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菲尔德(Jacub.Rosenfeld),1903年1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加利齐恩的莱姆贝格,是犹太人的后裔。1928年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获综合医学博士学位,为反对纳粹法西斯,他毅然加入了社会民主党。1933年4月,基督教社会党人陶尔斐斯发动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社会民主党被取缔,1934年,罗生特被捕入狱,释放后,在以色列文化医院当医生,1938年,希特勒德国将奥地利吞并,并大肆捕杀社会民主党人和犹太人,罗再次被关入德国西北部的皮乐菲尔特集中营,代号是“961…  相似文献   

2.
耽罗隶元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耽罗即济州,原为高丽国属郡。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占后即行设治,迄止洪武七年(1374年)元军被逐,元朝辖有耽罗有百年之久。其间虽有还隶高丽的反复,但元朝一直没有失去对耽罗的控制。本文从元朝设治、驻军及耽罗对元贡赋等方面,考察有元一代耽罗隶属情况,认为耽罗直隶元朝是元朝制约高丽国的手段;元朝势力退出朝鲜半岛应以1374年高丽国攻陷耽罗为标志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约有130万奥地利成年男子和少年卷入战争,成为希特勒历次对外扩张的参与者。这一结果的发生来源于一战后德国与奥地利许多政治家、军官、经济界人士、工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主张的合并思想。在希特勒的鼓吹下,1938年4月,99.6%的奥地利人以公投的形式支持"奥地利与德意志帝国的再统一",奥地利成为法西斯德国的一部分,许多奥地利人主动投身希特勒的对外侵略,同时,也有不少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对奥地利社会造成了无尽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罗生特其人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费尔德,1903年1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莱姆贝格的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获得维也纳大学综合医学博士学位。受工人革命运动影响,罗生特早年即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后因从事反帝活动而多次被捕,进而又由于反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被投入集中营。一年后,他被判限期出境,终生不得回国。在纳粹集中营,敌人的酷刑不但没有使罗生特屈服,反而把他锻炼成为一个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罗生特深知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决定投身中国人民的抗日洪流,继续进行反对法西斯的斗争。离开集中营时,纳粹党徒逼问…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中旬,海内外众多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旅奥地利的华人企业家陈安申,日前荣获奥地利联邦商会维也纳餐饮理事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为奥地利餐饮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陈安申对媒体记者说,自2012年以来,其团队先后成功接手、经营了奥地利多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餐饮企业,这是对奥地利传统文化的交接与传承,因而引起了奥地利朝野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论文在对二次大战前后奥地利华人历史和经济活动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20世纪80年以来奥地利华人的社群分布和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多种华人移民潮和流向相互交错之下,奥地利的华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社群,无论在移民来源地或是社会经济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源于这种多元性,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阶层划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东西方冷战结束这两种因素,使奥地利的华人移民景观发生变化。"中国移民新秩序"格局的形成,对中国人的全球性移民造成深远的影响,延及奥地利。冷战后东西方集团取消政治边界,使奥地利成为中国移民在流向西欧﹑东欧或是南欧的旅途中最受欢迎的过道。奥地利因此从非侨乡新移民的临时落脚地转变成中国移民的安身落户之所。  相似文献   

7.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广东兴宁人。罗香林在兴宁读完中学后,1924年到上海读书,1926年秋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获文学士,受教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朱希祖等大师。1930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专治唐史和民族史,同时就读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32年,受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8.
10年前,第一次看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时,就被玛丽亚动人的歌喉和完美的爱情故事打动,而奥地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民俗更是深深烙印在我心里。10年后,当梦想终于成真时,坐在飞机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在头脑中勾画我的奥地利之旅。  相似文献   

9.
正阿方斯·多普施(Alfons Dopsch,1868—1953)是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社会经济史家、维也纳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著作主要关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各个行省的历史,后转向中世纪早期经济社会史研究领域,1912年出版了《加洛林时代的经济发展》(Die Wirtschaftsentwicklung der  相似文献   

10.
高中华 《百年潮》2022,(10):92-96
<正>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的基本事迹,一般史书已有记载,兹不赘述。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罗亦农文集》是了解罗亦农的必读之书,读其文集中的文章,涵盖革命交往、工人运动等多方面的内容,读原文,思其道,颇有旨趣。  相似文献   

