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温湿度环境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是保存珍贵文物的重要场所,而文物的保存对环境有着复杂而严格的要求。藏品在保存中易受到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文物藏品在文物库房中的保存环境可避免文物受到损坏,延长文物藏品的寿命。库房内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变化是影响文物保存最佳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文物库房温湿度进行检测,根据两年的数据变化,分析影响库房内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对藏品保存的不利因素,提出了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卢燕玲 《丝绸之路》2012,(12):104-108
博物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藏品的寿命,因此,控制和改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本文从影响博物馆藏品保存的主要环境因素,以及国际、国内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要求人手.阐述了博物馆内温湿度、光照度、有害气体、微生物等环境控制技术,以期为加强博物馆的环境控制、进一步做好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举办陈列展览时,必须重视藏品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在举办陈列展览时,陈列设计部门和文物保管部门一定要相互协调,当二者发生矛盾时,陈列设计要服从文物保护的需要,确保展出文物的安全。文物保管部门一定要参与展览制作,在藏品的安全保护方面起监督指导作用。在动用藏品时要保证藏品的安全,不出事故。保管部门要为展出的藏品提供必需的保护条件、环境,以尽可能减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负责对展厅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将武汉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一期工程中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照等控制方法和效果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同时从工作观念的更新、工作程序的规范和工作方案的科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因素做了客观分析。进而提出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强文物保存小环境的研究、尽早公布实施《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规范》、重点解决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矛盾和重视新馆建设、规范陈列制作和环境改造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建议。强调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工作,以实现我国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从传统的个体保护走向科学的整体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8,他引:8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恶化使文物受损影响日益明显。上海、重庆、广州三市博物馆环境质量检测调查说明其现状与文物保护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有些甚至还处于污染相当严重的地步。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温湿度、光线(可见光、紫外光)、污染气体(包括尘埃),不同材质的文物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有的是起主要作用,有的则是起协同增效作用。研究其反应机理、反应速率,量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制定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达到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所造成的损害,但受治理技术、监测技术、经济的许可、合理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制定分级标准将有利博物馆的环境治理实施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文物保存环境因素作文献综述。内容分三部分:温湿度、光、污染气体(包括硫氧化物、臭氧、颗粒物质等等),各项因素对不同质地的文物影响程度不相同。各项因素之间产生的协同作用,其对文物的损伤后果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文博》2021,(4)
懿德太子墓白虎图长期陈列在展柜中。受保存环境的影响,壁画本身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白虎图壁画展柜内外不同位置布设监测设备的方式,得到展柜内外温度、湿度、光照度、紫外线、二氧化碳、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几项环境因素的变化数据。结合展厅条件,提出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建议。为壁画类文物的科学保护及大型文物展柜环境的监测、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物保存的环境的温湿度,对文物有直接的影响,如度数不当,就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损害程度与文物的质地有密切关系。不同材质的文物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各异,超出文物安全保存值的范围就会对文物不利。从资料中得知,有机质文物适宜的温度为10℃-18℃,相对湿度50%-  相似文献   

10.
浅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保护龚德才博物馆的藏品在陈列过程中的保护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物藏品在陈列过程中,外界的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微尘和有害气体)都会发生改变,容易对藏品造成损伤或损坏。怎样防止文物藏品在陈列展出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检测技术对其表面结块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本研究针对其结晶盐的成分,再利用显微观察、抗拉强度检测等手段分析了红茶菌发酵液对老化的现代蚕丝影响。在得出没有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红茶菌发酵液中的生物有机酸和生物酶作为生物清洗剂清洗唐代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晶盐,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对丝织文物本身无损伤。  相似文献   

