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景观基因理念,借助聚落形态学的方法,遵循地学中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等原则,可以从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参照性环境因子、客家装饰、建筑脸面、建筑色彩、墙头造型等方面识别出客家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这与客家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客家精神、传统观念、历史文化交融、社会氛围等地学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最  刘沛林 《人文地理》2008,23(6):13-16
南方地区环境生态因子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聚落景观。研究其所隐含的景观基因,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聚落景观基因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聚落景观基因的概念、识别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基本信息单元及其提取方法,并对建立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技术思路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最后,展望了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衡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团队主要围绕"传统聚落保护与乡村人居环境"和"地理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理论研究成果《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先后获得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书以大量的逻辑与实证建立起地学视角的"景观基因图  相似文献   

4.
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聚落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聚落形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在陕西渭北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本研究基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相关研究,以陕西31个窑洞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按照“单个窑洞聚落、多个窑洞聚落、特定研究区”三个层次,构建了窑洞聚落的典型院落图谱、空间序列图谱、院落模式图谱、排列模式图谱和空间格局图谱五大类型图谱体系。通过分析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基本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构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旨在丰富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推动景观基因研究向区域层面发展,并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及景观基因区域识别系统构建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保护与发展窑洞聚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汝城香火龙为例,论文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研究。论文首先提出了分析比较法、资料记录法和观察法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认为可以从传承载体、表现形式、文化信仰和意象特征四种途径识别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基因并构建了相关的识别指标。结合收集的研究资料,论文进行了汝城香火龙的景观基因识别。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为今后开展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详查、建立相关数据库并促进其保护与传承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雅楠  杨然  潘奕霖  梅骏翔 《风景名胜》2021,(1):0016-0016,0018
文化景观基因作为一种新型研究范式,能够有效恢复景观历史记忆、重建文化景观形象。研究借助“景观基因法”,将阳朔西街主体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提取为山水文化景观基因、民族聚居景观基因、中西交融景观基因和岭南建筑景观基因,并据此从基因的保留修复、延续修复、叠加修复和重生修复等层面提出“重现山水格局、扩展功能分区、打造主题街区和建筑风貌改造”四大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聚落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历来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交通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日益加深。以皖北的埇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在县域尺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斑块之间和乡村聚落景观与其它类型景观进行物质和信息传递的景观廊道;乡村聚落景观面积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通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重要因子,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同;国道、省道和县道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有正相关性,铁路、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与乡村聚落景观分布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9.
湘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定量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西29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或传统村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构建了物质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相似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制定了指标数据量化策略,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文化景观进行相似性聚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类结果进行了分区。结果显示,北部为土家族聚落景观区,中部和西南部为苗族聚落景观区,多民族混合型聚落景观区在研究区中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呈条带状分布;土家族文化景观区的标志特征为吊脚楼;苗族文化景观区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其非物质文化景观以鼓舞和柳巾舞为典型特征;混合景观区主要表现为汉族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侨乡聚落的景观特点及其遗产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侨乡聚落景观是 19世纪中期与西方开通之后逐步形成的。华侨的勤劳不仅带来了侨乡经济的繁荣 ,而且带来了侨乡思想观念的变化 ,建筑形式的刷新就是这种变化的写照。广东五邑等地侨乡出现的风格独特的碉楼民居、骑楼商业街、公共建筑及私家园林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 ,大胆引进西方建筑元素和手法 ,创造出一组组式样独特的“另类”建筑景观 ,使历来沉稳、厚重的中国传统建筑增添了不少活泼、升腾之感 ,从而丰富了聚落天际线。这种侨乡聚落景观的形成 ,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特殊的历史见证 ,是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应予积极保护  相似文献   

