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发掘以来 ,曾多次发现商代车马坑。但在解放前 ,因受当时发掘条件所限 ,都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子的遗迹清理出来。19 5 0年在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地 ,夏鼐先生带领数名技工 ,通过精心操作 ,剥剔出十几辆已朽为尘土的木车遗迹。后来 ,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发掘技术的提高 ,新中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大司空村、孝民屯南地、白家坟西地、郭家庄西南、刘家庄北地、梅园庄东南等处的商代车马坑的发掘中 ,经过精心细致剥剔清理 ,将数十辆殷代车子发掘出来 ,为复原商代车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也为研究商代车制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车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与西亚等地相比,从"黄帝造车"等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来看,我国车出现的时间与西亚相比相差不远.中国早期车的遗存都出现在远离西北和北部边陲的中原地区.由此可见中国的车并非传自域外.商人是善于迁徙和经商的部族,车是其代步致远的重要工具,这正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豫东平原一望无垠,适宜放牧牛马和驾车,是传说中先商活动的主要地区,在那里发现有不少史前文化的遗迹.因此有理由推断:牛车、马车应是在中国本土起源的,商族应是我国最早掌握牛车、马车驾御技术的部族.  相似文献   

3.
4.
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考古工作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及其周围地区发现和发掘虢国车马坑40余座,并对其中9座成功地实施了剔剥和清理,将其中50余辆车发掘出来。毋庸置疑,尽管目前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车马坑发现和发掘数量至少在100余座,但西剧春秋之际的车马坑并不多见。因此,虢国车马坑的发现和发掘弥足珍贵,它为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车马制度、马车形制以及车马葬制等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依据上述发掘资料,就有关虢国车的形制结构、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从凌家滩文化看中国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朔知 《安徽史学》2000,(3):12-15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早在20世纪初,由于“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中国的史学工作者便开始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之路。经过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6.
金属工具在生产领域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早在二里头化时期,手工业生产已采用了青铜工具。如刀、钻、锛、锥之类,显示出它们胜于石器的优越性。农业范围内,春秋战国时代,至少在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农具有比较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王万辉 《文物世界》2005,(5):23-24,22
现在,晋文化得到空前的传播和弘扬。但从历史的、考古的、地域的、文化的几种不同的概念看,存在着含混。研究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规范使用。晋国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从历史、考古两方面进行研究,这是研究晋文化的基础。距今五千二三百年,我国进入了方国时代。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已得到学界公认,今天已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考古研究论文究竟发表于何时?新近有文章说,“我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论文”,是1985年发表的。这一说法是失实的:一、根据该文注释所引,1985年之文仅是一篇关于铅同位素方法的介绍性文字,并非研究论文;二、真正的研究报告其实前此一年即已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家马起源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北方家马起源问题曾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他们就接触到的各种马的实物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陆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就我们了解,关于中国家马何时何地起源有如下几种看法:第一种认为“(商代晚期)马、马车……从更遥远的西方传人”,“可以说乌克兰或最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旧石器考古从1921年算起已经历了80年。邻近的亚洲地区如西伯利亚更是已超过一个世纪。如上述,近二三十年来无论在材料的积累还是研究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有必要、也有条件对过去的研究作认真的回顾。那么,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的呢?我以为。  相似文献   

11.
陶质文物修复技术浅谈--记成都市新都区陶马车的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跃  李刚 《四川文物》2003,(1):94-95
我国是陶瓷古国。在古代遗留下来的遗存中以陶器为大宗,而四川汉代陶器制品更是题材广泛、形象生动、技艺精湛,堪称我国古代陶塑艺术之珍品,是中华五千年化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但是由于长期埋藏地下,受水、盐类侵蚀,加之历代人为、自然、地理等因素所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王健 《东南文化》2002,(1):45-47
中国明是汤因比研究比较的非西方明中的重要明形态,他在《历史研究》中多次涉及并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汤氏重视研究非西方明重要价值,也有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3.
李钢  李跃 《成都文物》2004,(4):31-34
2000年,成都市新都区文管所在整理历年来抢救性发掘中出土的陶片时,发现上世纪80年代在三河镇马家山砖厂出土的一批陶片象是一组陶车马俑残片。经考古专家和文物修复工作者初步判断为一组陶车马俑残片,且损坏很严重,残存陶片数量很多。经多次邀请省内外文物修复保护专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古今谈》2000,(1):59-59
  相似文献   

