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邺下古渠考(三)张之五道万金渠万金渠见于记载者有五,今犹存三。(甲),魏武万金渠。此渠见载于《邺都故事》云:魏都邺后,起石塞堰,自安阳,南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东至洹水县。当时,溉田有万金利。都邺之魏,有二,魏武帝与东魏。此处不指东魏。东魏天平间之...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于是,世人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安阳,投向洹水之滨这片神圣的土地。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自1928年科学发掘殷墟以  相似文献   

3.
关于殷墟和殷都──兼与杨升南先生商讨刘心健拜读《史学月刊》1989年第5期发表杨升南先生的《殷墟与洹水》一文后,颇有所感。兹不揣冒昧,提出笔者的粗浅理解,与杨升南先生商讨。一杨先生在《问题的提出》一节的结语中,认为:"'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仍是罗振...  相似文献   

4.
安阳小屯非盘庚始都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项羽本纪》云:“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首次指出了殷墟地望。之后, 《汉书》、《水经注》相继记载了殷墟所在。近八十多年来,安阳小屯出土的十数万计的刻辞甲骨及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证实了上述文献所载的殷墟地望是可信的。至于该遗址曾经是哪些商王的都城?太史公和班固均未述及。而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人,却是西晋时的束广微。他认为盘庚迁殷,即迁往“今安阳西”  相似文献   

5.
安阳洹北商城性质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民 《中原文物》2007,(1):32-34
安阳洹北商城是盘庚迁殷所始建的都城,这个都城使用的时间并不长,从小辛、小乙后即将都城重心由洹北移至洹南,即洹水南岸的殷墟。  相似文献   

6.
访安阳殷墟偶来洹水忆殷辛, 统一神州始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殞, 千秋公案与誰论?  相似文献   

7.
《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期,周公于摄政第五年营建洛邑,至七年初成,亦称“新邑”。《尚书》之《召诰》、《洛诰》所记即此七年洛邑初成后,召公、周公在邑内“相宅”、“卜宅”,实乃为成王选择营建王宫之位置。同年,周公致政成王,成王于新邑主持盛大祭典,是为元祀。何尊铭文所记为成王亲政第五年,即“唯王五祀”时事,此时洛邑内王宫已建成,成王始迁都于洛邑,洛邑自此亦称成周。汉以后典籍所记位于汉河南县城之西周时的“王城”,在西周时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依据晚商王步卜辞规律推断,《合集》36501首辞所残之占卜地为"商",其地望大致是在今山东东平县接山镇鄣城村一带。首辞所涉及的田猎点则为殸,即字初文之一种,可读为祊,去汶水下游的东土商邑半日行程,属"汶阳之田"内的重要田猎点。卜辞习见之滳水,殆指商邑附近之水,或即汶水流经商邑段的专名,商人对东土的开拓往往需要凭借滳水而东进。滳水流域附近尚有兆、巛、壴、等地名与水名。其中兆即《春秋》经传中所记载的洮或桃,在今汶水以南山东宁阳县境内,大致与成地相毗邻。巛当读作淄,为汶水支流,殆即今之"柴汶"河。壴在今山东宁阳一带,地则坐落于"汶阳之田",亦属晚商重要田猎点。此外,东土商邑附近尚有一津渡,乃晚商汶水下游南北两岸交通的重要节点,且至少延续使用至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9.
殷墟与河洹     
商自汤称王立国,累迁其都。至盘庚定都于殷,始不再迁。殷,即今河南安阳之小屯。自十九世纪末叶甲骨文字的出土以及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的科学考古发掘,这一点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然而,其中并不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有的学者曾对甲骨刻辞中的“大邑商”和“天邑商”是否就是指的小屯殷墟表示过怀疑。更有甚者,有的学者对小屯是否就是殷墟也不能无疑。为了澄清不必要的怀疑和误解,就有必要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论证。首先对商代“邑”的概念需要进行一番探讨。《说文》:“邑,国也。从□。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就“邑”字的形  相似文献   

10.
黄锦前 《文物春秋》2022,(5):21-24+29
据者梁戈的形制、纹饰及铭文内容,考证“者梁”应即见于《左传》及楚简的楚大夫沈诸梁,即“叶公子高”。楚平王五年(前524),沈诸梁被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为首任叶公。河南南阳八一路楚墓出土的叶公臧鼎铭中的“叶公臧”即见诸《左传》“定公五年”的楚叶邑邑公沈诸梁之弟“后臧”,在叶公子高之后继任邑公,故称“叶公臧”,此铭可补传世文献记载之缺失。  相似文献   

