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传刚 《文史天地》2011,(11):48-53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载沣正是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使清王朝的谢幕少了不少铁血之灾。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拥顺治入主北京,开清朝260余年洪业。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驾崩,溥仪即位,其生父载沣以摄政王之名监国,1911年保路风潮起,武昌起义生,在革命洪流面前,载沣去摄政王之位退回醇王藩邸。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诏书发布,清祚遂终。正可谓清以摄政王兴,以摄  相似文献   

2.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慈禧太后在病逝前,先授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命其将3岁儿子溥仪送入宫内;后又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掌管国家军政大事。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成为满洲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隐居彰德韬光养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后,接掌国政的摄政王载沣立即罢了袁世凯的官,令他回籍养疴。此后,直至辛亥革命复出,袁世凯隐居彰德洹上村三年。对于袁世凯这几年的活动,史籍语焉不详,民间有许多猜测和误传。  相似文献   

4.
汪精卫其人汪精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其政治生涯中,前半生跟随孙中山革命,当他还是一位热血青年时曾拼着一死去策划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事泄后被捕,判处终生监禁。因在狱中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块,不  相似文献   

5.
庚子事变打破清王朝既有的权力结构,也使未来的皇嗣人选重新洗牌。醇亲王载沣与荣禄之女瓜尔佳氏的联姻,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不过载沣原聘之妻并非荣禄之女,慈禧太后和荣禄对于两家的联姻,也并非一开始就抱有乐观其成的态度。载沣婚姻的变故丛生,既是戊戌政变和庚子事变的共同产物,更是清末后党专权的结果。荣禄嫁女时,适逢其人生权力的顶峰。他之赞成或曰有意识地促成此桩联姻,既是为了减轻参与戊戌政变的历史责任,也有固宠保位、转移中外舆论视线的政治考量。而作为当事人的载沣,虽然表面上处于任人摆布的地位,但这桩联姻,对于他的仕途发展乃至最终成为执掌国柄的监国摄政王,仍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78年我调任西城区厂桥小学校长期间,金友之就是厂桥小学的教师。金友之,又名爱新觉罗·溥任。1918年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醇亲王府(今宋庆龄的北京故居)。光绪皇帝是他的亲伯父,醇亲王载沣是他的生父,溥仪(宣统皇帝)是他的大哥,溥杰是他的二哥。金老师告诉我,他从出生到1951年他父亲醇亲王载沣去世,一直同他父亲住在一起。载沣是在辛亥革命后,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务后退居府邸的。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来北京时,特地到醇王府访问,并对他父亲知时达务,加以勉励。北京市市长彭真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提出:载沣没有参…  相似文献   

7.
清政府的倾覆,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成绩也很斐然,但笔仍觉得有补充研究的必要,其中对摄政王载沣的研究就是—个关注点。因此,笔不揣浅陋,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以载沣的所作所为为考察对象,试阐述其在清王朝倾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汪精卫,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一位引人瞩目的政界要人。他早年曾投身革命,后来在民族危亡关头,公开投敌,成了民族的败类,中国的头号汉奸。这些已广为世人所知,然而,血气方刚时的汪精卫谋刺清摄政王的内幕却笼罩着团团迷雾,使人不得而知。笔者根据大量史料撰文向世人披露这一事件始末,通过此,也许读者会对早年汪精卫有更深的了解。 1910年前后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内外交困。软弱无能的光绪皇帝和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撒手黄泉而去。3岁的溥仪即位,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换  相似文献   

9.
1908年12月2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二),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其父摄政王载沣的摄护下哭哭闹闹登基,刚满3岁便做了清皇朝入关后第十位皇帝,改元宣统。宣统年号的意思是要宣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摄政王载沣府第修建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载湉“驾崩”,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年号宣统。由于溥仪年幼(三岁)不能亲政,奉慈禧太后之命,封溥仪之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懿旨刚刚发出,第二天慈禧本人也  相似文献   

11.
因舍身谋刺清廷摄政王载沣而名噪中外的汪精卫,在中国政坛沸沸扬扬数十年。从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到发动“七·一五”及反革命政变,从反蒋到投蒋,直至公开降日、组织卖国政府,上演了一幕幕政治闹剧。汪精卫由一个  相似文献   

