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庐江吴保初,与湖南浏阳谭嗣同、江西义宁(今修水县)陈三立、广东丰顺丁惠康,在当时胸怀大志,卓尔不群,锐意革新且兼擅诗文,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  相似文献   

2.
鲍康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钱币学家,有关钱币学方面著述甚多,并以治学谨严著称,对近百年来的钱币学界影响甚大。鲍康,字子年,名其书斋为观古阁,因以观古阁主人自号,安徽歙县人。生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年),道光举人,官至夔州知府。后忤上官去职,晚年退隐臆园,遂号臆园野人,致力于钱币著述。近人杨恺龄撰有《鲍子年先生传》,历述鲍氏从事钱币研究经过甚详。子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五朝,对古币阅历丰富精鉴赏,富收藏,当代钱币学家如“初谓园、刘燕庭、路子端、吕尧仙、潘伯寅、吴清卿、吴我鸥、吴子(?)、戴  相似文献   

3.
重修王翚墓     
王石谷,名翚,常熟人,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晚号清晖主人,为清初著名大画家,与太仓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号称“四王”,加吴历(吴渔山)、恽格为清初六大家。他所作《康熙南巡图》、《长江万里图》是我国历史遗产中之艺术杰作,海内称之为“画圣”。光绪二十六年,同里翁同龢为墓碑亲笔挥书“清画圣王石谷先生之墓”。此石刻现仍屹立于墓前。  相似文献   

4.
晚清古泉名家杨继震(1820--1901),字幼云,号莲公,晚号又翁、二泉山人。祖籍江苏阳湖(今武进),汉军镶黄旗人。早年任官于江浙,官至工部郎中。杨氏喜集金石文字,精于鉴赏考据,所蓄古币尤多,对空首布更情有独钟,搜罗甚力,先后集得二百余品,富极一时,故其居所日“铲迹暗”,其书斋藏古籍法帖及古器物甚多,其中有南唐异元帖祖本,故书斋又名“官帖斋”、“差不贫于古斋”。  相似文献   

5.
吴稚晖是民国政坛上一位颇为奇特的人物。其性格亦庄亦谐,为人处世特立独行。他原本是个晚清举人,却在本世纪之第一年自费出洋留学,从此竭力倡导科学,崇尚语出自然。他言谈举止不同常人,不管是袁世凯要授勋,还是蒋介石要他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他都嘻笑怒骂撰文调侃……多少年来,人们对于这位1953年去世于台湾的老人,多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拥护维新变法的举人吴稚晖,原名眺,后名敬恒,字稚晖,晚号 盒,1865年3月25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日)生,江苏阳湖县(后并入武进)人。吴稚晖家境清贫,6岁丧母,由外祖母抚育长…  相似文献   

6.
迄今对奕劻的研究总体上仍较薄弱,研究论著不过30种,数量少而内容单调,且观点大多一致。作为晚清最显赫的权贵之一,奕劻长期被学术界脸谱化。奕劻作为清末三大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一,在清末曾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为显赫一时的满清权贵,与晚清的政治走向关联甚要。研究他的所思所想,并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对于更准确地理解清王朝败亡的原因等问题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长庆     
本文拟对淮军将领吴长庆的一生,及其与淮系军阀头子李鸿章的关系发表点不成熟的看法,或许对于我们了解淮系军阀官僚集团是有帮助的。不当之处请批评!一吴长庆(一八三三——一八八四年),字筱轩(亦称小轩),号延陵,安徽庐江人,幼年家贫,随“父馆于外”,其父廷香以长庆体弱多病,虽自己教书,但“不甚责以举业”,长庆自己却十分好学,喜读经史  相似文献   

8.
权赫秀 《文献》2003,3(1):178-196
一、发现吴大澂佚文史料的经过 吴大澂是晚清著名清流派官员及著名金石学家,关于他与沙俄会勘吉林东段边界争回被占领土以及甲午战争时期率领湘军出征等事,学界已有若干研究,而他与近代朝鲜的关系,尤其是1885年1~2月间奉命赴朝查办甲申政变之事,则仅见其<自订年谱>及顾廷龙撰<吴意斋先生年谱>之片段记录,此外迄今未见任何研究①.  相似文献   

9.
刘荣华 《收藏家》2007,(2):43-48
郑文焯是晚清著名词人,博学多才,宏通渊雅,金石、书画、医药、经义、诸子、小学、诗词、文稿无不精诣,尤精于词学,与朱祖谋、王鹏运、况周颐被称为清末四大词人。他擅长书画,然矜重特甚,惜墨如金,乞其书画极为困难,即便是亲兄弟相求,亦不报命。为此,其书画存世不多,书法成就不为世人所重,故晚清著名的书画家清道人李瑞清尝云“山人诗名为词名所掩,书名为画名所掩。有识真者,当以道人为知言也!”。他工尺牍,存世的诗词翰、论词手简最为常见,部分遗札民  相似文献   

