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明起源于文字,而文字的起源与我国早期的祭祀密不可分。《说文》的示部字共同体现了古代祭祀神袛的宗教行为,通过对《说文·示部》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古人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及得到神的赐福的目的,以此,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一词的真正含义:即神与人相契的"联系之物",古人就是通过对宗教的实践来获得超越生命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
傅谨教授的《中国戏剧发源于祭祀仪礼说质疑》是对拙著《中国戏剧史》的批评,但也是一种明显的误读。中国戏剧学界存在着“禁忌民俗学”的传统偏见,忽视乡村祭祀戏剧的研究成果,漠视民间祭祀文化在中国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本文剖析中国戏曲研究禁忌民俗学偏见之特色和由来,再一次阐明《中国戏剧史》提出的“宋元戏剧在从祭祀到戏曲的过渡阶段的关键作用”。在讨论戏剧的起源时,民俗学的眼光与田野调查必不可少;而讨论戏剧的发展时,社会经济史学也成为主要的理论方法,如此才能解决祭祀性戏剧和欣赏性戏剧之间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宾鼓,又叫羊皮鼓或扇鼓、单鼓,敲宾鼓俗称“跳咋神”,历史上曾广泛流行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祭祀活动。相传唐太宗时期,好多随征的将校士兵们,或死于跋涉之苦,或死于疆场之上,形成了众多的“屈死冤魂”。而唐太宗得胜回朝,竟将他们忘置脑后了,那些“屈死冤魂”无所投寄,乃每每作祟于宫廷内院,扰得全朝不安。于是唐太宗命人杀猪宰羊请僧道,击鼓招魂诵经排筵以超度之,从此留下跳宾鼓舞之俗。由此看来,宾鼓舞实质上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在古代,人们为了祈神赐福,消灾去祸,要举行一种祭祀性的仪式,当时司理祭祀的人被称为“巫觋”。在祭祀的时候,巫以歌舞娱神,同时巫也可以装神弄鬼。《说文解字》上说:“巫,以舞能降神者也。”郑立诗谱上也说“巫以歌舞为职,以乐神者也”。巫舞是起源很早的一种乐舞,可能在有史以前就有了。屈原的“九歌”就是根据巫的歌舞写的。宾鼓舞,相传最初只是二人持鼓相唱,后来发展成领唱、群唱等多种形式,并加进了民间武术动作,逐渐演变为一种边唱边说边舞的民间艺术。据地方文献《镇番遗事历鉴》记载:“家主于秋末选择吉日,预备公鸡、猪头、火龙鱼,谓之三牲。邀得荡鼓神一班,每班不过三四人,...  相似文献   

4.
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间演唱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观点。作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形式的观点。本从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音乐唱腔来源于萨满神歌、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舞蹈、曲目唱段多成萨满神歌中来、曲目中表现的古老婚丧习俗来自萨满化、二人转是东北满汉化融合的结晶等六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证明了二人转与萨满化的渊源关系.观点新颖,说服力强。  相似文献   

5.
清宫萨满祭祀中牺牲和祭品较之民间萨满祭祀数量多而且制作精巧,所用净水取之固定的处所,不同的祭洒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且使用不同的场合,安春香的供献有着独特的方式,献鲜随着节令的不同也有严格的规定,祭献歌舞神词虽然变化不大但伴奏庄重热烈。牺牲、祭品和歌舞神词的供献,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企求。  相似文献   

6.
非狂欢的庙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会的复兴,已经开始引起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的广泛兴趣。作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庙会主要是在寺庙或者附近举行的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群众性集会,人们除了到寺庙进香还愿、祭祀神灵以外,凡农副特产、日用杂货、手工工艺、民俗用品、地方小吃等百货云集,客商纷至,戏剧杂耍助兴,地摊野场卖艺,热闹非凡。作为民间化的节日,庙会历来都以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体现其独特的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庙会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具体到中国的庙会文化,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所谓狂欢精神,是指群众性的  相似文献   

7.
傅谨 《民俗研究》2009,(3):239-245
田仲一成教授发表在《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上的《再论民间祭祀文化在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一文,是对拙文《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的回应。我想再次申明,有关中国戏剧史的起源,我没有什么新见解,也无意多做纠缠,只想就田仲教授的回应,做三点简单的应答。  相似文献   

