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城市空间重构所孳生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已成为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获得了学术界、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而对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的探讨构成了后续治理途径研究的根本前提。本文基于城市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视角,以广州市为例,选取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泛存在的旧城更新、工业用地置换和城中村改造等城市空间重构的重点领域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证实了空间调整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迎来新发展机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体验、娱乐、休闲、减压等需求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展现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的真实载体。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是我国首个集京唐风情文化、旅游、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唤醒集体记忆、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媒介地理学理论为切入点,从媒介地理学中的时间、空间、地方三方面入手,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长安十二时辰的文化空间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多元化的能源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社会类设施、特殊交通等邻避设施必将陆续进入城市规划区,并成为城市新的风险,基于公众对不同类型邻避设施风险接受度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特征的邻避空间。本文提出了邻避空间的概念,分析了其形成机制、扩散模式和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殡葬邻避空间为例,分析其在“产生-挤压-消亡-再生”的空间生命周期中,邻避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经历的“侵入-竞争-协调-融合”的互动肌理,由此形成在城市中“边缘-近郊-市区-中心”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再生手法,理论上丰富了邻避设施风险认知的范式和邻避空间的分析,实践中有利于提高邻避设施在城市中的顺利布局并应对邻避冲突。  相似文献   

4.
吴翊朏  李郇 《人文地理》2014,29(4):52-58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能和管治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由此对城市空间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近十年城市空间拓展与地方政府管治的关系,发现市级政府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以战略规划为纲领的管治方式主导了城市生产及流通空间的建设;同时,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利益协调的原因,地方政府管治过程出现了尺度分异,表现为区级政府与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下外围地区空间拓展向北低效蔓延的管治失灵现象。通过对政府管治在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效的探讨,以期对引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管治和城市空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曾桂林 《广西地方志》2007,(5):32-37,26
城市空间的演变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关系。清末以后,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了柳州城市空间重组,城墙被拆除,并修筑起许多新式道路,同时城市物质空间由城内向城外扩展,河南岸成为城市新的生长点。在经济空间上,因近代工业、交通的兴起,河南一带成为工商业的聚集地,旧城区则经历盛衰起伏,在抗战后期,柳州形成了柳江南北"双中心"的经济空间结构。在社会空间上,柳州以公园、影剧院、公共体育场等新式公共空间取代了庙宇、酒肆茶楼等传统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6.
殷洁  王静雅 《人文地理》2022,37(5):71-79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的理论视角,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城市游憩商业区为例,采用城市政体理论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的生产机制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空间三元论可以用来解析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生产过程。空间的表征是政—商增长联盟主导构建符号化空间的过程。表征的空间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发展型城市政体三方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一是公众在实体和虚拟空间中同步建构起来的空间想象和身份认同;二是政—商增长联盟对公众空间想象的积极回应,促使符号化空间的进一步情景化,以及空间的重塑。其中,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城市政体议价的新路径。空间的实践表现在地域生产关系的转变和城市游憩商业区影响力的尺度跃迁。空间生产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还发现,在城市游憩商业区这种空间类型中,发展型城市政体导致公众对符号化空间规训的反应以悦纳为主,而非抵抗。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空间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城市以及发展中的世界城市具有普遍意义的空间议题。运用问卷分析、半结构访谈及文本分析相互佐证的数据,借助三角验证法,对柏林波茨坦广场全球化空间的形成动力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柏林波茨坦广场全球化空间形成的核心动力是跨国政治的作用,以一种历史层累的模式,不断杂糅、混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动力和世界性艺术文化设施集聚的文化动力。②不同时期全球政治局势、国家及城市发展历史、政府作用、城市重建是波茨坦广场全球化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作用于波茨坦广场,综合了跨国政治、跨国经济、跨国文化的空间形态要素,引发波茨坦广场数次地景变迁与功能重组,最终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球化空间。③波茨坦广场的重建是其全球化空间重塑的关键环节,其空间重塑模式为由单一要素主导转向多种要素融合的国家主导发展模式。对中国世界城市全球化空间的建设与治理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谷盆地型城市是一类地貌条件特殊的城市,本文就以兰州为例,讨论中国城市,包括河谷盆地型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空间演变与机制,并对未来中国城市居住区分化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10.
王慧  吴晓  郑浩 《人文地理》2014,29(5):31-39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运用集聚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拟合等方法,围绕着"流动人口-城市人口"之间的"局部-整体"关系,从就业集聚分区、就业网络分析和就业中心识别三方面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空间集聚性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相似文献   

12.
高万辉  卢涛 《人文地理》2007,22(6):21-25
伴随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城市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娱乐场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者的重视。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生活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价值,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的角度,运用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学的社区和场所体系为基础,全面探讨了居民对城市娱乐场所的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城市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物质集聚中心,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中心。本文在全面理解城市文化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联系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几点切合实际的建议,以期有利于我国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户外共享空间促进交往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社区尺度上的户外空间主要由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复合而成,并引入"户外共享空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解共享空间的组成要素,剖析共享空间的功能,分析共享空间在促进居民社会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按照半公共半私密的特性及空间的主导功能将户外共享空间分成七类,提出这七类共享空间居民交往的模式,以及不同功能主导的共享空间的结构布局。研究表明,共享空间的合理使用是城市生态社区结构和功能在人文关怀上的体现,良好的共享空间设计对营造活跃、融洽的城市生活氛围,推动城市社区朝向生态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政  朱翔  张夏于 《人文地理》2021,36(1):145-154
以长株潭城市群的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90-2019年中7个年份的8类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并依托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量、对城市群及其片区的贡献率、在城市群中的扩张程度分布的测算,归纳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16.
学界以社会经济指标(人口普查、问卷调查等)为主导测度城市内部贫困空间,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普查数据周期长、贫困群体社会经济数据可获得性低,如何制定全覆盖、多方位、易获取的测度指标是该项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尝试使用遥感影像、在线房租等公众可获取的数据,采用FETEX2.0、WEKA等软件,利用三个指标(土地覆盖指数、复杂度、单位房租)建构基于大数据的贫困指数,测度广州市内城核心区718个居委会的贫困得分。再将测度结果与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度的贫困空间对比分析,探究两种测度方法的区别和适用性。结果显示:①两者的测度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尤其对前5%最贫困的居委会具有较高重合度;②本文建构的大数据贫困指数对城中村、传统工业区等典型贫困空间识别效果更好。本研究使用易获取、更新周期短的数据,有利于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实时监测,对引导精准分配扶贫资源、有效实施贫困社区更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佳丽  张敏 《人文地理》2017,32(6):56-64
家的缺失以及消费时代青年文化发展促使以“家”为营销主题的青年类家消费空间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家的批判地理学,以YOU+国际青年社区为例,从家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家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两方面探讨了青年类家消费空间进行“家”的再造过程。研究表明,青年类家消费空间通过物质空间与想象、青春化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与重构,将住房建构为充满社会与情感意义的地方,以“类家庭”的形式弥补了都市青年家庭生活和眷属关系的缺失,促进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与表达。结合本土社会文化语境,本文从青年视角对家的批判地理学进行补充,亦弥补了地理学对家与青年文化空间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尝试从地方性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和体现方式,利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考察城中村改造前后地方性解构与重构现状。从地方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地方性的社会建构体系及特征,并认为地方性从景观、文本、符号及感知四个维度进行持续的社会建构。结合广州猎德村整体改造为案例发现地方性的建构与时空元素紧密相关,镶嵌在地方的发展过程,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中国城市化中地方性研究框架;现实上为更深入理解城中村改造与地方性的关系,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