15.
中国祖先崇拜的起源和种族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星灿 《南方文物》2006,21(3):123-127
如题目所见,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前者从考古上讨论中国祖先崇拜的起源,后者根据文献和作者对黄帝陵的实地考察,讨论黄帝如何从传说中的圣人最后变成全中国人民共祖的过程。从考古上研究祖先崇拜有许多局限性,尤其是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更是如此。作者根据龙岗寺、史家、阳山和呈子等四个史前墓地祭祀坑的分布情况,提出中国的祖先崇拜至少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大致经历了从"集体祖先崇拜"到针对个人的祖先崇拜的过程;文章还认为,从集体祖先到个人祖先祭祀仪式的转换过程,恰与从平等社会发展到等级社会的过程相呼应。进入商代之后,祖先崇拜仪式高度制度化,祖先崇拜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的起源和统治集团的合法化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作者的分类,祖先包括神话祖先和王室祖先,黄帝本是在商周之际被创造出来的神话祖先的一员,但是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崇拜和祭祀,他从一个神话中的英雄,成为汉族的缔造者,进而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祖。作者仔细地考察了这个过程,并认为对黄帝的祭祀和崇拜,是历史上一系列政治运作的产物,神话的祖先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用来追求政治的和经济的目的。经过《古史辩》的深入讨论,黄帝的神性和神格本不成为问题,但是目前在考古界泛滥成灾的把考古发现跟传说人物对号入座的现象,应该可以在这篇短文里发现自己对古史的轻信和盲从。其实,对号入座本身,倒是我国考古界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朝鲜支石墓     
作为史前石制坟墓被营造的支古墓是世界范围内巨石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支古墓,糙石柱(立石),集团墓,石圆圈和石阵。在欧洲,巨石建筑物,如支石墓、石圆圈和石阵于法国、英格兰、瑞典南部、葡萄牙、丹麦和荷兰都有发现。欧洲的支石墓过去一直被认为建造于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但最近建立在对放谢性碳元素年代重新核算的基础上,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Colin Refrew得出这样的结论:支古墓在欧洲的建筑时间可早至公元前五千年(比埃及金字塔早1500年)。英法两国最早的支石墓目前定于公元前4800(Refrew,1973.93—120),并且就欧洲支石墓出现最晚不迟于公元前四千前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成这共识。  相似文献   

17.
时间挺晚了,我不想讲太多话耽误大家时间。这次会我觉得总体来讲,开的还是不错的。各种不同的意见都发表了,而且还有一些交锋。过去我们开类似的会,主要是考古学界的先生们在一起,所以共同语言比较多一些,争论没有这么多,这次呢,有历史学界的,有哲学界的,我们课题组里面还包含很多做科技研究的同志,这样,  相似文献   

18.
话说瓷枕     
瓷枕始见于隋代,盛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均为流行,宋代最为发达。此物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后来随着人们对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的逐渐认识,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所谓“质坚而又清凉心肤,爽身怡神”,“益眼者以瓷石为枕可老而不昏,富人贫贱,不无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入宋以后瓷枕大量生产,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另外有的瓷枕亦作辟邪之用。  相似文献   

19.
20.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扩散与农业起源、古代贸易、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山羊(Capra hircus)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为早期人类提供了重要的肉食资源、奶、羊毛和毛皮,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由于早期动物考古研究的局限性,动物考古学家并没有仔细区分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绵羊和山羊,而是笼统地以羊来代替,导致我们对山羊在中国的起源、驯化及其传播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本文系统整理了中国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山羊资料,同时结合现代山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以及古代山羊的古DNA研究,阐述了中国古代山羊的起源与扩散过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