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平 《旅游纵览》2008,(6):50-51
<正>"黄山自古云成海"。白色的云海许多人都见过,但彩色的云海——霞海,就难得一见了。今年春节,黄山下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已经半个多月没见到太阳的黄山,终于在大年三十放晴了。傍  相似文献   

2.
天下无山     
正"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踏遍千山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晚年如是说。他曾于明万历年间两次攀登黄山,并留下自己的游记。黄山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谜一般的吸引力,吸引着人们一次次地走向黄山,走入黄山。画家刘海粟前前后后十上黄山,最后一次登黄山时已年逾九十,仍然对黄山美景念念不忘,泼墨挥毫。学者季羡林登上黄山,终于将自己心目中的黄山变成了眼前真实的黄山,但回去后他竟然困惑了,不知道自己的黄山之行是否看到了黄山最真的一面。地貌学家崔之久五六次登黄山,才终于看清楚黄山花岗岩体的地学端倪。更有大量的黄山本地人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0,(8)
正黄山因奇松、怪石、云海的胜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国古今众多画家去写生、采风。黄山题材画作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其特有地位。古有以石涛、梅清为代表的黄山画派钟情于黄山,今有黄宾虹九上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佳话。张大千也创作过许多以"黄山"为题的作品,他的二哥张善同样是黄山的追慕者。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两幅张大千、张善画黄山风景的手卷作品,均为二级文物,分别被命名为张大千《黄山图卷》(图1)和张大千、张善《黄山文殊院图卷》(图2)。两幅作品尺幅相当,装裱相类,考其题跋,可知两件作品均为昆仲二人合作,  相似文献   

4.
程启贵 《江淮文史》2010,(1):135-141
<正>沉香,因其形成周期漫长而显得十分珍贵。如果将沉香雕刻成工艺品,那就更为奢侈了。作为雕刻艺人,一辈子如果能得到一块沉香小试牛刀,那就是幸运儿了。而在黄山脚下,有一位年轻人,近年来却专门雕刻沉香,成为沉香木雕刻大师。此人就是黄山歙县人郑尧锦。  相似文献   

5.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雄踞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它以"三奇四绝"的奇异风采名冠于世,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1982年黄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6年经评选列入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8年被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十个文明景区之首。  相似文献   

6.
<正>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一定的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有"黄山画派"巨子的誉称。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同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黄山纪游》册等。同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歙县博物馆现藏有梅清《黄山图》一册,共计12开,长27、宽22厘米,每开上绘一处黄山胜景,且保存完好,殊为珍贵。  相似文献   

7.
度假千岛湖     
《风景名胜》2010,(4):130-131
地理位置→位于浙江省西部,距杭州市区129公里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西郊的淳安县境内,东距杭州129公里,西距黄山140公里,是"杭州——千岛湖——黄山"这条名城、名湖、名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573平方公里的清澈湖面,1078个芊芊翠岛,3000个杭州西湖的水体容  相似文献   

8.
"我不怨他,在我和孩子们最艰难的时候,他借了我2万救了急,现在连本带利41260元,我无力偿还,他揍我也就是为了消消气吧……"在一间阴冷透风的屋子里, 65岁的王家玉无奈地说。"王家玉是个好人!10多年前,他就开办了家具厂,并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这些年如果不是为了收养那些可怜的孩子, 他早就是百万富翁了……"有人纷纷摇头叹息。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位平民,放着好日子不享受,却倾其所有收养了199名孤残儿童,哪怕负债累累,被人追打而在所不惜呢?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2008,(1):27-27
《风景名胜》记者(以下简称记):恭喜您获得国家风景名胜区事业突出贡献奖,我们注意到黄山管委会及其景区也在多个奖项里皆有斩获,想听听您的获奖感言。陈素伟(以下简称陈):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山麓之一,位列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着"黄山归来不看山"、"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到今天黄山以其壮丽  相似文献   

