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大河派     
湖北楚调分襄、荆、府、汉四大河派。它的活动地区首先由襄阳发展到荆沙,继而德安与武汉,逐步形成了“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襄河派以襄樊为中心,沿汉水向外传播,上至郧阳,下至钟祥。并流传于陕西,河南南阳、许昌及山东莱芜等地。荆河派以沙市为中心,沿长江向外传播,上至宜昌,下至城陵矾,并流传于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部分县市及东南亚各国。府河派以德安(现安陆市)为中心,流传于随州、枣阳、孝感、应城、云梦、大悟、黄破、应山,以及河南信阳、驻马店、沁阳和山西的晋阳。汉河…  相似文献   

2.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3.
鲁鋆 《湖北文史》2005,(1):160-162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继续西犯荆沙,北犯襄樊,南攻长沙。我国军队自1937年“八一三”全民抗战以来,军队伤亡甚众,前线部队急需补充兵力。当时实行的是征兵制度。由于湖北省沿长江自沙市以下有30余县已沦陷,兵源征集非常困难,而前线又急需补充。当时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省军管区司令陈诚将军,基于兵源短缺,在征求各方意见后,  相似文献   

4.
会馆是各产业行帮的信息窗口,以及行帮集会、社交、寄居的场所,还是同乡商人在外埠的势力基地。会馆中人们的交往,能够联络乡里感情,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于是桂北会馆里搭建戏台以娱人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会馆中的相关记载,成为广西戏曲研究的珍稀史料。桂北会馆碑刻凸现了当时当地戏曲生态:一是反映出戏台是会馆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展现了会馆戏台演戏历来受到欢迎,曾在民众中引起轰动效应的情形;三是记录了会馆的戏曲演出是普遍存在并持续不断的。  相似文献   

5.
罗援 《炎黄春秋》2023,(7):45-48
1948年6月下旬,解放战争炮声隆隆,战略反攻气势如虹。国民党军迫不得已从豫南抽兵调往豫东战场,南面汉水中游的襄樊守敌陷于孤立态势。为了将汉水中段开辟为前进基地,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果断决定趁敌兵力失衡之隙,发起襄樊战役,下令第六纵队、桐柏军区所属部队和陕南十二旅迅速向湖北襄樊地区挺进。刘伯承、邓小平指定王宏坤统一指挥襄樊战役,王近山任攻城前线总指挥,并要求部队“要英勇顽强,以求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6.
薛毅 《纵横》2000,(11)
湖北是一个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水是变化无常的流体,给人类带来的祸福参半。管好流经湖北的长江和汉水,化害为利,造福于民,从来都是主政湖北的地方官的重要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注重治水的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张体学就是一位以治水闻名的地方官。  相似文献   

7.
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是一个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湖北26个县市;滚滚汉水从西北向东南跨越湖北13个县市。全省还有大小河流近1200条,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上干个,素有“千湖之省”之称。水是变化无常的流体,给人类带来的祸福参半。古往今来,管好流经湖北的长江和汉水,化害为利,造福于民,从来都是历届主政湖北的地方官年复一年都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湖北省领导都在治水方面做出过贡献,而张体学无疑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他曾撰写《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的文章张体学门915-1973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出土墓葬青铜器铸造地,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湖北襄樊的余岗、沈岗、团山、陈坡四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泥芯、陶片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山西侯马、武汉盘龙城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显示,襄樊地区泥芯与当地墓土、陶片在常量元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与黄河流域的侯马和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有明显区别,说明襄樊地区这部分铜器应为本地铸造,暗示江汉流域存在自己特有文化。本项研究工作首次尝试利用同墓葬陶器化学成分探索青铜器铸造地,是泥芯研究青铜器铸造地的重要补充,泥芯和陶器相互配合,为青铜器铸造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出土墓葬青铜器铸造地,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湖北襄樊的余岗、沈岗、团山、陈坡四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泥芯、陶片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山西侯马、武汉盘龙城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显示,襄樊地区泥芯与当地墓土、陶片在常量元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与黄河流域的侯马和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有明显区别,说明襄樊地区这部分铜器应为本地铸造,暗示江汉流域存在自己特有文化。本项研究工作首次尝试利用同墓葬陶器化学成分探索青铜器铸造地,是泥芯研究青铜器铸造地的重要补充,泥芯和陶器相互配合,为青铜器铸造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处在长江和汉江两水相汇之处.长江、汉水及其支流,流经川、湘、赣、皖、苏.浙诸省,往来货船极为方便.3世纪初的东汉蔡邕在斯《汉津赋》中就称谓其为“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扳、下接江湖”,其“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优越地理条件,使武汉成为了中南、西南、西北各省物产集散交流的中心.因而有“九省通衢”之美称.特别是近代以来,京广线及其支线的开通,汉口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武汉成为了我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华中地区内外货物交换的场所,转运中心.20世纪初,商圈范围就已远及全国各地以至海外.据《全国商埠考察记》载:东沿长江直通江西、安徽、江苏而达浙江以通海外;南接洞庭与湖南、贵州及两广相连通;西溯长江,及于四川、云、贵而通西藏,远达缅甸、越南、印度;北赖京汉路经河南、河北而与西北  相似文献   

