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它因资源的规模性开发和利用而兴起和发展,其演进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条件即生产技术紧密相连。对资源型城市历史的研究,有助于为当今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或必要的理论支撑。研究资源型城市史应注意:重视多学科参与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探索建构资源型城市的立体理论体系;要具有全球史观和全球城市史的视野,将资源型城市放在全球背景下观察,挖掘新意;注重从环境史视野考察资源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形成、发展和转型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试论西北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必达  田淑萍 《攀登》2001,20(6):68-71
西北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其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可持续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陷阱”,存在日渐衰退的潜在危机;城市与周边农村缺乏相互支持;存在区位偏离,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关联体系,城市功能单一。从长期发展上看,西部资源型城市必须把握资源产品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产业优势转换;加强城市对外联系,优化城市功能;实现环境、产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春丽  刘鸽  刘继斌 《人文地理》2006,21(1):116-119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文脉分析,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十大类,针对这十类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产品开发构想,并根据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组合情况构建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了"三个核心、十五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矿业遗迹的特征,分析矿业遗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平顶山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对策:加大政府扶持,加快矿山公园建设;加强矿业遗迹调查,整合资源;加大矿业遗迹特色资源的宣传力度,培养矿业旅游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章锦河  陆林 《人文地理》2001,16(1):16-19
资源型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以淮南市为例,指出实施旅游形象设计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通过对影响淮南市旅游形象主要因素的分析,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淮南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6.
孙凌宇  ;付子叶 《攀登》2014,(3):84-88
可持续发展理念必然要求企业转变或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建立企业与生态环境、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型关系。资源型企业作为一种负外部性较强的企业类型,承担社会责任是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并对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进行了剖析,结合资源型企业自身的特点,讨论了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劲松  毛锋 《人文地理》2008,23(2):67-72
本文在追溯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选取1952、1984、1990和2004年四个时段我国届存的资源型城市,从城市数量、类别和空间格局的变化,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演化的特征与规律,并剖析了其形成的根源;进而,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调控措施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国庆 《丝绸之路》2010,(14):95-98
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兴,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资源逐渐枯竭,各种矛盾凸显,城市发展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本文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综合分析,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的问题,并就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等级、不同性质的城市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文以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研究为例,以统计数字为基础,探讨用综合定量方法研究城市体系途径,其中包括城市功能类型研究、城市等级规模研究和城市经济区地域系统研究等。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东北地区城市体系也比较健全,因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部分结论,对于城市地理学本身的发展也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导资源濒临枯竭和经济持续衰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城市生命周期,构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理论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优化调控潜力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庆为例,测评了其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结果表明,目前大庆市生命周期正处于优化转型阶段,具有较强的优化调控潜力。最后,从提升发展理念、发展基础、主导动力、核心功能与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大庆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的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产业现状,指出了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然后,讨论了接续产业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进行分类,并研究了不同类型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四个老工业城市为例,通过构建旅游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1-2012年期间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演变关系,结果表明:①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分异显著;②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缓慢提升,总体呈现大连 > 沈阳 > 长春 > 哈尔滨的空间格局,耦合等级普遍偏低且具有"趋同俱乐部"特征,不断形成"沈大"、"哈长"两大集团;③四市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市际旅游业与城市化滞碍关系演变具有三种类型:大连、哈尔滨为"交错更替"型、长春为"断面分明"型、沈阳为"恒定不变"型。最后提出了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城乡结构的演变机理与统筹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最突出、最奇特的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城乡结构,然后从经济结构、居民收入与消费、城乡规模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城乡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最后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本文借助Zipf公式考察了东北地区(1994)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几何特征,发现辽宁省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双分形结构,吉林省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单分形结构,而黑龙江省城市规模分布则具有局部分形结构,整个东北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呈现局部分形图式,但显示出双分形迹象。文章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结论,并为东北三省的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优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殖民遗迹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在近代饱受日俄帝国主义侵略,所以遗留了很多的殖民遗迹.但是,由于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我们民族的耻辱历史,所以一直没有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本文首先从6个方面论述了东北地区殖民遗迹旅游开发的理由;然后,又论述了东北地区殖民遗迹旅游开发的潜力、现状以及空间分布;第三部分,提出了3种殖民遗迹旅游开发的模式和3条主体线路;最后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开发"正创意"的活动来开发东北地区殖民遗迹这些"负遗产".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的实施,为东北的振兴、特别是制造业的振兴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要恢复到原先的辉煌地位已不可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相对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结构是基础,体制是关键,观念是根本。东北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振兴,必须抓住结构调整主线,彻底解决体制和观念障碍。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对比,揭示了东北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特征和未来态势,剖析了东北装备制造业相对衰退的原因,提出了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响应模式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炭城市转型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转型路径和适当的响应模式,是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本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发展理论,在确定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的前提下,利用SOFM模型,将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响应模式进行了系统分类,并确定了具体的四类响应模式及相应阶段的特征,最后针对城市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响应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帅  王成新  李博 《人文地理》2019,34(4):73-80
为促进东北三省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经济弹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水平及其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转换能力等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经济弹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城市经济弹性水平来看,除了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处于中等水平外,其余城市均处在较低水平和低度水平;②从城市经济弹性的空间分异来看,呈现显著的“集聚化”分异特征;③从城市经济吸收、恢复和转换能力来看,各城市水平与经济弹性水平基本一致,且空间分异特征也基本一致;④影响城市经济弹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和经济密度。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有关研究方法,遵循从过程到格局、机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首先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接着以人均GDP的极化水平为应变量,以工业总产值、当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复合流量的极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且整体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②哈长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其中哈长经济区处于明显的集聚阶段,而辽中南经济区扩散效应已开始发挥作用;③地区经济发展的位序排名及其变化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南移;④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先升后降,但总体水平呈上升的变化态势;⑤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各动力因子的作用程度和作用趋势不尽相同,但工业总产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演变所共有的主导驱动因子,说明其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增长过程,并提出应强化市场体制转轨、国有企业改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