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云 《旅游》2002,(2):32-34
人们一见到那冷峻神圣的天葬台,盘旋飞翔于其上空的鹰鹫,以及苍凉悲壮的天葬仪式,便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世界。这充满奇情异象的传闻曾吸引着多少有缘或无缘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四大天葬台之一的郎木寺天葬台被称为天堂驿站,其传播影响甚为广远。在寺庙后山坡的天葬台上,喇嘛们用藏刀利刃刻画出一幅幅朴实原始的幸福画卷,这是藏民们思想与灵性的坚韧,他们通过亘古不变的执着诠释着"生、老、病、死"的生命意义。郎木寺是横跨四川与甘肃的一个小镇,镇上有四川省的格尔底佛教寺院和甘肃省的色止佛寺,人们将这两大佛寺统称为郎木寺。从四川省的若尔盖县城到郎木寺要经过一个高原湖泊,当地人称为花湖。位于若尔盖草原腹地的花湖,水  相似文献   

3.
在岗底斯四周共有四座天葬台。其中最大,也最有名的还是岗底斯西麓的天葬台,人们称这座天葬台为“扎炯阿加措雄”,意为五百弟子或叫五百罗汉的布道盆。这座天葬台是紧靠岗底斯雪山右侧的一个巨大的天然岩石平台,周围有灌木衬托,北高南低,酷似人工专门建造而成。在天葬台中央的石面上有一个深深的脚印,论其大小远远超过现代人的脚印,人们用石块累成一个无顶的小石屋,将脚印圈在石屋当中,并将一些糖果之类的食物和小钱放在脚印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佛祖释迦牟尼的四个脚印之一。平时,常有一位身着红衣,长发齐腰的道长在石屋之内朝东而坐,道冠遮额,面带黑纱,手摇双面法鼓布道。令人感到凄凉的祷词伴随着深沉而凄惨的旋律久久回响在天葬台上空。在石屋西边约两米多远处,放着一块大石头,  相似文献   

4.
西藏天葬台见闻林染作者林染和天葬师江巴茨成在天葬台畔。台后是一片苍鹰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三件事是埃及金宇塔、外星人和雪域西藏的天葬台。喇嘛教徒们崇尚天葬,就如同铁崇尚磁石,婴儿崇尚母乳。我的朋友、头发长长的作家扎西达娃认为,把人的躯壳喂养最高处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正1942年2月25日,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平山吊儿村,司令员聂荣臻推掉所有工作,专门接待从北平来的两位"洋教授"。他们都来自英国,一位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林迈可,一位是物理系教授班威廉。聂荣臻给予两位"洋教授"以极高的尊重和礼遇,并恳请他们留在晋察冀边区。那么,这两位"洋教授"为什么来晋察冀?他们在晋察冀做了什么?林迈可,英文名迈克尔·林赛,1909年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参观甘丹寺,是在刚进藏不久——正是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阶段。听说寺院后面有一处废弃的天葬台,便立刻沿着一条也是废弃的山道前往。  相似文献   

7.
对于土族的丧葬文化,关注的人多,研究和发表见解的人也不少。就目前土族丧葬的形式看,主要有四种,即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其中天葬和水葬并不普遍,这两种葬式是针对  相似文献   

8.
1992年7月6日,南京博物院收到宜兴市茗岭乡岭下村卢仲珣老人7月1日的来信,告之他们村出土了一方明末抗清名将卢象升(1600--1639年)的进士印,要南博派人前去征集。7月16日,受院委派,我们前往岭下村。次日在卢仲珣老人的陪同下,我们找到了文物发现者卢永祥和蒋风奇两位村民,先在他们的带领下前往文物出土处实地考察,然后于村公所将文物征集得手。 这是一方两面刻印,一面刻阳文小篆:“卢象昇印”(图一),一面刻阴文柳叶篆:“壬戍进土”(图二),印高3.6cm,长6.8cm,宽6.5cm,近于正方形,形制较简  相似文献   

9.
这次我们谈一下与旅行无关的话题. 四月中旬,我们编辑部的郭蓉和徐伊两位关女编辑,以“女汉子”的特有气概,带领近80位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将近200人,在杭州郊外的外桐坞村“画春天”。孩子们特有的视角,把春天幻化成一道彩虹,美丽,奇异,甚至带有魔幻色彩。  相似文献   

