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自力  廖昱 《文史博览》2006,(10):55-56
他是毛泽东读中学时的国文教师,在批阅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时评曰:“自是伟大之器”,“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这位国文教师是湖南湘阴人,清末秀才柳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据说,毛泽东一生只写过一块墓碑,就是为他的国文教师袁吉六先生写的。正是空闰袁老先生,将老泽东的作文判了个不及格,学界泰斗章世钊称赞袁先生“此老通古今文史”,一代文豪郭沫若则誉袁先生“斯人育天下英才”。  相似文献   

3.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及自己在一师读书的经历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袁大胡子”就是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的国文教师──袁吉六先生。 袁吉六是湖南省保靖县的一位举人,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字和好古文。早年设馆教学时名望很高,造就了不少人才,为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4.
1945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因国文系主任谢六逸去世,院长齐泮林特地跑到陪都重庆招聘教师。当时全国只有8所国立师范学院,按现在的说法都是重点大学。据1991年编辑出版的校史记载:当时“尽可能地增聘教授,使一些驰名全国的学者荟萃于此”。8月,姚老应聘为贵阳师院国文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家、诗人、书画家孙功炎与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交往40年,情深意笃,催人奋进。这是研究二老科教思想的一份生动教材。 “尊师爱生”的典范 叶老十分重视、尊重和关心教师。50年前,叶老和吕叔湘、周予同、郭绍虞诸先生共同编辑《国文月刊》。孙功炎是四川江津县前国立九中的语文教师。当时正是抗战后期,国难当头,教师生活困难,四川的国文课本高中第六册上有一篇朱熹的《仁说》,发挥了朱熹仁的学说,同时又批驳了谢良佐(上蔡)和杨时(龟山)两派的主张。孙功炎重教好学,他考察了《宋元学案》,写成了《仁说疏证》,对于当时以学术文为主的高三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1946年6月,孙功炎回到上海,在家里把这篇文章整理誊写,投寄给《国文月刊》。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喜欢读书,他对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的痴迷是从青年时代开始的.1913-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国文老师袁仲谦,是前清举人,蓄一大把胡子,对学生要求很严,要学生学写桐城派古文,就是从那时起,毛泽东开始钻研韩愈的文章.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今延安志丹县)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对这段读书经历仍然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7.
柯云 《文史春秋》2003,(4):51-51
曾任过毛泽东国文老师的湘西保靖县第一位举人袁吉六先生,深得章士钊、郭沫若、毛泽东称赞。章曰: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曰:斯人教天下英才。毛曰:英才过誉,但“教天下”则符合袁老身份。袁吉六,榜名仲谦,派名大策,祖籍湖南新化县。清同治七年四月初十出生于保靖县葫芦寨。袁自幼聪明过人,虽家境贫寒,但求知心切,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在苗寨淳朴古风熏陶下养成了朴实勇敢、斗强扶弱的高尚美德。光绪八年八月的一天,年仅14岁的袁吉六竟演出了一场智斗道台的精彩“好戏”。辰沅道台官查良仗自己是朝廷命官,又有满腹文才,…  相似文献   

8.
林红霞 《神州》2012,(18):120-121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大家的共识。但联系教学对象我们要发展儿童的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江梅 《炎黄春秋》2004,(7):53-53
毛泽东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周恩来向老师捐款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相似文献   

10.
傅永强 《收藏家》2009,(10):53-56
潘主兰(1909-2001年)原名鼎,号子兰,后改“子”为“主”,以号行。祖籍福建长乐,1909年生于福州。幼蒙庭训,1922年拜福州宿学郑星驷为师,学习国文。1924年之前就从事书、画、印创作并加入福州诗社,1928年肄业于福建经学会国文专修科,时陈宝琛、郑星驷、周愈为代定书画润格,  相似文献   

