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问题场域中,乡土传统的传承与创生不容回避。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城市化进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城市化进程而造成的民俗传统的衰落,是当代乡村危机的重要表征之一。2012年中央出台"建设新型城镇化"决策,使之成为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主导导向。如何建设健康、有特色的中国城镇化?这是关乎民生民心、亟待学界回答的新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建言献策,主要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公共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2.
1987、1988、1989三年,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印记深刻、耐人寻味的三年。1987年之初,力主改革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黯然退场。1988年中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席卷全国。1989年初夏,一场政治风波震动世界,又一位中共中央总书记落下政坛。中国改革的初期,中共中央采取的政策是  相似文献   

3.
正1978年肇始的农村改革,倏忽已近四十周年。人们谈起农村改革,都常会念及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和万里等,但谈及具体谋划时大家都不会忘记那位山西太谷革命元老杜润生。许多人士都尊他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他却自谦地说:"这是一个团队,我只不过是一个符号。"  相似文献   

4.
<正>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时,曾庆红代表中央讲了许多学习胡耀邦的事情。从那时起,长期受限制的胡耀邦研究,开始脱了敏。社会上出版了一批关于宣传、研究胡耀邦的文章和书籍。那么,在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研究胡耀邦呢?我们研究历史,是以我们今天的现实关怀为出发点的。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历史高度。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改革也进入了新的瓶颈区,矛盾多多,有老矛盾的延  相似文献   

5.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改革的思索。2011年初,他出版了新著《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这本书收集了他近年来撰写的二十多篇文章,回顾和探究了胡耀邦关于改革的各种观点和思想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6.
尹克升 《百年潮》2014,(4):10-14
正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是一个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在1980年、1983年、1986年,胡耀邦先后三次到青海考察。我也先后多次面对面地聆听胡耀邦的亲切教诲。胡耀邦第一次到青海,我当时在柴达木油田;第二次到青海,我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第三次到青海,我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从祁连山下到昆仑山前,从青海湖畔到黄河岸边,胡耀邦和干部群众一起,谈改革,论发展,话致富。他十分关心青海的经济发展,十分强调青海的民族团结,十分关注青海的干部队伍。他热爱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黄天祥 《百年潮》2001,(2):25-32
时序如流。胡耀邦同志远行已十余年。立志社会改革和人民解放的胡耀邦,早年投身于革命战争,晚年掌握中央枢要。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中,锐意开拓,鞠躬尽瘁。在中国共产党的众多英杰中,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为纪念胡耀邦逝世二十周年,张博树曾约请朱厚泽写点东西。朱厚泽已患病在身,无法动笔,只好采取谈话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思考。本文即是张博树根据他的谈话整理而成。本刊作了删节。今年是耀邦同志逝世20周年,这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困难重重,问题的根本在于改革越来越走向片面,尤其是政治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民主法治的制度环境,但是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书与人     
《胡耀邦传》第一卷(1915-1976)从1929年14岁在家乡参加革命,到1989年73岁与世长辞,胡耀邦经历了从一个参加长征的“红小鬼”到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角色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胡耀邦,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尤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一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已故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化研究。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方面有特别贡献,他的现代化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史义军 《江淮文史》2015,(1):56-65,1
1982年,胡耀邦与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交谈时,说:"现在我们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比你们党老化得多。我们要提拔一些年轻人上来。中央委员会可能有比较大幅度的人事变动……"胡耀邦、邓小平、陈云等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文革"后中共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大上,完成了新的机构设置和人事变动,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其中人员安排、比例分配、权限划分,胡耀邦有着怎样的考虑?欲知内情,请看"中国记忆"项目顾问史义军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12.
胡耀邦有“两不准”:一是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二是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13.
田纪云 《炎黄春秋》2005,(11):13-14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拨乱反正中,特别是在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和农村体制改革这三项决定性的工作中,胡耀邦是具体操作的前线总指挥,其后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胡耀邦是绕不过去的巨大存在。但是,自1989年4月胡耀邦病逝不久,到1994年4月之前,本刊和中国大陆的其他媒体一样,几乎完全不提胡耀邦的名字。这当然是令人遗憾的。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很少有人知道,经济领域改革则是始于“民进国退”的个体和私营经济领域。正是当年中国最高层的“开闸放水”,才成就了一批个体、私营企业的“带头人”。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曾三次提到“傻子瓜子”,以保护个体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更是亲自特批了一张中外合资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  相似文献   

15.
<正>1977年12月15日,是中央组织部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胡耀邦出席新部长见面会。他说:"党中央派我来中央组织部工作,这是一个很重的担子。就我个人能力来说,是胜任不了的。""中央组织部干部绝大部分同志我不认识",但是,"我们大家都按党中央团结战斗的方针去工作,中央组织部的工作是能够像其他部一样推向前进的"。人们很快想到了我这个"绝大部分"之外的人。的确,我不是胡耀邦"不认识"的人,  相似文献   

16.
“实证”观念与当代中国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湄 《史学月刊》2001,(4):8-15
“实证”是当代中国史学进程中一个含义复杂的主题词,它既显示了当代中国史学一种富有成果的发展方向,又折射出其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20世纪80年代,对实证观念的批判确立了历史研究的“主体性”,开启了历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90年代,关于历史学“客观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触及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可能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进一步提供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17.
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较多的都是古代和近代的作品,现代和当代的作品,相对地说就少一些。古代和近代的民族民间文学与我们当前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什么关系?就这个问题,我谈一点看法。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郑重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同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每到清明节都会有二三十万人自发地来到江西省的共青城,凭吊一位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中国的人物——胡耀邦。“红小鬼”时代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一个贫苦的农耕之家,是这个家庭的第九个孩子。  相似文献   

19.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拨乱反正中,特别是在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和农村体制改革这三项决定性的工作中,胡耀邦是具体操作的前线总指挥,其后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胡耀邦是绕不过去的巨大存在。但是,自1989年4月胡耀邦病逝不久,到1994年4月之前,本刊和中国大陆的其他媒体一样,几乎完全不提胡耀邦的名字。这当然是令人遗憾的。1994年4月,胡耀邦逝世五周年之际,在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本刊发表了几幅他的照片,还有几行白话诗。随后又组织了一系列他领导平反冤假错案的文章。今日看来,这些事很寻常,但在当年却也很不寻常:一方面,中共中央在悼词中对胡耀邦的崇高评价只字未改;另一方面,与他相关的一切又笼罩在一片静寂之中……如今,一代人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这位伟人九十诞辰,而历史也进了一大步:当年的不寻常也寻常了。读者、作者和编者欣喜这种进步,欣喜这种寻常。因此,半年多来,我们收到了大量纪念耀邦九十诞辰的来稿。本期我们先选编了这些来稿的一部分,作为对这位伟人九十诞辰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正>刘顺元和胡耀邦本不相识,他们虽互知其人,却从无往来。"文革"结束,胡耀邦同志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时,关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一次讲话,引起刘顺元致信胡耀邦,说:希望见面一谈,本人无车,请派车来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