10.
浙南门神     
张琴  萧云集 《华夏地理》2003,(1):116-123
浙南人家的大门大都由秦琼和尉迟恭来把守 门神的诸多传说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秦琼和尉迟恭.2002年的夏天,我们扛着摄像机,刚在瑞安市塘下镇的显应庙前站定,村人们便围上了,问道:拍秦琼尉迟恭吧!我说:我们是拍门神.一位红脸膛的汉子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巴:拍门神不就是拍秦琼尉迟恭?谁不知道!  相似文献   

11.
《世界》2012,(3):178-178
对于推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共同推策划和发布之举便可看出此书。不仅是因为它创新的“双芯”。还因为两位作者有两种经历、风格和感悟,看着他们笔下用心描绘的这个欧目制、国,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12.
正以《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和《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为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饱含孙庆忠教授团队的心血。他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驻村60余日进行参与式调研。他们从搜集老照片、老物件入手,采访了百余位村民和县镇村干部,为古枣园、传统村落存留了2000余幅珍贵的影像图片和100多万字的口述资料。经当地民众和外部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村落正从历史深处慢慢苏醒;拥有数百棵千年枣树的泥河沟村,这个多年依赖返销粮  相似文献   

13.
风吹着雪花一个劲儿的飘,风雪之中朦胧地走来了一位老人,看不清她是谁……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天地》2010,(5):93-93
大约三百年前,由两位名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和托马斯·佩雷拉的耶稣传教士最早把西洋乐器带入了当时的清朝宫廷,从此,西洋乐器便传人了中国的紫禁城。两位传教士了解到康熙皇帝爱好推崇西洋的文化和科学,便把他们所带的乐器——介绍给了他。后来,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经常能遇见徒步旅行的老外,看见他们风尘仆仆却兴致勃勃的样子,常让中国人有种瞎折腾好日子的感慨,只要Hello一声,他们会在镜头前尽情表演。 见了香港姑娘陈智健,我们不敢调侃了,这个“情愿让风尘刻划样子”的姑娘,在萧瑟的秋风中,单单瘦瘦地只穿了个拖鞋向我们走来。村里人说她今天生病了,所以没给孩子们上课。在云南宁蒗县永宁乡拖支村,陈智健在做一位义务  相似文献   

16.
一位是有“中共第一枝笔”之美誉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一位是有“外交才子”之美称的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和外交家乔冠华。这两位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中共才子,都深得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赏识。两位盐城老乡曾相继步入清华园,由相识到相知,从此结下深厚的革命友情。他俩后来长时间失去了联系,未料竟不约而同地同时用起了“乔木”笔名!由此,他们便给日后中国的坛和政坛留下了一段关于“乔木”重名的趣事佳话……  相似文献   

17.
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我国主要有5种丧葬形式-土葬、火葬、塔葬、水葬和天葬,大部分民族采用火葬的形式。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90%以上的藏族同胞接受天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神奇的经学传说是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天葬节约土地,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特殊意义,应予以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藏》2009,(1):88-88
李苗苗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上发表有关藏族天葬习俗研究的文章,列举了当前对天葬习俗起源的流行观点:1、印度来源说;2、本土起源说;3、“原始天葬”发展为“人为天葬”说;4、霍巍的中亚起源说。作者经过分析更加认同西藏的天葬习俗最可能是受到来自中亚古代民族葬俗的影响并且与拜火教之间有密切联系。据此推断,  相似文献   

19.
汽车沿着晋(城)阳(城)高速公路在润城出口停了下来, 顺着一位长者的指点,透过缥缈的雾气,远处山峦之下一座居高而朦胧的城池剪影,便是令人好奇的神秘古城“砥洎”所在地。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又是一个奇特的村中城。砥洎,更是悠远岁月的珍藏版。  相似文献   

20.
很早以前,当中国东南沿海的人听说,青藏高原有一种冬天是虫,夏天是草的东西,便两眼放光,有人甚至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这次进藏的旅途中,有两位加拿大医学教授与我们同行了一段,尽管在商店里他们见过也触摸过虫草,但还是一口咬定没有科学依据,怎么可能既是植物又是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