11.
近裸者裸     
《人物》2013,(3):22-23
当地时间2013年2月18日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著名的立奥波德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名为"从1800年至今的裸体男子"的艺术展,馆中陈列了300多件主题为男性裸体的画作、摄影作品、素描和雕像。展览从2012年10月就已开始,不过展方2月18日特别开放下班后时段,供民众裸体参观,开放当天就来了60多名热心参观者。2012年11月,一名男子脱光衣服。  相似文献   

12.
17至18世纪在欧洲兴起和盛行的罗可可之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国内学者朱杰勤、朱谦之、何兆武先生等多有介绍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笔者在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田野调查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罗可可之风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罗可可之风是欧洲大地上掀起的一股中国风。任何一次的文化交流,都离不开"输出"与"接纳"之双方,离不开后者对前者的"适应"与"调适",而任何一次的"适应"和"调适",都是一种新的文化的再生和创造。东西方文化的原胚在这种交流和传播中溶解与铸造,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正是在这种融合与变异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索穷 《中国西藏》2003,(4):20-21
1949年6月,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在奥地利茵姆斯特成立,创建者是被誉为“SOS儿童村之父”的奥地利医生赫尔曼·格迈纳尔博士。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SOS儿童村事业已由一个国家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慈善事业和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系统救援工程。  相似文献   

14.
明代延绥镇把都河堡、镇罗堡,均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城堡之一。关于把都河堡的始置年代,史籍有"成化八年"、成化十一年"之说;镇罗堡的始置年代,有"嘉靖二十九年"、万历十八年"及"万历二十八年"三说。经过详查史籍,本人认为延绥镇把都河堡的建置年代为明成化九年,镇罗堡的建置年代为万历十九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钱币》2002,(4):18-18
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增进中国人民对西方钱币 ,特别是奥地利钱币的了解 ,中国钱币博物馆和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自 2 0 0 2年 8月15日— 11月 15日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特展厅共同举办奥地利钱币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史纪良、奥地利大使博天豪为开幕式剪彩。奥地利钱币在西方钱币文化和钱币历史上享有盛誉 ,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4世纪。基于其久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奥地利钱币素以设计精细见长 ,品格清高 ,在西方钱币中独树一帜。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钱币馆有丰富的馆藏 ,收藏有包括硬币、纸币、证券、信用卡、纪念章和勋章等藏品 7…  相似文献   

16.
“奥地利犹太人在上海”学术讨论会在萨尔茨堡召开潘光奥地利名城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1995年5月26-28日,主题为“逃往上海:奥地利犹太人在东方大都市上海1938-1949”的学术讨论会就在这里召开。在欧洲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的热潮中,...  相似文献   

17.
<正>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台湾当局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推行简体字,以利消灭文盲。1953年程天放任"教育部长"时,便成立过简体字研究委员会。到了1954年,台北发生了一场要不要使用简体字的论战。论战由五四时代的风云人物、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  相似文献   

18.
十八世纪初,德意志和奥地利还没有从三十年战争的严重破坏中恢复过来,政治分裂,经济凋敝,文化落后。自十八世纪中叶起,玛丽亚·特莱西娅在奥地利推行改革政策。之后,其子约瑟夫二世继续推行新政——“开明专制”政策。两代人的经营,使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国内的政治矛盾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也呈现新的气象。奥地利在当时依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各邦中居于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9.
崔丕 《世界历史》2004,(6):4-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美国对奥地利政策偏离了《莫斯科宣言》的方向 ,将奥地利作为被盟国解放的国家 ,反对追究奥地利的战争责任 ,极力推动奥地利的经济复兴和国内秩序稳定。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38 4号文件和第 1 6 4 1号文件乃是美国对奥地利政策的重要纲领。美国以奥地利只能向苏联支付实物赔偿和武装中立为条件 ,同意签署《奥地利国家条约》。促进奥地利的亲西方倾向 ,成为美国对奥地利政策的长期目标与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末,当法国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力震撼着西欧封建制度时,在东欧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反革命事件:三个封建君主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瓜分和灭亡了波兰贵族共和国。在三个瓜分国中,普鲁士是瓜分的倡议者和急先锋;俄国力量最大,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没有它的同意,波兰就不可能被瓜分;奥地利积极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三次瓜分。俄国所得的赃物最多,占原波兰领土的62%,而且在181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