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2.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5.
陆明华 《湖南文史》2013,(10):60-61
1972年秋,我被分配到广西钟山县党校(那时叫“五七”干校)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去县供销社买了两个搪瓷大碗,花帮灰里,好到食堂打饭吃。  相似文献   

6.
黄湖农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河南省潢川县东北部,潢川、淮滨、固始三县交界的春河与白露河汇流处,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当时,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投资46万元,信阳专区。调拨4台拖拉机,始建国营黄湖机耕农场。1969年3月,共青团中央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胡耀邦。等一大批团中央领导到农场生活战斗。1973年4月,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同志陆续回京。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8.
1970年初,我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的一名干部,同数以近万计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一起,带着行李和户口迁移证,下放到远在市外鄂南山区的武汉市“五七”干校,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这是我一生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今借《武汉文史资料》的一角,回忆记述“五七”干校的真实生活.为读者了解这一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一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革”前,我是武汉市江岸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其中1963年-1966年上半年,我被借调到湖北省委四清工作队工作)。1967年“一月风暴”后被打倒,成了“走资派”和“三反分子”,不久即去了区“斗、批、改”大队。1970年3月底,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到大队先遣组(也可以说是江岸区“五七”干校先遣组)前往汉南农场参加筹建江岸区“五七”干校。从这以后,到1976年末回武汉市机关重新分配工作,我在江岸区“五七”干校呆了六年多时间。其间分别做过炊事员、搬运工、采购员、生产员、保管员和校长。那段特殊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当年我们这些被…  相似文献   

10.
黄伊 《河南文史资料》2014,(1):94-97,93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中央被康生、江青之流认为是“修到了家”,连同它的下属单位,都被赶到了“五七”干校,脱胎换骨,劳动改造。同时,胡耀邦同志也被打成“走资派”,跟着大队人马一起来到了干校。  相似文献   

11.
在“1357”     
1357,20年前一所普通的“五七”干校的代号和通信地址。那里有一段千奇百怪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在“1357”》真实地记叙了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当时干校学员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令人掩卷长叹。  相似文献   

12.
袁鹰 《湖南文史》2012,(2):34-34
“文革”期间十个春节,几乎没有欢乐可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农村“牛棚”里过春节。20多人,挤在一间自己盖的棚子里。干校的“五七战士”们春节前大部分回城去过年,留下少数人看守干校,看管我们这些“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3.
刘军 《纵横》1999,(11)
1968年冬,广东省宣传系统大批干部被从广州市陆续下放到英德县黄陂,广东省宣传战线黄陂“五七”干校宣告成立。 干校学员来自新闻、广播、出版、党校、社会科学系统等单位,其中包括秦牧、黄秋耘、刘逸生、黄文俞、许实(即微音)、杨奇等知名文化人士。他们从广州市  相似文献   

14.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干部学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相似文献   

15.
八、胡耀邦同志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胡耀邦同志于1969年4月下放到共青团中央黄湖农场“五七”干校,1972年2月初回北京探亲。经批准此后便留在北京,一是学习,二是治病,三是写检查,没有再回干校。  相似文献   

16.
1969年10月“林副统帅““一号命令“下达后,我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被列为紧急疏散的高校之一,我们随即在驻校的工、军宣传队的带领下,来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这段历史虽已过去三十多年,但其中许多事情至今仍令人无法忘却。 “落后分子“上干校记得那是“林副统帅““一号命令“下达后,因为要人去“五七“干校,学校便从早到晚不停息地开了七天的“务虚“会,动  相似文献   

17.
魏英敏 《纵横》2013,(8):58-62
我“掺沙子”到北大 记得是在1970年的初秋,我在江西余江县的人民大学“五七”干校临时出差,去那里做清队、整党工作。忽接调令,要我去北京大学报到,参与教学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69年9月,为了“备战”和“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除了留下少数几个人搞“样板戏”之外,无论“革命群众”或“牛鬼蛇神”,不管老弱病残,都被“全锅端”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67岁的文化名人冯雪峰也佝偻着腰,戴着“黑帮”的帽子,同大家一起走上了“五七”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秋天,在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一个偶然的机会,67岁的冯雪峰和36岁的陈早春成了忘年交。  相似文献   

20.
在千里汉江下游的首段右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沙洋,因在“革”期间,曾有27家单位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而加深了许多人对这个昔日滨江小镇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