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文化是一种以河流流域为载体的文化,其对应就是黄河、长江、黑龙江、辽河文化。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珠江也是我国南方的母亲河,珠江文化是一种有它特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特色的流域文化。它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11月10日下午,“长江三源科考漂流成果发布会”于时尚大厦正式举行,现场公布的考察结果引起与会专家和媒体的极大兴趣与重视。长江三源的沱沱河一直被地理学界视为长江正源。它是迄今为止,中国科考人员唯一没有对它进行一次全程漂流考察的水域。杨勇作为  相似文献   

3.
《华夏地理》2007,(10):33-33
不久前才被宣布”灭绝“的珍稀物种长江白譬豚.应该还活着一个多月前有人在长江里拍到了它.并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专家的确认。[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12,(7):26-26
炎炎夏日,如果你爱蓝天、恋碧水,那么,在奔波之余,不妨踏上观光双山岛的旅程。双山岛坐落在江苏张家港市长江航道中心,在这座长江中心的小岛上你可以看到长江南岸的两座小山,故称“双山”。在双山岛绵延20公里的江堤中,最为人惊叹的是西北角上的“月亮湾”。起初当长江中浮起这座小岛时,人们知道,在江水长年累月的洗礼与冲刷下,它终有一天又会被掩埋。于是,人们自发地扛起铸堤的工具,用他们一滴滴汗水,一份份辛劳,铸起了长堤。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探讨楚文化渊源,考古界从80年代初开始在鄂西长江两岸发掘了一系列的古文化遗址.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资料.其中城背溪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具有深远的影响.俞伟超先生在《中国早期的“模制法”制陶术》一文中,举例说明中国早期制陶术时,曾多次提到这类遗存.严文明先生已提出“城背溪文化”的概念,这种文化的相对年代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磁山、北辛等诸文化相当.根据城背溪遗存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以及它与后来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笔者也认为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文化名称对它进行称呼.本文就称之为“城背溪文化”.  相似文献   

6.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态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ī,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相似文献   

7.
<正>长江江豚,别名“江豚”“江猪”“海猪子”“扬子江豚”等,为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哺乳动物。江豚一般体长1.2-1.8米,重50-100公斤,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大大的脑门,微微弯起的嘴角,永远面带微笑的表情,十分可爱喜人,所以又被人们称之为“微笑天使”“天生微笑的精灵”。长江江豚主要生活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长江江豚是一种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是我国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性物种,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  相似文献   

8.
龟山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朝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写尽了世间的山水之精魂。你看那龟山,它头枕长江,尾抵汉水,真像是一只永生不死的神龟,在长江汉水之间伸头缩尾。不管人间尘寰经过了几世几劫,它却兀自酣然入梦,一梦千年。  相似文献   

9.
“黄河之水天上来”!树,得“天”源之地,育孕了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被誉为“三江源”圣域。它坐卧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抱拥唐古拉绵延山脉的2000余座高峰,地处西藏、四川、云南三大藏区交通要道,曾留下千年唐蕃古道的历史遗迹。  相似文献   

10.
正读史书,我留心到一个问题:古代文人造访扬州极为频繁。扬州能让文人青睐自有缘由。这座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非常平坦,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因为长江,它可以沟通东西;因为大运河,它可以连贯南北。古代没有公路、高铁、飞机,这种地理上的优越很容易化作经济上的巨大优势,至少从隋唐时开始,扬州便商船如梭、店铺如林、繁华无比。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长江上的峡谷地区,广义则指西起重庆、东至宜昌的一个长六百余公里的沿江狭长形地带,本文的“三峡地区”即取其广义。长江三峡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都比较特殊。它在行政上归属渝、鄂两省市,邻陕、川、贵、湘四省,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我国几何重心,又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长江略成弓形横贯东西,连通四川盆地和两湖平原。境内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江岸及河流交汇地有不少小块台地,古人往往就生活在这些台地上。从旧石器时代以来,这里就有了人类,在上万年的历…  相似文献   

