浩浩长江之畔,有形的长江航线在这里架起一座无形的文化长廊。这里旅游资源尤其丰富,但由于知名度较小、媒体宣传力度较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当地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云旅游作为新型旅游模式,可以刺激当地旅游业拓展消费市场,促使其转型升级。基于此,本文将首先介绍云旅游的概念和发展现状,之后总结安庆特色旅游资源概况,针对安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旅游助力安庆旅游业发展的策略,旨在借助云旅游助力安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属于4A级景区,景区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苗族风情浓厚,是目前苗族生活民俗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江千户苗族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知名度更是直线飙升,在促进当地苗乡群众收入增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江苗寨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的问题。虽然专家学者不断呼吁加强西江苗寨本土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由于投入经费有限、村民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苗族飞歌的传承与保护仍处于自发状态,文化保护的力度和强度远远不够。为更好地促进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拟引入当地苗寨经常传唱的飞歌,不断充实和完善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资源,同时推动苗族飞歌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2020,35(3):131-139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冯健  杜瑀 《人文地理》2016,31(6):39-48
基于宁夏西吉县空心村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村民对空心村整治规划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目前多数公共设施在空心村中处于缺失状态;村民希望空心村整治能解决村庄的道路交通、自来水供应、垃圾处理等问题,能满足文化教育、就医和垃圾回收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需求;希望村庄整治能考虑农业生产的便利性,能提高经济和社会保障水平。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家庭常住人口数量、家庭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人数、对当前住房的满意度、对本村小学满意度和对村庄生态环境满意度等因素对村民是否支持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胡道生 《人文地理》2002,17(4):47-50
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其开发利用有其独特的个性。本文试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对黟县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了评述,指出可持续旅游是其开发的目标,基于此文章提出其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周坤  王进 《人文地理》2020,35(4):17-22
文章引入织补理论和场域理论,采用理论演绎与概念诠释方法,从场域织补视角出发对旅游传统村落更新理论进行思辨。研究发现,旅游重构了传统村落更新方向与逻辑,村落“碎片化”提供了织补理论应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条件;旅游引发传统村落场域解构为旅游、生活、生产三大子场域,资本分化和竞争加大场域内外压力并引致场域失调;在保持村落复杂性前提下,场域织补可通过调适场域而作用于旅游传统村落更新过程。研究认为,场域织补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场域织补和关系场域织补,可运用资本调适作为场域织补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ourism researchers hav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mpower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ocial practices reflect that tourism needs to seek localized empowerment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This paper, taking Furong Historical Vill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examines a special kind of Chinese historical village community in which the villagers’ consciousness of their rights is weak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s only in its initial stages.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s, this paper points out four roots of such a community's disempowerment: (1) the failur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o ensure the community's public interest; (2) accusations of historical villages ‘damaging protection’; (3)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eaders and villagers; and (4)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in the daily lives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suggests several empowerment paths: (1) placing the enhancement of psychological power as the core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2) addressing villager empowerment nee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rather than generalizing a community as a whole; and (3) including a diversity of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 These empowerment paths would be a moderate extension toward increas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based on this empirical study.  相似文献   

16.
魏萍  蔺宝钢  张晓瑞 《人文地理》2021,36(5):177-183
旅游消费文化的入侵导致了城市周边乡村发展中社会与空间的巨大变革,使其公共空间面临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缺失,进而出现异化。为深入剖析该类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机制,本文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其三元辩证法理论框架,以西安市长安区清水头村为例,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层面对其进行解构,深入阐释城市周边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机制和内在逻辑,最后从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作用力、目标形态、机制保障等方面给出了相关优化建议。研究发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在地方政府空间表征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被压制,而“交换价值”被凸显,但是村民在表征空间过程中的“抵抗”态势并不明显,反而“内化”趋势更多。本文的机制分析和优化建议有助于引导城市周边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两重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戴林琳  盖世杰 《人文地理》2011,26(4):109-114
以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对不同类型乡村聚落的影响差异为主要关注点,选取北京远郊区的江水河村、长哨营村作为节事举办地案例,以当前国内乡村地区普遍应用的民俗文化类节事作为节事类型案例,从居民感知角度采集节事影响的基础数据,结合SPSS等数据处理工具分析和探讨了两地居民对同类节事的感知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两个村落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进一步从节事活动可参与程度、节事举办地特征以及节事与节事举办地资源适配性的角度,阐释了乡村节事应用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乡村节事的差异化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唐晓云 《人文地理》2015,30(1):135-142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20.
陆依依  保继刚 《人文地理》2018,33(3):145-151
在全球化和流动性视野下,“家”是近年来西方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新兴话题。本文以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曼景法村和曼弄枫村为案例,展示了位于城市边缘区域的“家”到“商业的家”的空间演变过程与结果。研究发现:城市边缘区域“商业的家”从初始阶段就有相对严格的边界,且边界愈来愈严格。主要原因有: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游客失序行为的冲突、不同的旅游参与方式及现代化的影响。空间边界严格这一特点所带来的结果是城市边缘区域中民族“商业的家”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