12.
帝王之家 神秘童年 韫和的祖父爱新觉罗·奕 ,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受封为醇亲王。奕的第二个儿子叫载 ,在短命的同治皇帝驾崩之后,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这就是光绪。韫和的父亲载沣即奕 的第五个儿子。他的长子溥仪就是末代皇帝宣统,他自己即受命监国摄政王。 载沣曾娶一妻一妾,按清代皇族的俗习,妻子叫福晋,妾即称为侧福晋。福晋并生有两男三女,即溥仪、溥杰与韫 、韫和、韫颖。在这个帝王之家,福晋生下的男儿都称为阿哥,女儿即叫做格格,如果按汉人的习惯,就是公主的意思,所以韫和在王府里排是二格格,或说二公主。她是光绪的侄女,宣统的妹妹…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朋僚信函反映了清末这一世纪变革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回籍养疴的三年期间的通信往来展示了袁世凯及其同僚在这一时期的蛰伏状况。这组信函为研究清末历史、袁世凯及其朋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既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同时也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与当时中美日三国外交存在十分微妙的关系,尤其与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的失败直接有关。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中,载沣之所以没有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载沣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力干预有着密切关系。而就几个主要列强来说,它们对载沣驱袁的态度和反应并不一致。其中,因为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妨碍了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遭罢黜实际上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极不愿意看到袁氏复出;而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逆转,同时也为了抵制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及与日本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控制权,坚决反对载沣罢黜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期待袁氏尽快复出。在载沣驱袁权力斗争的历史背后,同时也浮现出日、美两国较量的影子。  相似文献   

15.
汪精卫1883年出生于广东三水,早年留学日本,后投身辛亥革命。汪精卫文笔犀利,曾作《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一文,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扬。其胆气过人,曾因谋刺摄政王载沣而誉满天下,后来在国民党和政府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享有较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16.
弑君弑父,在封建政治中并不鲜见,这是肮脏的封建政治政体的必然。 戊戌政变过去了整10年,1908年的11月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辞世,3岁的溥仪登基做了新皇帝,他的父亲载沣——光绪的胞弟成了摄政王,光绪的皇后则被尊为隆裕皇太后。看上去过渡还算平稳,一班朝臣仍按部就班各司其职,上上下下也觉察不出什么异常。但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却惴惴不安,他揣测戊戌年的那笔老账可能要被翻出来清算了,当年正是自己走的那步棋,导致了维新派的全盘皆输,把光绪帝给害得不轻,虽说得到了老太后的赏识,有了10年的官运亨通,可现今老太后死了,保护伞没了,  相似文献   

17.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14日摄政王载沣发布上谕,任命被罢官后定居在河南彰德(今安阳市)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陆军大臣荫昌和海军巡洋、长江联合舰队统制萨  相似文献   

18.
陶方宣 《名人传记》2022,(12):50-54
末代皇帝是个淘气包作为中国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一生经历颇具传奇性。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年号宣统,史称清废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1908年12月2日到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称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相似文献   

19.
1908年7月,清政府派遣唐绍仪赴美致谢退还庚款事并赴各国考察财政。袁世凯命唐绍仪与列强各国秘密商谈互派大使问题。1908年12月10日,唐绍仪从华盛顿给清廷发回电报,报告美国当选总统塔夫脱提议与清政府互派大使事。该电报引发朝廷内部的激烈政争。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张之洞等对袁世凯私自策划派大使事深为不满。他们不能认可大使所享权限和礼节,并不愿承受派大使所需经费。1908年12月25日奕劻被迫致电唐绍仪令其"缓办"派大使事宜。袁世凯仍不死心,27日又向摄政王和军机大臣上呈主张派大使的《节略》、《说帖》等文件,载沣、张之洞等人不为所动,否决了袁世凯的主张。12月31日,清廷发电报谕旨给唐绍仪,请其通知美国政府,将互派大使一事"作罢"。  相似文献   

20.
汪精卫1910年和黄复生、黎仲实在北京行刺摄政王载沣失败,曾一度下狱,因当政的民政部大臣肃亲王善耆力奏,请对革命党人采取利诱政策,他才得以不死。1935年11月6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举行,9点半钟在丁家桥中央党部开幕式后,全体中央委员在会议大厅外的台阶上合影。摄影刚毕,突有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出枪向汪精卫连发三弹,汪中弹倒地,随即由救护车送往逸仙桥东中央医院救治。狙击汪的记者也连遭汪精卫的卫士的还击。孙凤鸣因重伤不治临死前说:“我以前是个军人,我只知道抗日爱国,我不涉及党派和主义。我之所以刺汪,是我良心的主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