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加这次史学史学术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昨天和今天上午我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特别是几位研究西方史学史的先生的发言,使我开阔了眼界,启发我对中国史学史应该  相似文献   

2.
1986年,白寿彝先生所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重温此书《叙篇》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任务、历史分期及其时代特点的论述,思考作者关于中国史学史发展前景的观点,理解作者关于先秦时期史学面貌的叙述,有助于体会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规划。在此基础上,观照这三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路径,无论对未来的学科建设,还是对学者个人的发展,都会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史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已从文本与思想的讨论深掘到意识层面的探索,历史意识、史学意识乃至史学史意识都成为探讨的课题。对完成重要著作的史家而言,作品即思想的表现,常蕴含了他的史学史意识在其中,研究者经由史学史意识的分析,往往更能了解其史学的诉求。虽然在班固的时代,"史学"与"史学史"的名词都还没出现,就语境而言,讨论他的史学史论述与史学史意识未免唐突古人,但是使用现代学术语言作为分析工具,实乃不得不然。班固《汉书》的出现,不论从体例、内容还是思想方面观察,皆有其自我的认识,这个认识与他的史学史意识或学术史意识有密切关系。本文爬梳《汉书》中有关史学史的论述,探讨班固如何看待史官传统、史籍流传、《春秋》性质、以及自己著作的学术定位等问题,并于结论中指出班固史学史论述与史学史意识的特点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2,(2):127-128
戴晋新:《班固的史学史论述与史学史意识》(《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1期)史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已从文本与思想的讨论深掘到意识层面的探索,历史意识、史学意识乃至史学史意识都成为探讨的课题。对完成重要著作的史家而言,作品即思想的表现,常蕴含了他的史学史意识在其中,研究者经由史学史意识的分析,往往更能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史教本·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书是为大专院校历史系编写的教本 ,上起远古的传说时代 ,下迄新中国成立后的 30年 ,可说是一部通史性的史学史教本。史学史是一门在树立中的学科。史学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阐述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中国史学史来说 ,是要我们对本国史学作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总结。《中国史学史教本》的编写 ,可说是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的。在这之前 ,5 0年代通过的教学改革计划 ,把史学史正式列入选修课。 1 96 1年 ,教育部召开了文科教材工作会议 ,周扬同志把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12日,有幸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尹达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座谈会,颇受启发。尹达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和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家,晚年十分重视史学史的学科建设。"文革"结束后,他不仅带病亲自指导了首届史学史研究生,还很快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建中国史学史学科园地的尹达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增订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和学科建设座谈会召开,是对尹达先生最有意义的缅怀,也是历史研究所史学史学科建设的汇报和展示。我从参加尹达先生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撰写,到组织编纂《中国史学史》,再到《增订中国史学史》,整整38年了,一直在思考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史学史座谈会纪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日至五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史学史研究工作者与教学工作者在北京举行了史学史座谈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担负具体的会务组织工作。参加座谈会的同志有(按汉语拚音字母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12月17-18日,“2022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办,计有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杂志的12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论题多元,范围所及,既有对历史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切,也有对中外史学发展历程及其所反映之时代特点的探讨,还有关于具体史家、史著、史学观点、史学思潮与流派的研究。现将会议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致读者     
《史学史研究》是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国内唯一的史学史专业的刊物。经常阅读这本杂志,对于我们继承祖国优秀的史学遗产,对于了解史学史研究的状况和提高史学史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刊物重视对当代和世界上各国史学的研究,这对电学工作者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发展史学工作也是有益的.同时,从许多文章中,我  相似文献   

11.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卷)是清代史学史资料编年的拓荒之作。该书继承和发展了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特色和优点,体例谨严而完备,史料丰赡而翔实,考订精审,编纂独到,深具史识,是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史资料编纂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将为清代史学史研究提供基本史料和重要线索,将对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通史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史学史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白寿彝先生论述史学史学科时指出,史学史是较高层次的史学工作,对于整个史学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建设史学史学科,要努力总结中国史学遗产,要揭示史学民族特点,要重视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5月31—6月2日,由《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主办、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面向未来,构建中国史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来自全国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会。兹将会议内容择要综述如下。一、构建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研究。于沛《走出历史学,回归历史学——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话语体系的思考》强调了历史研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和史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史学批评是关于史学自身的各种商榷、品评、鉴赏和反思,其对象包括历代史家、史学成果、史学思想、史学技艺、史学流派和史学机制等。从先秦时期关于史学的零星评论到东汉班彪集中评论前史,再到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朝刘知幾《史通》、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一条中国史学批评史的学术脉络清晰可见。史学批评的历史虽然古老而漫长,但史学批评史却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逐渐兴起的年轻的分支学科。对于一门学科研究史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回望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研究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评章学诚的史学史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 ,“史学史”的概念和学科体系的创建是 2 0世纪初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但是 ,中国史家的史学史观念却由来已久 ,而且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 ,史学史观念的内涵也逐步丰富与深刻。本文初步考察了 1 8世纪中国史家章学诚的史学史观念 ,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中国史学史之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即使是在史学史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20世纪50年代,杨翼骧先生仍在默默地坚持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纂工作。以系统的资料编年为基础进行中国史学史研究,成为杨翼骧先生治中国史学史的重要特点。杨先生条分缕析、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史学史研究有着规范性、严谨性和示范性的意义。杨先生很早就致力于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学史,他对中国史学史从古代到近现代发展的整体看法、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理论的思考等,都对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中西史学交流,既是中国史学史书写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西方史学史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在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是史学史研究再出发的一条新路径。单就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而言,其内容足够丰富,学界已做过大量研究。尤其是,西方史学在中国传播涉及问题众多,对此做点形而上的思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来,史学史也和其他学科一样,走过了发展、曲折和长足进步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史学史,还是解放后的事。六十年代,国家的教育部就正式把史学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并委托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组织人力,比较快地写出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学史的教材。同时,郭沫若领导的中国历史研究一所,也开始整理了近现代有关史学的理论和派别等材料。其后,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项工作又被迫停下来了。八十年代初,学术的春天也来到历史学界。史学史同样是繁花似锦。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著作,过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应麒《中国史学史》(194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以及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支那史学史》(昭和二十四年弘文堂刊、二十八年再版)。解放后三十年,史学史研究虽然也取碍了一些进展,但一直没有完整的新著问世,直到一九八○年才出现了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了之后,觉得有一些问题,但一直没能把这些问题仔细分析条理,形成文字。最近听说陆陆续续又将有几部新的史学史问世,有几部史学史正在撰写中,感到这些问题应该提一提,理一理。因为搞史学史的人,天天谈史学体例、史料学、编纂学,而自己的史学史著  相似文献   

20.
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海涛白寿彝先生在将近70年的漫长而辉煌的治学道路上,留下一段“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的深刻的足迹,记录了白先生在史学领域努力摸索前进、不断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开拓、逐渐完善自己的史学思想的过程,同时反映出他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