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卫文  蔡毅 《东南文化》2011,(1):105-112,132
故宫博物院藏有传承自明代宫廷的清官旧藏洪武瓷67件,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明代官窑瓷器特点,器物风格具有鲜明的由元至明过渡阶段的时代特征.结合景德镇明洪武制瓷历史背景、洪武瓷研究以及其在清宫中的原藏位置,可知清宫旧藏洪武瓷是景德镇洪武官窑受命为宫廷烧造的瓷器,反映了此时景德镇制瓷风格处于由元至明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2.
明初陶厂考     
景德镇御器厂成立年代历来众说纷纭,分别有洪武二年说、洪武三十五年说、宣德说、正德说.近年来,相关单位与机构陆续对景德镇御器厂遗址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献和发掘报告的分析,认为在景德镇御器厂成立之前还曾存在着一个生产贡瓷的地方制瓷机构,即陶厂.  相似文献   

3.
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在科技考古中的三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从杭州古中河南段采集的月白釉瓷片,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的黑釉瓷片和景德镇历代青花瓷片的胎、釉化学组成和青花色料的变化规律。从而讨论了杭州古中河南段采集的瓷片可能就是凤凰山下万松林附近的修内司官窑制品;指山临安天目山地区新发现的窑群和黑釉瓷才是名副其实的天目窑和天目瓷;发现了元代以及明初洪武和永乐朝青花瓷所用的料可能是来自西域的进口料,而宣德青花瓷所用的色料多数可能是国产的粘土矿。  相似文献   

4.
明代洪武时期处于元代和明代之间的过渡时期,它既继承了元代的制瓷工艺,又对之后永乐时期的瓷器风格产生影响,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本文拟从器形、胎釉、青料三个方面的特征入手,详细分析洪武官窑青花瓷器对元青花瓷器风格的继承与发展,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洪武官窑青花瓷器,为洪武瓷器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明朝建立之初,景德镇遭受连年的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瓷业生产受到了影响。一些原来在元代"瓷局"服役了多年的能工巧匠散落到民间作坊。因此,洪武时期瓷器的制作大多沿袭元代末期旧制。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永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也促进了制瓷工艺的进步,在继承了元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另外,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  相似文献   

6.
<正>明清景德镇外销瓷与朝廷政策紧密相连,当朝廷政策宽松,景德镇外销瓷发展迅速,当朝廷政策严苛,外销瓷发展缓慢。当西方机械陶瓷出现后,景德镇外销瓷急剧衰落。系统梳理景德镇外销瓷的历史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京明故宫出土洪武时期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6,(8)
1964年春,南京市疏浚环绕明故宫内宫宫墙的玉带河,我院在西段(今教练场西)长约四百米范围内距西岸地表下深1.4——1.7米的河底淤泥中,发现大量明代残瓷,其中明景德镇窑青花最多。特别在西段的北首,发现一批洪武时期瓷器,民窑的较多,官窑的少。长期来,由于洪武瓷发现不多,已发现的又易和元瓷混淆,在陶瓷史研究上,这一段是个缺环。这一批材料内容丰富,不但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0,(2):35-38
祭蓝釉的产生祭蓝釉瓷器源于元末的景德镇,明、清两朝以及民国乃至如今都有烧制。纵观祭蓝釉瓷器,其胎体多洁白,釉随着不同时期所使用钴料的不同,通体呈现出不同光亮的蓝色。景德镇制瓷工艺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逐渐从原先以施草木灰为主的透明釉(二灰釉)、整窑烧制青白釉瓷器(影青瓷)为主,向施各种金属矿物轴料、烧制金属矿物釉瓷器过度。  相似文献   

9.
宫廷用瓷是我国陶瓷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水平的标志。宫廷用瓷因时代的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样,它大致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元代及其以前宫廷用瓷多采用贡奉与派遣的形式;明清两代随着宫廷用瓷的激增,政府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生产。本文试图以考古与文献材料为基础,结合本人多年来对古代窑址的调查、发掘收获,对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及其烧造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兵 《收藏家》2008,(5):63-68
景德镇是元、明、清三朝的官窑生产地。元世祖忽必烈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专为元皇室烧造瓷器。其后,朱元璋推翻了元蒙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在瓷器的烧制上,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匠籍制度”,在瓷局内设有行政机构和监狱等,并干开国之初在原“浮梁磁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世称洪武官窑。明成祖朱棣(1403-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在位时,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的产地特征和"色散而不收"的原因,以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和阿联酋采集的伊斯兰蓝彩器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LIBS)分析方法分别对青花或者蓝彩纹饰部位以及釉的常规元素组成含量和氧化硼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景德镇明早期青花瓷器所用钴料与伊斯兰蓝彩器标本类似,均为含有硼元素的经过预熔处理的低锰型钴料。2)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色散而不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含有硼的高钠、高钙以及低铝、低硅的预熔处理过的钴玻璃料。研究结果从硼元素角度佐证了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的进口钴料可能来自于伊斯兰地区,为今后青花钴料的产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  相似文献   