11.
<正>汉口沿江大道江滩边的"毛主席为武汉人民战胜一九五四年洪水题词纪念碑",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庄严,它的建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那是1968年的春节前后,那年的雪下得很大,而且拖沓的时间很长,导致气温也非常低。武汉市区的道路上几乎都结冰了,那长江大桥,汉水铁桥,更因桥身凌空迎风横跨长江、汉水之上,桥面上更是"滴水成冰",所有的车辆行驶起来都是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12.
武汉三镇地处九省通衢,襟大江而接湘赣,连洞庭而带鄱阳。汉水南来,平汉北至,辐揍宽广,水陆捷便。南北粮运,集贸于此。溯至20世纪初,武汉三镇已成为中国内陆中心的粮食贸易集散地。 南岸嘴的“粮行街” 长江、汉水交汇处有一南岸嘴码头,与现今汉口民族路口集稼嘴码头遥遥相对。当年两岸来往,舟揖交通。每遇春汛,南岸嘴至龙王庙一带河流湍急,两岸交通中断。 南岸嘴岸上,自北往南,有粮食行(粮食贸易中的经销中介)十四、五家,一字排开,构成一条“粮行街”,占了半边市面。白粉墙,石门夹,招牌横展,字大醒目。如恒春福、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生态学理论,对楚人的南迁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迁徙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自楚先季连族始,开始了南迁。商代前期,其活动地域在丹江流域;商代后期,其活动地域先在丹江与汉水交汇处,后在汉水中游的方山一带;商末至西周时期,其活动地域在湖北西北的荆山一带;东周以后,其中心地域在长江与汉水之间的宜城平原和江汉平原上。迁徙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则是楚人对于生境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古今阳逻港     
阳逻港,位于今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东临倒水之出口,西接武湖,南与青山、鄂州隔江相望。 阳逻沿江百里,江宽水阔,最大河宽3500米,最小1200米。上游青山,下游白浒山,彼岸兀立,与中间十里长山隔江相对,在阳逻江段构成一个“品”字形山体。其河床稳定,水畅而流缓,终年不淤不滞。最大测点水深为 61.75米,最小为 20. 25米,常年水位可停靠3-5千吨级轮船,涨水季节可泊万吨级大轮。从阳逻乘船溯江而上32公里至汉口,一路经沙市、宜昌,直抵重庆,一路进汉水,经襄樊,可入陕甘;顺流东下,…  相似文献   

15.
神农架风光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东接保康县,西连四川巫山、巫溪县,南毗兴山、巴东县,北邻房县。行政区属省直辖(政府所在地松柏镇),下辖有15个乡镇及国家级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和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209国道穿过区内,每天有十堰、襄樊、宜昌、武汉等地与神农架对开班车,交通较方便。神农架是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一、二级支流的源头和分水岭,堪称“华中屋脊”。它是我国西部高山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势高耸,平均海拔1700米以上,最低海拔398米。山脉走向大致沿东西向展布,山体磅礴、层峦叠蟑,雄扩粗野;河谷深切,峡…  相似文献   

16.
汉水流域是古楚国发源和兴盛地区,武汉是汉水入江的汇合口,是“江汉朝宗于海”的起点,也是楚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早在公元前858年“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立中子红为鄂王。当时周历王暴虐,熊渠畏其代楚,亦去其王(号)”(《史记·楚世家》)。熊渠所居城池的具体位置,据光绪《武昌县志》、《湖北通志》云:武昌县南120里马迹乡有鄂王城。1962年,经湖北省博物馆派人调查:鄂王城遗址犹存。1956年划归大冶县,城址在高河南4里,东偏北距金牛镇15里,城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约260米,曾出土8孔石刀与陶鬲等。  相似文献   

17.
汉口,在武汉的三镇中发展较迟。明代以前,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1466年(明成化二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年间,在汉水改道入江口的北岸,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处修建了龙王庙。 龙王庙地处汉口与长江的汇合处,河口窄小,河岸呈突出的弧形岸线,既受汉江洪水顶冲又受长江水流淘刷,经年累月,岸陡脚虚,500多年来决堤数十次,历年都是武汉汛期防守的重点、著名的险点。  相似文献   

18.
1947年夏季,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到1948年底,中原敌人大部肃清,城乡大部解放,并建立了中原解放区。中原解放区位于长江、黄河、淮河、汉水之间,以河南为中心,涉及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四省,由豫皖苏、鄂豫、皖西、桐柏、江汉、豫西、陕南七个行政区组成。  相似文献   

19.
汉阳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居江汉平原东面,北滨汉水,东临长江,南濒东荆河,是汉水与长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县境南北两端属沉积平原、中部岗垄起伏,湖泊密布,田亩阡陌相连,山丘自北而南,成四列东西倾斜走向的山岭,在这片土地的湖滨丘岗上广泛地分布着古代人们活动后留下的文化遗址和遗迹。一九八四年的文物普查,在我县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在政治、军事、商业、交通、文化方面都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但是对于武汉在园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很少有人提及,现就此谈谈武汉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和传说 1.概况武汉园林的景观点,就像一串珍珠洒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两岸。把这些似断非断的景观点连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