12.
从未有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厚重、多彩。 它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南依长江,北望黄河,是真正的“华北屋脊”。它是研究地理气候与自然生态的理想试验田,也是大熊猫、羚牛等四大国宝的理想家园,是与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齐名的“献给地球的第83份礼物”。  相似文献   

13.
"摇钱树"的定名、起源和类型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从分析“摇钱树”的时代特征和树上的“钱”的意义着手,认为它和长江三峡地区东汉墓中出土的另一种类似“摇钱树”的“灯树”,都是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西汉墓出土的陶质神树基础上,经由不同的途径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与当地宗教民俗内容结合的产物。所谓“摇钱树”上的“钱”,并不具备任何财富观念的意义,而是天和地的象征,“摇钱树”是人们希望墓主通过神树由地面升天成仙的一种宗教性随葬品,应当定名为“升仙树”。三峡出土则是“升仙树”的另一类型。  相似文献   

14.
清水江放歌     
杜扬 《贵阳文史》2006,(3):43-44
她不是黄河,也不是长江,它只是长江的支流,但她的浩淼辽远、雍容安祥绝不逊于黄河长江的风范和气度;而她的灵秀飘逸?多姿多彩,即便是长江黄河也会为之恭身让道。这就是孕育了黔东苗侗高度文明的清水江。  相似文献   

15.
经过昨天的讨论,大家对“长江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倡导“长江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取得了共识.我想,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概括:“长江文化”是在长江及其相关水系所网络的广大地域里产生和发展的古今文化,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似手斧石器的初步研究储友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背景地理概念上的长江中游地区泛指两湖平原及其邻近地区,周围环以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南岭、武陵山、巫山和大巴山,整体似一个不规则的盆地。它以长江为中心,汇集了清江、沮漳河、澧...  相似文献   

17.
“宜昌大撤退”中对难民难童的疏散后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抗日战争史曾浓墨重彩地记述被称之为“宜昌大撤退”的篇章。虽然时光已经逝去65个春秋,但在长江三峡铁门险关的宜昌这座历史舞台上当年所上演的那出空前绝后的悲壮英雄剧,却越来越显现出它的流光溢彩,并荣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美誉。而当时胜利完成对难民难童的疏散后送任务,正是这一不朽篇章中的光辉一页。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实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传统的水运转口码头;又是上溯长江三峡通往大西南诸省的咽喉和拱卫战时陪都重庆的一道关口;更是战区前线与战略大后方的一个重要结合部。抗战初期,宜昌港埠担负大量战区…  相似文献   

18.
九华三日     
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和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并名,位于长江南岸的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二十余座。登上海拔1341米的最高峰十五峰可南望太平湖、黄山,北眺长江,号称“江南第一山”。九华山重峦迭嶂,云海翻腾,悬泉飞瀑,幽谷深涧,田园山庄,景色四时阴晴变幻无穷。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李白游秋浦〈今贵池市郊外〉遥望九子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  相似文献   

19.
荆楚名山之一的半壁山,地处阳新县境内的半壁山农场。奇峰拔地而起,矗立长江两岸,直逼中流,与鄂东重镇田家镇隔江相对。民间传说它由秦始皇挥动赶山鞭,将上游的西塞山劈下一截而成,故又与西塞山分享上半壁、下半壁美称。东北一面为临江悬崖,高逾百米,蔚为壮观。大江在此处突然被销变窄,平水季节仅宽500余米,系万里长江三峡以下最狭窄处,犹如咽喉门户。崖下江流湍急,惊涛击岸,慑人心魄。昔人有诗云:“突兀峰峰半壁山,长江锁钥挽狂澜,巍然门户雄三楚,浪击风雷出险关。”半壁山,位居鄂赣要冲,扼控长江上下,为九省通行之地…  相似文献   

20.
武汉!你祖国的心脏!/你有那么雄伟的长江,/上达湖南四川,/下通皖赣苏杭;/长江呵!/它是中华民族的大肠,/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