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民族资本的萌芽 在我国早期现代经济中武 汉是仅次于上海的最发达的地 区,是内地早期现代化程度最高 的城市。 武汉在早期经济现代化过 程中,民族资本的出现要比外资 企业和官营资本晚一些。自19 世纪60年代武汉开埠后,外商 纷至沓来。最初,他们在武汉开 办的大都是与外贸有关的。19 世纪70年代俄商将阜昌、新泰 两个砖茶厂从蒲圻迁到汉口,改 用蒸汽机代替手压制茶,这是武 汉最早的现代企业。 武汉的国有企业是在洋务 运动中产生的。19世纪60年 代,在全国性的“办洋务”“倡军 工”“挽利权”的刺激下,武汉的 现代…  相似文献   

2.
正一、日中两国的特殊关系1992年,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日本综合评论杂志的论坛上回顾了关于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几乎所有的综合杂志都刊登了为日中友好关系打下基础,包括民间人士在内的"挖井人"的证词。当时,中方的重要证人为孙平化。孙平化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就负责中国对日工作的廖承志的部下,曾担任LT贸易廖承志办事处东京联络事务处首席代表,又在邦交正常化前夕赴日,成功促成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访华。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他还长期担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职务。孙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回忆了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前双方的频繁往来:  相似文献   

3.
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锁国体制”被打破后,即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状况。1862年幕府第一次派遣使团乘“千岁丸”访问上海,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的社情、风俗、典章制度、市场商情及日中贸易、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形势、西方列强入侵状况及中国政府与民间的反应作了具体考察,从外国观察者角度,提供了关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诸侧面的生动画卷。本文对此予以介绍、评析,并概述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清朝和朝鲜的外交关系始于清初,这种关系是清朝武力征服朝鲜后,迫使朝鲜与清朝结成的不平等的宗藩关系。自19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宗藩关系因清政府处于内政外交的困境、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剧对清朝和朝鲜的侵略而发生了动摇。1899年在俄、日的威迫下,清政府与朝鲜签订《中韩通商条约》,彻底解除了清与朝鲜的不平等的宗藩关系,确立了两国平等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5.
略论宗教在美国城市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宗教在美国城市化中的作用金卫星19世纪早期兴起的美国城市化运动,既是从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向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传统的村镇自治社会结构向现代都市化社会结构转型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危机,美国人民因此从19世纪...  相似文献   

6.
宋东亮 《史学月刊》2001,(6):148-149
在对于东亚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的第二次世界现代化大浪潮中,日中两国何以形成鲜明的反差,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C.艾伦在考察了明治维新到1937年的日本经济发展整个过程后曾指出:“凡企图对产生具体活动的各种原因都加以说明……断不能单靠研究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充分的解答。”(G.C.艾伦:《近代日本经济简史1867—1937》,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9—180页)因此,从非经济因素的角度,探寻近代日中两国命运的不同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7.
艰难的历程:清末滇缅界务交涉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的历程:清末滇缅界务交涉之回顾秦和平一、问题的提出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被列强用大炮打开了大门,结束了封闭、隔离的状况,融入世界的潮流,随之便面临着现代社会中为维护权利的外交与武力选择问题。所谓外交是指用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主要是通过...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引起了广大的学者的极大兴趣。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以史为鉴,分析此成败的因素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学界,在日中战争史研究领域有两个倾向,一是把中国民众的抗日运动视为"本质上的民族主义运动",以此作为日中两国研究者进行讨论的基础;一是重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和罪行。伴随国际性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增多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日中战争史研究范式发生转换,学界更为积极地以崭新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及军事等方面重新审视这段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在此背景下,历史问题或许不再只是对过去的反省和道歉,也可能成为国际协商的课题,从而实现研究范式的进一步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王立新民族主义无疑是近代中国最具感召力和最富社会动员力量的思潮之一。自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民族威望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的精英阶层和民众逐渐意识到,只有生活在这块...  相似文献   

11.
对近代社会集团的研究应不断深化──《淮系集团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前言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淮系集团研究中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变动最激烈,色彩最斑斓的,要数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社会。随着天朝自大的迷梦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整个19世纪下半叶乃至20...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独立是一国立国的基本条件。进人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晚清中国一步步丧失了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特征,大好的河山割让,大量的主权利权丧失。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最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分割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另一方面转向“中国无形之主权”的侵略。生长在这一时期的梁启超,饱受了主权理论和近代外交文明的滋润,面对破碎的山河,强烈要求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初步形成了清晰的国家主权观念。一、深刻诠释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概念…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曾饱受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凌和压迫,这个过程从中英鸦片战争起,持续了百年有余。这期间列强对华侵略形势历经变化,几个主要国家大多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分别扮演过主角;而从总体侵华力度之强劲、发展势头之迅猛上看,从侵华野心之大、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之深重上看,第一号主角当属日本。日本在世界列强对华侵略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侵华史研究应当是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篇章。  近代中日关系史从一个方面来说基本上就是日本侵华史。从19世纪70年代初日本与中国订约建交起,70多年间两国交…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马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相对说来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  相似文献   

15.
印度是现代化浪潮中的一个迟到国。进入19世纪70-90年代后,经济发展在印度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成为一个事关民族国家再生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伦纳德(1842-1901)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注重理论研究,结合印度实际,全面探讨了印度...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海关的设立肇始于1864年,随着20世纪初东北地区主要城镇对外开放,国际经济交往日趋活跃,于1907年起在各口岸陆续设关.清政府设关的本意在于实施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和缉私以增加税收,然而设关伊始就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在日俄两国的一再要挟下,清政府多次被迫与之订立不平等的关税协定,使日俄两国获利甚巨.东北地区海关的设立不但没能保障本国的经济利益、反而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对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掠夺的门户.  相似文献   

17.
迪士累利的怀柔外交与英法对埃及的争夺徐奉臻19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欧洲列强开始了瓜分非洲的竞赛。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是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在争夺埃及的过程中,英国遇到的主要对手是来自大陆的法国,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和日本同属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国家。并且,两国都开始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这里为方便起见,也包含美利坚合众国与沙皇帝国)的压迫、侵略,朝着半殖民地化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到这一世纪末,两国所达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大致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在经济结构上,  相似文献   

19.
文史摘     
曾国藩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和作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亦即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伴随武力而带来的西方先进的制度层面的进入,与中国古老的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先进的人士逐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开先河者,曾国藩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早期现  相似文献   

20.
张研 《清史研究》2001,(4):1-13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家国同构"。经过宋元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三大系列基层社会组织纵横依赖、士绅官僚上下流动的双重统治格局。本文通过考察19世纪中期战乱以前安徽上下层统治结构的相互依赖和双重统治结构中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政权结构、统治秩序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