11.
黄锡全 《江汉考古》2012,(2):105-107
郢,或主张即安徽城父之崩乡。据《楚居》,其与邑从郢相近。邑从郢的大致方位据包山楚简当距安陆不远,故朋郢似不会远至安徽城父。从郢似可读"轸郢",位于湖北应城西。应城西之天门皂市一带有古风城。风与朋可通,郢可能即风城。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1859——1916年),原籍河南省项城县,1916年6月6日死于北京。北洋政府遵其“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遗嘱,1916年8月24日将其葬在河南省安阳县洹上村(1909年袁世凯被罢黜后所居之地)东北隅之太平庄。墓地距安阳县北门五里许,位于安阳桥北、洹水北岸。群众称之为“袁坟”。查《东方》杂志第十五卷第七号(中华民国七年七月即1918年7月出版——笔者注)“中国大事记”一栏中6月15日记载:“内务部呈准前大总统袁公林墓祀典并保管规则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上,商代历史和今河北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盘庚迁殷以后,商的王都在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史记·殷本记》载:“纣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置其中”。正义:“《括地志》云:‘沙丘台在今邢州平乡东北20里’。《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官别馆。’”沙丘在河北平乡东北。至于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所谓王畿,  相似文献   

14.
不常其邑、屡迁其都是商人的一大特点,它成为探讨商人活动地域的依据。屡迁之邑,是指商先公、先王的居邑或都城(以下概称为都邑)。各都邑由何王(公)所迁,迁在何处,前人有过不少论述。 有关商人屡迁的最早记载见于《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后人多认为这是指成汤以后至盘庚时,商人共迁过五次都。这五迁之都的地名,在西晋《古本竹书纪年》出土之前还不完全清楚。《史记.殷本纪》与《书序》都列出四迁之地:仲丁所迁之隞(嚣),河亶甲所迁之相,祖乙所迁之邢(耿)以及盘庚所迁之殷(亳)。而在《古本竹书纪年》中,五迁之都齐备,即除有司马迁等所言之四地(邢作庇)外,还有南庚迁奄的记载,“于今五邦”得到了证明。同时可知,这五迁之地不包括成汤之亳都。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似无异议。 至于成汤以前商先公之所迁,部分地点在先秦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但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却  相似文献   

15.
关于殷墟1973年出土石磬的纹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安阳小屯村北700米左右的洹水南岸,发现一件弥足珍贵的石磐。这件石磐长达88厘米,两面镂刻凸线纹饰,线条刚劲流畅,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一)。  相似文献   

16.
"盘庚迁殷"的第一个地点应是安阳洹水北岸的洹北商城.这里发现有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的殷墟文化第一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宫城墙、外城内外基槽及居民点等遗存.其后,由于洹北商城的宫殿建筑毁于火灾,商王室即迁洹南小屯之殷都.这里有殷墟一期的祭祀场所和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等遗存,透露出小屯是盘庚迁殷的第二个地点.  相似文献   

17.
西周洛邑城址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营建的洛邑,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材料中又称为新邑、大邑、新大邑、新洛邑和成周。关于洛邑城址的具体位置,据《逸周书·作洛篇》称:“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位于洛水之北,邙山之南;又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营建洛邑前昭公曾来洛相宅,“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即卜相洛邑应建在涧水之东直至瀍河东岸,也就是讲,洛邑很可能横跨瀍水两岸而建,其西可达涧水之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文博》八九年五期上,发有一篇短文,题为《“实中”考》。文中说“实中”一词,《水经注》“凡七见”,乃笔者疏漏。经查全书,应为九见,遗漏的两处是: 卷五: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享,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许步,状邱斩城也。……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轨是由。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木修整。卷十:今其城(指敬武公主汤沐邑,敬武县故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从以上两则有关“实中”的记载来看,  相似文献   

19.
《姚江书院志略》卷上载有黄宗羲的《附议》一文,黄宗羲文集与《黄宗羲全集》均不载,属黄氏佚文。全文如下:附议观绪山《正学渊源录》,配学于天真书院者十人。其时,吾邑之得与者,止横山耳。此举天下之门人,顾不得独私于吾邑。今以姚江名书院,而单举一邑之门人,则如汝佩、南屏、蒙泉者,皆在所不容遗矣。宋景濂作《浦江人物记》,正复非前志所有,故敢更陈所知。如柴凤,字后愚,商讨广敬之孙,游王门,得领悟,主教于天真,从游甚众。范引年,号半野,绪山有《半野蓬记》,称为王门高弟。天真之建,半野与后愚、蒙泉董其事,讲学于…  相似文献   

20.
一《召诰》《洛诰》的年代 《召诰》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诰》序:“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可见《书序》与《史记》都认二诰为同时作。据二诰本文,二诰当作于周公摄政七年,此年营建洛邑成功,周公乃返政于成王。《史记》认为周公返政之后,成王令召公、周公先后赴洛,相位卜吉,然后营筑,稍有不同,当以二诰本文为正。学者一直尊从此说无异词。近年唐兰先生始倡异说,兹节录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