8.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目前有诸多说法。其中,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的说法最具影响力,也即"太一神起源说"。"太一神起源说"出现在唐代,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从节日节期与活动内容来看,"汉武帝祀太一神"与元宵节相去甚远。而且,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太一神祭祀活动至西汉末年就已经消亡,只有祭祀制度得以延续。唐代出现的"太一神起源说"是明显的附会,这与唐代统治者的崇道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9.
原昊 《民俗研究》2014,(2):135-143
山川之神的神名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名目繁多,但先民对其祭祀的原因却极为一致,即山川之神能兴云致雨,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故而享受着崇拜与祭祀。对山川之神的祭祀礼仪和时机中蕴含着强烈的农业期许,具体表现为祭祀山川之神以祈雨或祈晴,这种农业期许也使得山川之神拥有了极强的农业神格,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神系的重要神祇。  相似文献   

10.
社神的源流     
杨琳 《文献》1998,(1):209-220
社日节是中国古代祭祀社神的节日.它历史悠久,自远古一直传承至近世.它流行广泛,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祭祀社神.它影响深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今日常用的"社会"一词也是由于有社日的集会这一文化现象生发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波罗诞”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是百姓纪念南海神生日而形成的一项民俗活动,是当前珠三角地区乃至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波罗诞庙会活动与南海神庙和扶胥古镇的发展、历代皇帝对南海神庙的敕封、地方官吏的祭祀密切相关,相辅相成。2005年至今经过5年的培育,该节会已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岭南地区民俗文化荟萃之地。  相似文献   

12.
影像站     
《文史天地》2009,(10):82-85
中秋节,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名。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节日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秋收拜土地神的遗俗。  相似文献   

13.
后稷是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具特殊意义的人、神叠合的传说人物。《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一书在我国第一次对后稷传说和稷祀文化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该书文献资料丰富,分析深刻,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古代祭祀、神话传说、上古文学、先周历史、民俗学等,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红门游览线     
《风景名胜》2016,(3):72-74
岱庙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是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保存了大量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贡品、工艺品,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代画像石.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岱庙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相似文献   

15.
面具,藏语音译为“巴”,是指用纸、布、木、金属、泥、石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可戴在头上进行宗教仪式、舞蹈、戏剧、歌舞等表演或供悬挂祭祀供奉,膜拜观赏用的人物和动物的面部造型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一直对后世产生影响。文章通过简单介绍《说文解字》体例,并结合前人对“示”部六十七字分类解析,对“示”部六十七字重新分等划分,并通过分类汇总,对“示部”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深入探讨。前人对“示部”字研究,多从历时角度,以祭祀为线,集中展示了祭祀文化由原始宗教行为向伦理化与世俗化发展。“示部”字研究至今,近乎所有学术研究只探究祭祀文化,注重先民对“神”产生的行为特点。而“神”是怎么产生的,“神”是如何对古代先民进行反馈,古代先民又是如何解读所谓“神”表现出的征兆?针对此三点,从共时角度出发,以探究小篆形成之前这一阶段的文化特点,不止局限于祭祀文化,同时对“神”的概念认知以及吉凶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黑龙江蒙古族的祭祀始于远古时代,继传至今。分为对自然物的祭祀、神偶的祭祀和祖先的祭祀。一、对自然物的祭祀祭天祭天是黑龙江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习俗。蒙古族建立元朝以后,祭天的习俗保留下来,从帝王到百姓无不祭天。古代祭天,实行“悬杆祭”,即  相似文献   

18.
神歌与萨满教仪式孟慧英“巫之事神,必用歌舞”.《郑氏诗谱》言道:“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神、乐人者也。”萨满亦属“歌舞兼能”的巫现一种,其歌容舞貌亦即“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由政高亢明澈,舞履纵放风云。一般说来,萨滴教仪式常常通过降神的舞蹈...  相似文献   

19.
祭祀是古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礼典,其基本目的有四:攘祸、求福、报恩和怀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祭祀目的有不同的侧重:祭祀起源之际,祭祀的目的主要是消灾去祸和感恩图报;到了宗法社会,祭祀除了原始的攘祸和求福的目的之外,又特别增加了政治功能;而至现当代社会,祭祀基本上只是为了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一、庙会概说和佛山庙会的兴盛庙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信仰、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庙会根据突出的重点有着不同的名称,为突出其进香的内容,称为香会;为突出其报答神佑、采取大规模民间文艺演出的特点,称为赛会、过会、出会;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