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兰陵萧氏家族齐梁房传至盛唐萧诚、萧谅、萧、萧让一代较为显达,且以书法闻名于世。萧氏兄弟在世时就得到"诚真谅草"的赞誉,萧诚又被窦蒙誉为开元时代薛褚书体之最,宋代米芾、清代叶昌炽也是极口赞誉。萧氏昆仲虽有工书之名,而萧氏家族却不以"文章末艺,翰墨小能"为重,志在立功立言,故能正色立朝,不惧奸佞,武能绥边,文可著述。他们因应时代变化,改门荫出身为科举及第,交结盛唐时代重臣,成为张说文学团体的成员,充分利用法书艺能,上达天听,以求取进身之阶。萧诚、萧谅昆仲的书迹传世不多,而新出土的墓志则为我们重新认识萧氏的书法成就提供了崭新资料。作者结合萧氏家族的经历,并将传世碑刻和新出墓志的书迹互相关联,重新描绘盛唐书法历史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杨扶虎 《沧桑》2012,(5):48-50,100
北朝后期随着社会动乱的加剧,山西地区渐次出现了一大批的侨州侨郡,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带,主要集中在太原盆地周边(以西南端尤甚)、临汾盆地、东西政权交界的河东地区北部,另外忻定平原与大同盆地所在的晋北地区亦有零星分布。内地侨州郡的设立多反映出政权对地方与边地控制力的减弱与收缩,而处在边界的侨置州郡则反映出政权对边地控制力的恢复或者与军事行为关系密切。随着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以及北方政权的统一,侨州郡多被裁撤或者土州郡化。侨州郡多发挥安置流民军户,军事防御与部分地方行政管理的职能。侨州郡与土州郡所治城邑又使本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区中心于边缘地区城邑网络。  相似文献   

3.
军镇的成立、发展乃至转型皆深藏于北魏政治演进之中,并在政区地理以及地方行政制度维度,与州郡相互勾连。太武帝基于地方行政治理的需要,在部分军镇开启了州郡化进程,至孝文帝时,军镇州郡化全面席卷地方行政领域。而军镇在政区地理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州郡化的路径与结果。根据军镇的类型及其转型方式,军镇州郡化应细分为“改镇立州”“废镇立州”“废镇存州”三种方式,前两种直接改变了北魏政区体系,并使得军镇体制渐次退出地方行政领域,第三种的作用则仅限于制度变化方面。三者共同推动军镇政区及军镇体制的州郡化,进而在政权结构层面引发北魏地方行政制度的更张。  相似文献   

4.
六朝政权对疆域内各区域的治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当时岭南出现的"家族统治"现象就是一例。就地域来源而言,可将之区分为在地豪族的"世袭式"统治和侨人家族的"断续式"统治。在地豪族控制州郡主要凭借的是家族势力及在地方上的领导力;而侨人家族的出任,主要是朝廷欲借重该家族与岭南吏民的"义故"关系。家族治下的岭南地方权力构造是在地豪族联合,抑或侨旧家族合作来控制地方,实际反映了岭南地方豪族势力的强大。岭南家族统治的出现和延续,虽有其弊端,但能降低中央控制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成本,在非常时期稳定地方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5.
都惜青 《沧桑》2013,(6):61-64
颜氏家族源远流长,世代以翰墨为业,重视家庭教育,善于垂询子弟;其子孙自幼都勤奋好学,学有家法。至唐代中期,其家族更是盛极一时、人才辈出,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世家望族之一。唐代颜氏在经学、小学、史学、文学和书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东晋南朝双头州郡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双头州郡是东晋南北朝时代地方行政设置的特殊现象。吴应寿师曾撰有《东晋南朝的双头州郡》一文(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一辑),概要地分析了双头州郡的类别及双头单称现象。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东晋南朝双头州郡的概念、种类、名称、设置情况及设置原因等进行讨论。北朝的双头州郡,则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7.
北魏州郡学不是承袭汉魏地方官学传统,而是承汉魏中央官学体系而来,学校名称、教师称谓、学制规模、考试方法均与两汉太学相似。这是因为北魏前期的中书学不能代表儒学教育传统,汉族士人将州郡学的建立看作儒学在中原的复兴。以冯太后为代表的决策者也将州郡学的建立作为一个切入点,为太和年间全面深入的汉化改革开启序幕。当汉化改革全面完成,中央官学进入正宗的儒学教育体系之后,北魏州郡学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回到地方国民教育体系中去。北魏州郡学的建立反映了北方汉族士人重建中原儒学教育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8.
任继愈 《炎黄春秋》2005,(11):70-71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汉代开始采用选举制。地方官员拔选出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与近代由群众推选的选举意义大不相同。古代选举制,王氏家族选举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选王氏族的子弟作为回报。众多势家大族之间长期互相推举,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门大族结成政治集团,“  相似文献   

9.
近代苏南义庄家族普遍重视习业教育。义庄或助子弟习业之资,或办习业机构,视习业为不能应举子弟谋求生存发展的必要阶梯,重视程度不亚于科考。从义庄对子弟习业表现出的重大关切,既可管窥近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亦可端详义庄家族积极面世的教育心态。  相似文献   

