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98年公布的郭店简《成之闻之》简30有一个字,旧皆不得其解,经过与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简1的一个字相对比,郭店简的那个字可隶定为"",读为"贵",是"贵重"之意。这是利用清华简考释旧未能释出的古文字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2.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德圣》四五二中的"爱"当释为"要";《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顺道》一四一下的"尊"字当释为"奠",读为"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称》一六〇下的"慧"字当释为"若",训为"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春秋事语》九二的"迥"字当释为"迵",读为"通";《战国纵横家书》八八的"之"字当释为"至";《战国纵横家书》一四三的"尝"字当释为"当",读为"尝"。  相似文献   

3.
师■鼎铭"困伯太师武"一句的"困(韋東)"二字,原文写法非常奇怪。裘锡圭先生释为"東(韋東)",读为"范围",认为是遵循、效法之意。本文同意把后一字释为"(韋東)",但把前一字改释为"困"。"困(韋東)"也是遵循、效法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上博八《子道饿》"嘼攻"应读为"兽工",指禽兽和工匠;《颜渊问于孔子》"■又过"应读为"柔有过",意为怀柔有过者;《成王既邦》简12应读为"道大哉!沌乎!吾欲举之不果,以进则伤/逿焉";《成王既邦》简14应与简11连读,简11"先■■"应读为"先二事",指夏、鄫二国的执政;《王居》篇"韦谗"应读为"惎回谗媢";《兰赋》简1"决去选物,宅才幽中","选"疑读为"群","才"读为"兹",此句是说兰离开群物,居于幽隐之地。  相似文献   

5.
《易传》的作者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新材料的发现,而且涉及到对原有史料的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艺文志》中的相关材料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而如何解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和"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仍存在分歧。《孔子世家》中的"序"通"叙",有论列之意;《汉志》中的"为之彖……"意思是"为《周易》作《彖传》……"。  相似文献   

6.
《文博》2020,(1)
《岳麓书院藏秦简(五)》卒令中的上事"散书"条中的"散",原整理者解释为"拆散"之意,受前文解释的影响,将另一条卒令"必皆散取急辞"中的"散"也释读为"拆散"之意。从词义与行文逻辑解释,两处"散"释读为"拆散"都会让律令文意不通,且两条律令互为冲突。本文通过对两则卒令的史学分析、文字考证,认为《岳麓书院藏秦简(五)》中的两处"散"当释为"摘要"之意,行文的"散书"则可理解为文书摘要,则两令文从字顺、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河南淅川和尚岭2号楚墓出土的镇墓兽座有8字铭文,关系墓主和镇墓兽名称。极其珍贵重要。通过考证,作者认为墓主曾中(?)为嫁于曾国的薳氏女子。镇墓兽自名"且埶",应读为"宛奇",见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种和邵家沟木牍劾鬼文、是食鬼的神。用宛奇作镇墓兽,符合镇墓兽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5年第10期发表了蓝田县红星公社出土的应侯钟,钟铭记载周王从成周回到周,在康宫里对应侯的一次普通的锡命。由铭文文字未完来看,这是一套编钟的一只。关于应国的历史文献缺乏记载,出土器物也为数不多,应侯钟的发现,为研究应国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史料。在应侯钟铭文中,"见工"一词曾两次出现,且都与应侯相连。在该期《文物》中,韌松同志把"见工"解作为"见事",  相似文献   

9.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缁衣》"万邦作"的""字,比勘传世文献应读"孚",但该字实是"巴"字。甲骨文中旧释为"御"的""、金文中旧释为"卩"的""其实也都是"巴"字。"巴"、"孚"音近,验之甲骨文、金文辞例,"巴"均读为"孚",训"信"、"应验",多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外,"巴"与"卩"古文字形体容易混淆,诸如《诗·节南山》之"节"或作"祒",《楚辞·离骚》也有"巴"误作"节"等。从形体上分析,"巴"似是"把"的初文,是一个会意字。  相似文献   