10.
乾嘉学派一向被学术界推为有清一代学术发展的高峰。关于乾嘉学派内部的分野问题,自19世纪末章太炎《馗书·清儒》问世,其中之吴、皖分派,影响学界甚大。之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续增“扬州一派”,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更发“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之论。  相似文献   

11.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是怎样在海外游览的?历史学家对此做了细致的考证:复旦大学历史系吴以义教授那本绝妙的小书《海客述奇》,向我们展示的就是晚清中国旅行者在英国的种种珍奇见闻。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是20世纪国内对清代学术史进行系统总结的第一人。在论清初学术时,章太炎彰显民族主义旗帜,以是否具有民族气节为准绳,赞扬王夫之而贬低黄宗羲。对清中期学术,章太炎毁誉参半,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他还将乾嘉学者划分为吴、皖两派,并旗帜鲜明地扬皖而抑吴。对晚清学术,章太炎贬低魏源、龚自珍等今文经学家,而赞扬俞樾、黄以周、孙诒让等古文经学家,突显了他关于学术与政治的立场。尽管章太炎研究清代学术史也有不足,但他在研究中所持的开拓精神、关注现实及民族命运的情怀,都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3.
<正>地处苏州市吴中区越溪的城皇山道院向为江南道教宫观之一,有"吴中第一观"之誉。该道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兴盛于清乾隆时期,毁于民国初期,2002年由吴中区道教协会筹资重建,主要供奉太乙真人、玉皇大帝、三清天尊等。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开始,道院还供奉着一位名医徐灵胎,至今已有近250年。徐灵胎,本名徐大椿,后更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徐氏的祖上是南宋之初从江西迁到浙江嘉善魏塘的,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迁苏州吴江南  相似文献   

14.
早年张之洞     
熊俊 《贵阳文史》2007,(4):18-20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著名的封疆大吏,洋务派首领,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祖籍河北南皮,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出身官第。张之洞以上四代为官,却以清廉在当时小有名气,但其高祖、曾祖和祖父,都仅官止于知县,父也仅做到知府,因此始终处在官僚体系的中下层,在传统社会里,还算不上豪门显宦。  相似文献   

15.
李丹 《钟山风雨》2014,(3):34-37
正我国近现代史上有位"奇人"吴承仕,他以五十六个春秋,演绎着"前清状元——章门弟子——共产党员——革命烈士"的人生传奇。吴承仕(1884—1939),字检斋,又作斋,号展成,又号济安,世称"检斋先生",生于清光绪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安徽歙县昌溪镇人。吴承仕生于一个富有国学传统的晚清士大夫家庭。吴承仕的曾祖父吴道隆,字既堂,国学生出身,曾受诰赠朝议大夫(从四品)。祖父吴景桓,字渭来,号泳之,亦国学生出身,曾任布政司理问(全称"承宣布  相似文献   

16.
一 吴稚晖日记中保存的复陈独秀函稿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 ,陈独秀是中共领袖 ,二人关系一度密切。然而 ,四一二政变前夕 ,吴稚晖却与蔡元培、李石曾等一起 ,“检举”陈独秀和中共 ,成为蒋介石“清党”的舆论制造者。研究吴、陈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有助于了解 192 7年春国共关系破裂的一个侧面。吴稚晖未刊日记 ① 中保存了 192 7年 2月 2 5日复陈独秀函稿一通。函云 :仲甫先生 :前日去汪先生处 ,候一小时 ,知其时风声甚紧 ,不便行路 ,即弟亦仅望作剧谈 ,并无要言 ,不欲先生之冒险 ,故与汪先生谈闲话甚畅而归。前日由罗先生奉到赐书 ,未早复…  相似文献   

17.
有清一代乾嘉年间,社会稳定,学术繁荣,从钱大昕和黄丕烈的书友情,可以看出清学全盛时期学术界之一斑。 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 不年。 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 不勤。 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 幸民。这是清代陈诗庭为钱大昕晚年画像,钱大昕自题的像赞,也是他一生高度概括的自我写照。钱大昕(1728~1804年)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上海嘉定县人,清乾隆进士。是乾嘉学派吴门惠栋的弟子。乾嘉学派学问的中坚为“经学”,小学、史学、天算学、地理学、音韵学、律吕学、金石学、  相似文献   

18.
李吾铭 《收藏家》2004,(12):41-43
吴大徵(1835—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文字学家和书画家。他一生嗜好收藏,对各地所出之金石、印玺、砖瓦、陶瓷等古物的搜罗不遗余力。而且他还对所收之物的形制、历史、及其上文字等进行专门研究,并著书立说,刊行天下,在晚清收藏界和学术界都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66年)5.6 上午学术讨论。下午听录音报告。晚钞清《关于清官与好官》一文的几点说明。5.7 上午到室讨论体例。下午在寓学毛选。晚在(吴)斐丹(经济系教授)处谈至十时,《方舆胜览》(宋代地理总志,当时正准备写该书出版序言)。  相似文献   

20.
俞海 《古今谈》2006,(4):86-87
俞春如,名煦牲,字和卿,晚号舂庐。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1974年,终年87岁,是瑞安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