12.
张文佺 《风景名胜》2021,(8):0019-0020
文章引入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探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以石台县奇峰村为研究对象,根据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构建奇峰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谱系,挖掘其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在明晰基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保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整体风貌基因、传统建筑基因、历史文化基因三个方面提出奇峰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保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面临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朝阳区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讨论,聚焦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剖析协调水平变化的时空间特征及原因。研究发现:2010—2019年期间,朝阳区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上升明显,空间均衡性有所提升,协调状态呈现出从人居环境滞后过渡到经济系统滞后的演变过程。疏解非首都功能及相关政策是影响协调状态演变的重要因素,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引发了经济系统的动态调整,短期内使协调水平发生了较大波动,随着人居环境改善幅度逐渐超过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出现了下降趋势。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重点关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兼顾地区人居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历史形成独有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对于实现城市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延续地方历史文脉有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地理学者创立的地域"景观基因"理念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新方法,本文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第一次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深刻认识古城西安的文化空间认知结构。研究表明:1)西安市的城市建筑文化空间布局深受"风水"文化因子的影响;2)城市布局中轴对称的特点明显;3)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受皇家文化和黄土文化两种景观基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吉  邓文 《四川文物》2006,(5):44-50
岷江上游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脉东缘,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鲜明,是藏彝民族走廊中最独特的一个区域。本文以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为时间断面,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探讨文化源流、聚落建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以及文化传播等要素的呈现,并分析背后的环境机制以及景观呈现对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突出的历史底蕴与遗产价值,在遗产保护视角下对其文化基因进行提取与可视化,可以彰显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核,为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科学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靖港古镇为研究案例,通过提炼其景观基因、生产基因、生活基因、艺术基因、历史人文基因和意识形态基因,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并建立文化基因知识库,实现靖港古镇文化基因的结构化展示与数字化存储,有助于靖港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再现。  相似文献   

17.
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建筑群主体建于18世纪,位于从加德满都谷地到西藏的古代贸易路线上。研究发现,努瓦科特地区的山地聚落布局在早期军事防御的“攻守”需求下,选择依水傍河的山体高地,分散、均布地修建军事戍堡,充分利用山水地形环境形成易守难攻的区域形势。因此该区域山地聚落应视为一个整体的军事聚落群,努瓦科特是该群落的中心,建筑形制也带有明显军事防御特征。在以军事安全为聚落肇始动因的基础上,宗教文化和祭祀需求成为该聚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宗教文化需求也将对山体高地和水源水系等自然环境的追求作为神祇崇拜的物质空间表现。这种将人类聚落的军事防御、神祇信仰、祭祀仪式及社会阶序特征与自然景观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努瓦科特以政治权力和宗教祭祀为核心的聚落圣地景观特征。位于聚落中心的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建筑群在山顶自北至南形成了三组院落,包括努瓦科特宫殿、寺庙、神龛和兵营等7栋(组)历史建筑。努瓦科特修复项目是中国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之后在尼泊尔实施的又一震后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修复项目。研究揭示了努瓦科特聚落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特征发展与区域自然环境、军事政治、宗教文化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后续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村落四川凉山州美姑县古拖村彝族传统瓦板房聚落的调研和测绘基础上,用凯文·林奇对城市形态的意象解析模式,从通道、边界、区域、中心节点和标志物五元素对瓦板房聚落进行解析,归纳提炼瓦板房聚落的建筑艺术特色和景观意象特征,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古拖村科学规划和合理保护策略,延续村落和建筑物质形态特征的完整性和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19.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地理单元,以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户问卷和访谈调查为基础资料,探讨了转型期特定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微观机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边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的更新等方面。从微观的视野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实质上是农户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不同类型的农户空间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但其综合效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以文物遗址为依托的博物馆建设,一直是考古、历史、建筑、规划等专业人事关心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以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选址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贺兰口岩画和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论述岩画、聚落遗址、生态环境与博物馆选址的关系,并着重从地段环境、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和视觉景观4个方面对拟选的3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确定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选址的最终方案,最后还为其他文物遗址博物馆选址提出了5条建设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