12.
A mass of Longquan porcelain shards carved with ‘Guan’ or the dragon patterns were unearth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layer of the Fengdongyan kiln site at Dayao County. These celadon shards were fired in the Hongwu and Yongle era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raw materials and firing technology of the imperial porcelain, 85 typical shards were analysed by energy‐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tents of TiO2 and Fe2O3 in the body vary in the Hongwu and Yongle eras. Compared with Longquan glaze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average values of K2O, Fe2O3 and TiO2 are higher, but that of CaO is lower in early Ming imperial porcelain glaze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shows that different degrees of elutriation of the same raw materials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in the Hongwu and Yongle periods. However, the raw materials of imperial porcelain glazes show no obvious changes and have inherited the earlier tradition. The production and firing technology of imperial porcelain reached a higher level and had not declin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相似文献   

13.
明清期间景德镇祭红釉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及其科技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R2O+RO(wt%)平均值约低20%,RO/R2O(mol/mol)平均值约低45%,RO2/R2O2,(mol/mol)平均值约高34%。明代永乐和宣德的祭红釉胎式分布RO:(m01)值均大于5.8,而清代样品均小于5.4。明清两代祭红釉化学组成的突然变化(shift),可能暗示明代的制釉工艺在清代已经失传,而在清代则白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了解历代上林湖地区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唐代、五代、北宋和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越窑胎釉组成是低铝高硅的南方青瓷特征,有一定量的杂质,历代瓷釉均为高钙釉;从唐代到南宋,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唐代青瓷、北宋透明釉青瓷、南宋乳浊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存在一些差异;南宋越窑部分青瓷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釉料仍延续了越窑独特的工艺配方,与北方青瓷和南方官窑青瓷等的釉料差异明显。分析同时表明:该技术的使用为解决薄釉的样品处理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阿申 《收藏家》2009,(4):71-76
五.青花发黑的原因 青花瓷是指“应用钴作原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钻蓝的优点是“着色力强,色泽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小,制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因此,想让“制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的釉下青花料,在窑内人为地逆转,变“蓝色花纹”为“暗黑色”花纹,通常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6.
高阿申 《收藏家》2009,(3):79-84
一.引言 明初景德镇窑的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瓷相比较,除纹饰上有巨大差异外,呈色上的差别亦非常明显。即:前者釉泽泛黄,青花灰暗,深沉厚重;后者釉泽清亮,青花靓蓝,浓翠蓝艳。  相似文献   

17.
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测定不同时代烧制瓷器样品年代的热释光测年方法,用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与前剂量激活法分别测定97个现代、民国、清代、明代、元代、宋代、五代以及唐代瓷器样品的古剂量。研究结果表明对现代、民国以及清代晚期烧制的瓷器样品采用热释光前剂量激活法测定,可以获得比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更为准确的结果。对于清代中、早期、明代晚期的瓷器样品用两种方法测定的古剂量结果基本相同。但对于明代中、早期、元代、宋代、五代与唐代以及年代更长的瓷器样品,则采用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测定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而前剂量激活法无法用于这些年代较长的瓷器样品年代测定。因此,采用合适的热释光方法测定不同年代烧制的瓷器样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modelling, character and influence of porcelain of Jingdezhen official kilns from Hongwu, Yongle, Xuande Zhengtong, Jingtai and Tianshun period in early Ming Dynasty( 1368-1457)of Chinese history dependent on rich data in this article. Author indicated that the rulers of that time negated Yuan Dynasty by the Menggu Nationality meanwhile resumed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Song Dynasty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of the Han Nationalyity and these ones were reflected obviously at porcelain of the official kilns.  相似文献   

19.
长沙窑是中国唐代著名外销窑口,早期烧制青釉产品、后期发展到烧制青釉彩瓷和乳浊釉彩瓷,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总结的集大成者。而长沙窑广泛使用的乳浊釉,特别是乳浊白釉为其彩绘提供了重要的釉层,是长沙窑彩瓷能够大放光彩的基础之一。鉴于此,为研究长沙窑乳浊釉制瓷技术,以铜官窑遗址和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仪器,对长沙窑胎体和釉层进行了测试,着重探讨和揭示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胎体原料、釉层乳浊机理、釉层原料以及兴起原因,为全面认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制釉技术来源和科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