11.
我的妈妈张心素,即张善子先生的大女儿,从小受家庭熏陶,聪明好学,尤喜书法绘画。记得小时候,读幼儿园.乃至读小学(住读)时的毛巾、衣物,妈妈都要先用酒精打湿一小块地方,再用毛笔蘸墨水写上各人的名字,以便区别。我在读小学一、二年级时.非常顽劣调皮.有一天把国文(语文)课本书拆散,把纸张用来跟其他同学一起折“飞机”耍。妈妈晚上为我整理书包,发现没有国文课本,就问我:“老二.你的国文书呢?”。我不答话。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评价习仲勋 2012年5月,是被毛泽东誉为“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习仲勋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之时。2012年岁初,笔者专程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所中学采访了该校退休教师殷为昭先生。他激情昂扬地介绍了习仲勋和他岳父田屏轩一生的友谊,以及20世纪80年代为他岳父田屏轩彻底平反的经过。  相似文献   

13.
文史博览     
冯玉祥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吴组缃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两个人物怎能联系在一起?很少有人知道,吴组缃和冯玉祥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师生情缘.想当年,年仅27岁的小说家吴组缃给53岁的民众抗战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当了国文教师,而且一当就是13年!冯玉祥将军虽为行武出身,但他喜好诗文,曾写过很多诗歌,自称其诗为“丘八诗”.为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他于1935年1月,聘请年仅27岁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吴组缃担任他的国文教师.吴先生的主要工作是为冯玉祥选讲古今诗文,修改冯玉祥所作诗文和传记,抗战期间兼作冯的秘书工作,代拟函电稿、讲演稿、谈话稿等.担任冯  相似文献   

14.
李漱清,是曾对毛主席青少年时代有过影响的“激进派教师”,毛主席多次提到他怀念他,建国后,为重温昔日情谊、叙叙家常,“借此了解乡间情况”,毛主席邀他进京作客。江青抚着老人的手说:“我认您是族上的老伯伯!”李漱清在京的两个月,毛主席见了他 12次,引来了不少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师长、朋友,大家促膝畅谈,其乐无穷……本文作者是李漱清的外孙子,所知甚详,且纠正了不少书刊中失实的“荒唐话”…… 最近几年,在相继刊行的讲毛泽东人际交往和语言艺术的一批书稿里,如《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湘魂──毛泽东的家…  相似文献   

15.
寻访毛远新     
叶永烈 《百年潮》2008,(1):76-79
毛远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他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一度成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来成为毛泽东的“联络员”。他深得毛泽东和江青的信任,差一点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刘继兴 《文史博览》2009,(11):52-53
毛泽东的名字是按毛氏祖先早就排定的谱牒而取的。《毛氏族谱》定下的子孙名字族牒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比如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就是“恩”字辈,父亲毛贻昌,即是“贻”字辈,毛泽东和兄弟毛泽民、毛泽覃等都是“泽”字辈,毛泽东的下一代即“远”字辈,比如毛远新。  相似文献   

17.
简讯四则     
《收藏家》2005,(8)
著名学者、鉴定家启功辞世启功,字元白,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后从名师习书法丹青、修古典文学。上世纪30年代后,历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 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导。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启功诗书画成就斐然,曾获“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青  相似文献   

18.
晚年的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那盏不灭的‘灯’”。他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氏,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管家”,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  相似文献   

19.
四清运动中,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对运动所采取的方式的认识前后有了很大变化。毛泽东的思想变化,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毛泽东与刘少奇发生分歧之后,毛泽东“左”倾错误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毛泽东在四清运动中,已将其“左”倾错误理论发展到顶峰,四清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预演。  相似文献   

20.
战争年代毛泽东就称李先念是“我们的青年英雄”。解放后,李先念从湖北调到国务院任财政部长,就是毛泽东之意,李先念不负众望,从外行变内行,被毛泽东誉为经济工作的“四大名旦”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反冒进”及庐山会议期间,李先念不赞成左倾冒进,曾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但是他仍向毛泽东直言粮食短缺情况并尽力解决。请看《李先念与毛泽东二三事》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