10.
李石曾,名煜瀛,以字行。河北高阳望族,清光绪七年(1881)出生于北京南城绳匠胡同(一名丞相胡同)。其曾祖李殿图,清朝福建巡抚兼署浙闽总督;祖父李濬通,清朝太学生;父李鸿藻,历任清朝工部、兵部、户部、礼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2015,(2):21
"黄山四季皆胜景,惟有腊冬景更佳",雾凇、温泉号称黄山冬景的"孪生姐妹",银装素裹下的黄山似乎一切都在休眠,唯有一股暖暖的流泉自地心溢出,融化冬日的雪景,激活这"大好河山"。黄山温泉古称"汤泉""朱砂泉",与奇松、怪石、云海、冬雪并称为"黄山五绝",和骊山的华清池、安宁的碧玉泉并称为"温泉三奇",为中国四大古温泉之一。黄山温泉300年涌一次朱砂红水,是亚洲珍稀的朱砂温泉。传说华夏的祖先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一代伟人邓小平在75岁高龄健步登临黄山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重要指示,不仅为黄山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而且也开启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3.
事情缘起于一条高速公路的开通。2006年12月26日,连接杭州和黄山的杭微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从杭州到黄山,车程从五六个小时缩减到了两个半小时。以往因为行路难而难以进入的古老的徽州,一下子被拉进了。2007年1月1日,上海、杭州、黄山三地的政府官员和全国的旅游界要人齐聚杭州吴山广场,见证一条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开通。这条游线叫做“上海-杭州-黄山,名城名湖名山”,简称“三名线”。“三名线”串起了这样一些中国之“最”:中国最繁华的都会(上海)、中国最美的湖泊(西湖)、中国最休闲的城市(杭州),中国最奇异的山峦(黄山),以及中国最有文化的村庄(皖南古民居)……这是一条让全世界为之着迷的景观大道,它连接的是重量级的中国传统美学经典。本文摄影师许志伟从2001年起就在这条景观大道上幸勤采景,六年里来回往返近三十次,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就让我们跟着他的镜头和文字,一起领略“三名线”上的美丽。  相似文献   

14.
吴若峰 《旅游》2005,(6):56-61
黄山,是安徽的名片,黄山市政府所在的屯溪其实就是它的驿站。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入黄山,屯溪都是必经之地。仿佛是一个缓冲,让你在领略极度的喜悦和饱览自然的赐予之前,先停下急切的脚步,平一平心跳,然后从容进发,直到完全不知不觉间,融入那片纯美的山水。  相似文献   

15.
正抗日烽火中,有一所号称"东方剑桥"的民国四大名校之一的大学迁入贵州,在贵州定居七年,这就是国立浙江大学。时任校长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从1939年始带领不足600名学生的队伍进入贵州,先后迁抵贵阳花溪青岩、遵义、湄潭等地,到1946年秋迁返杭州,由原来的文理、工、农三个学院、16个系,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7个系和教育、  相似文献   

16.
童禅福 《古今谈》2007,(4):59-60
独特的徽派建筑群是黄山脚下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人冲着这份古老去领略一份安静的雅韵,可是有谁知晓就在这黄山之邻、一水相承的干岛湖下安睡着一座座徽派建筑的古镇与古村落!那就是当年为建新安江水库而淹没的淳安、遂安二县城。相传当年发达了的徽派商人衣锦故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兴土木,造起一座比一座更气派的徽式大宅,  相似文献   

17.
温泉,自古就和奇松、怪石、云海、冬雪并称为“黄山五绝”。到了黄山,不能不看“黄山五绝”,不能不泡黄山温泉。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夏游黄山,畅快流汗之后再泡泡温泉。别提有多舒服了。可是在飘着白雪的冬天,一边赏黄山雪景一边泡温泉,这还是近两年才有的事。  相似文献   

18.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秀丽、华山之险峻"于一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二游黄山,叹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  相似文献   

19.
王国银 《江淮文史》2016,(3):159-165
正1934年4月,在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的国民党元老许世英的倡导下,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由此迅速掀起了宣传黄山、建设黄山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看好黄山,到黄山考察,租地置房。背景民国达官显贵在黄山租地置房有四个方面的背景。其一是社会趋于稳定。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但在此之后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动荡状态,既有国民党内部的军阀混战,也有对付红军的五次大"围剿",还有对付日本  相似文献   

20.
郭因荐 《江淮文史》2006,(6):F0003-F0003
生卒年不详。浙江的从第,一说是从任。字允凝,自号黄山长。画室名米舫。他常随浙江出游,更常生黄山穷幽搜胜,有时竟数月不归,其《黄山图册》有50贴之多。当时有85位名士为之题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