10.
《天问》"鲧疾修盈"之"疾"当读为"息",指"子息";"不但还来"之"但"当读为"邅",意思是"转回";"后嗣而逢长"之"逢"当读为"丰","丰大"之义。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馆藏徐渭的一幅人物画,绘一提篮渔妇形象。李锦炎先生著文予以介绍,文题为《徐渭和他的(拟(?)图>卷与<渔妇图>轴》(刊《文物》1987年第12期)。李先生认为,"徐渭的绘画作品作为文人画的典型,诗书画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未能表达的画外之意,往往通过题写的诗歌、题记,再加以表现。"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那么,《渔妇图》的"画外之意"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丑妇赋》中"足律"当读为"崒嵂",山高貌;"馋苑"当读为"馋",意谓贪吃;"耽眠嗜睡"之"耽"为"躭",当属上读,"眠嗜睡"依原卷本当校读为"眼暙嗜",意谓眼睛大喜眨眼;"爱父增薪"当校读为"忧釜憎薪",意谓不愿从事炊薪之事;"犊速"当读为"速独","速独"即"",指缺前雍的胡履;"屈焠"读为"臎",指屁股。  相似文献   

13.
上博九《成王为城濮之行》简2"王归,客于子文",李守奎、白显凤先生以"王归客于子文"作一句读,甚是,但"归"当读为"馈","客"当读为"赂","王馈赂于子文",谓楚成王赠送物品给子文;《邦人不称》简2b"■天之女","■"当读为"激发"之"发","女"当读为"怒","■天之女",谓激发了上天的愤怒;《邦人不称》简2b"要王于随寺","寺"当读为"畤","随畤"当为曾侯在都城随附近设立的祭祀上帝的地方;《邦人不称》简7b"兀千君,■可它","兀"当读为"扤","千"当读为"仁","■"当读为"焉","它"当为"也"字之误;"扤仁君,焉可也",谓动摇了楚惠王这个仁君的地位,怎么可以呢?  相似文献   

14.
吴祺  张学城 《华夏考古》2020,(3):111-115
本文参照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两篇简文中的部分字词进行新的解释。将《武王践阼》"■"读为"程",训为法、式;将《君人者何必安哉》"薾"读为"队""坠",与简文"云(陨)"为同义连用。  相似文献   

15.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16.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环"一词,对此词的理解学者有不同意见。作者认为应理解为"还",即"重复"之意。  相似文献   

17.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古文字材料,在分析字形、考察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考释了《诗·关雎》"寤寐思服"、《尚书·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之"服"本应作"",应读"報",由于"服"、"報"均为""的孳乳字,在传抄过程中""误抄为"服",在《关雎》中训"答",在《康诰》中应依《说文》训为"当罪人";《荀子·儒效》"逢衣浅带"之"浅"本或为"菐"声字,可读"博",该字与楚简中用作"浅"、"窃"、"察"诸形以及文献中的同义换读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民间故事在不同的藏区有不同的名称。西藏地区叫"钟",是故事的本意;安多藏区叫"纳达",意为古时候的传说;青海玉树地区称为"达白",原意为谚语,而在玉树却包括民间故事;在四川藏区,民间故事又叫"纳钟",意为古时候的故事。藏族民间故事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藏族作家文学作品。有关部门及地区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多次调查、搜集并编辑出版《泽玛姬》、《康  相似文献   

20.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燕大夫章"起民之暨也"之"暨",当读为"塈",训为息;晋献公欲伐虢章"且少长于君前"之"前",当读为"贱";鲁桓公少章"卒必■之""果以其言■之"之"■",皆当读为"谮",诬陷之义;宋荆战泓水之上章"非德伐回"之"非",当读为"配";吴伐越章"使守布舟"之"布",当读为"甫",训为大;鲁庄公有疾章"■德■怨"之"■",当读为"措",训为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