12.
故宫古建筑内温湿度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物馆的环境应当相对稳定且有益于文物的保存。故宫博物院作为古建筑博物馆,其特殊性在于古建筑本身也是文物,虽然自身条件较差,但又不能随意改变其外观和结构,导致其保存环境往往不够理想。在研究中论述了故宫古建筑的环境特点,结合在古建筑内文物环境监测和控制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对原状陈列的古建筑温湿度调控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古建筑中环境控制的思考。采用密封性能优良的展柜配合适当的调湿材料可以很好地稳定相对湿度,减少温度变化对相对湿度造成的影响,这是当前国际上文物微环境控制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缓冲和隔离作用,建筑内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不利,主要体现在相对湿度高、波动大,湿度调控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建筑热湿环境为壁画酥碱和霉斑病害主要成因,同时促进了编竹夹泥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编竹夹泥墙木结构古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为该建筑壁画病害和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光照是引起染色丝绸褪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为评价博物馆照明对染色丝绸的褪色影响,实验研究了博物馆常用照明LED灯、荧光灯、卤素灯对茜草、苏木、栀子、黄檗、紫草、槐米、靛蓝七种植物染料染色丝绸样品的褪色影响,从灯光的发射光谱结合染色样品的光反射率曲线角度尝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卤素灯在低波段的能量较低,对各种染色丝绸样品的褪色影响最小,低于常见的LED灯与荧光灯;3000K色温的灯光对褪色的影响基本上低于4000K色温的灯光。由于染料的不同,其褪色敏感波段不同,造成各种照明对其褪色影响程度有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照明应结合文物的特质,从照明发射光谱角度综合考虑,研发博物馆专用的照明灯具。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古代绢画补配修复中,面对古今材质与装裱要求不一、病害种类不同的情况,为将现代的绢绫线与文物的经纬线更好地匹配,研制了一种绢绫刮口刀。此刀由八个点形成的一条线或一个面作为刮口工作的状态,可以避免绢画修复中常用工具——马蹄刀、美工刀以点为工作面的刃口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力点小且刀刃的点难以控制易伤及画心等缺点。虽然研制的绢绫刮口刀在修复明代绢本水陆画《七宿星君水陆道场图轴》的补绢刮口步骤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裱技艺如何科学化,还需不断地探讨。  相似文献   

16.
书画文物及中国的传统卷轴装裱形式因材质为纸和绢,质地脆弱易损,出现断裂痕是最为常见与普遍的一种损伤情况,严重者会对文物造成致命伤害。因此,需要研究分析导致书画及裱件产生断裂痕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修复断裂痕的方法。通过运用贴条加固的方法修复书画文物的断裂痕,并在装裱成卷轴形式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平薄柔软的装裱目标,进行各工序的操作,从而使原先劣损的书画恢复原貌,得到保护与新生。要使书画文物,特别是卷轴书画能得到长久安全的保存,创造适合的保存与展示环境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7.
温湿度是评估博物馆馆藏环境的重要指标。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温湿度进行监测记录的情况下,需要基于"稳定适宜"的准则,探索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为馆藏环境温湿度的调控治理提供依据。该方法以中长期的博物馆监控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温湿度监控数据的离散度和离散系数,并结合箱线图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对其"稳定适宜"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估。结合四川博物院2014年的温湿度监控数据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离散程度的中长期温湿度数据评估方法,能够为下一步的馆藏环境调控治理提供依据,有助于针对性的改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保护珍贵文物,防止或减缓文物的老化,需要监测、评估和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的质量,其中温湿度是最基本的两个指标.文物保存环境对温湿度提出了“适宜”和“稳定”的要求.立足这两项要求,本研究对文物保存环境中长期温湿度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对常规温湿度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针对“适宜”性评估,提出了“温湿度合格率”和“温湿度分布图”的方法;针对“稳定”性评估,构建了“温湿度波动指数”评价方法.通过对某博物馆一展厅内8个月的温湿度数据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文物在贮存、展示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温度、湿度、污染物对它的影响.其中,湿度是关键的一种因素.采用调湿材料控制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湿度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为了科学选用调湿材料,本工作选择了Art-Sorb(R)调湿产品与纤维调湿板,通过试验,评价了它们的湿容量、吸放湿性能、响应速度、调控时效等调湿性能.检测结果显示,Art-Sorb(R)调湿产品与纤维调湿板均有较好的调湿功能,但两者比较,纤维调湿板具有湿容量大、用量少的优点;而对Art-Sorb(R)产品,则其平衡湿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0.
瓷器文物修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方可完成,修复后的瓷器经过1~3年不等的时间均会出现修复部位不同程度的变色。为不影响瓷器文物的展陈效果,往往进行再次修复,多次修复对瓷器文物带来一定的损伤。为此,本研究以传统瓷器修复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瓷器修复材料变色成因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瓷器修复材料耐久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本研究通过模拟瓷器修复工艺处理市售白色瓷板,然后进行干热、湿热和氙灯老化,利用色差仪和光泽度仪表征了老化前后各模拟样品的色差和光泽度。结果表明:作色处理色差变化最大,而且引起变色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和温度,故瓷器在修复后需避光和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