10.
将羁縻州制州郡转化为正州制州郡,从而在大一统的版图内完全实行中央集权,这是公元2世纪以后中央王朝既定大政在唐的延续.本文以冯氏家族所控高凉地区的正州化个案,探讨唐王朝在南方边疆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变迁,解读唐王朝对边疆地区管理加强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辽宁阜新县八家子乡乌兰木图山南麓,有一处辽代后族萧氏的家族墓地,即乌兰木图辽墓群。1981年1月在此发现了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年)的萧仅墓[1],1996年7  相似文献   

12.
郑易墓志是洛阳北邙山上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志主郑易出自荥阳郑氏,系中唐仕人。墓志完整记载了郑易的家族世系、婚宦、政绩及生平经历等情况,有助于中古时期荥阳郑氏家族研究。郑易由明经入仕,曾先后任幕府僚佐、州郡刺史、京都郎官。志文记录了郑易贞元年间在荆州的政府救荒中倡议并实施了工赈,弥补了传世文献相关记载的不足,对于研究中唐时期的荒政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郑易在经学与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撰有《三传异同》十七卷,可补两《唐书》经籍、艺文二志。郑易墓志由外甥朝议郎、尚书刑部郎中李正辞撰文,其人也是当时工书擅文的仕人。  相似文献   

13.
舒萍 《民俗研究》2016,(6):126-134
台湾萧氏宗亲会到大陆的寻根祭祖团显示出以下特征:团员间的层级性、团员与祖地宗亲的分隔和谱系上的包容性。这些特点是台湾萧氏宗亲会的层级和结构特色的投射。活动的领导层和一般参与者各有其目的,形成了一种"战略式"寻根祭祖。宗亲会的领导者是为了联合不同地方和不同群体的台湾萧氏,而对于一般参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达成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郑小春 《清史研究》2020,117(1):66-78
咸丰九年,祁门县溪头坞江姓通过一纸契约得到了开豁放赎,与在城方姓脱离了自明代即已形成的主仆名分和经济依附关系。改贱从良之后,江姓开展了一系列家族建设活动:通过建祠堂、修族谱、选族长等组织化建构,实现了家族社会地位质的提升;通过持续购置田地,为家族的生存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协作生产、接受找价、租田取利等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联姻联亲、联合办会、教育子弟等社会文化活动,适应了地方社会生活。江姓最终实现了由小姓之家到庶民家族的转变,顺利地融入了徽州宗族社会,为考察徽州小姓的开豁以及开豁之后的家族建设实态提供了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刘红红 《满族研究》2022,(3):100-105
本文对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汉文创作的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在清代蒙古族文学汉文文献整理、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研究三个方面。成果虽丰,但从总体来看,笔者认为还可在对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游记文学、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文论及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文学接受等方面作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汉文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辽宁阜新梯子庙二、三号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秋,在辽宁省阜新县八家子乡果树村梯子庙屯北部乌兰木图山开发区,发掘了两座辽墓.出土了一批随葬品,其中有金银器、瓷器和铁器,以及合金、鎏金制品.初步考证该墓地应为萧氏家族墓地.  相似文献   

17.
以第四代隶横帐季父房为分界线,辽代玉田韩氏家族的婚姻对象有了质的变化,前三代是以普通萧氏为主要联姻对象,自第四代起,韩匡嗣家族基本上只与国舅萧氏拔里氏通婚,韩匡美、韩匡胤子孙的结婚对象则逐渐以汉人世家大族为主。契丹皇族与后族是两大稳固的通婚集团,各汉人世家大族也彼此互相联姻,再通过玉田韩氏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结,契丹皇族、后族与汉人世家构成一个庞大的姻亲集团,统和二十三年契丹统治者纳玉田韩氏入横帐季父房的深层目的即在此。这个姻亲集团同时又是把持辽朝政权的政治联盟,其对于辽政权国祚昌绵的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与《宋书·州郡志》相似,萧子显所撰《南齐书·州郡志》也源自国史。萧齐建元二年所定国史编撰体例将《州郡志》与《百官志》合二为一,使得国史《州郡志》形同简目。在此基础之上,萧子显将上至永明元年,下至永元初年的累年国史《州郡志》进行叠加,再藉有限资料加以补充、调整,于是便直接承袭了国史《州郡志》的简陋。《南齐书·州郡志》中出现的大量郡、县双列现象,正是萧子显叠加国史《州郡志》而又疏于检点的结果。至于其所列政区错讹、州郡之间断限不一等现象更是不一而足。由此可知《南齐书·州郡志》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断限年代。萧子显所欲展现的只是在保证其所能知晓的最晚的行政区划基础上,保留永明元年至永元初年之间政区名目及隶属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19.
子弟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说唱俗文学,早期子弟书主要以案头文学形式存在,供演出居其次.其创作者、演出者和接受者都是以八旗子弟为主.子弟书以北京、沈阳、天津为活动中心,且各有特色.子弟书的传播途径有三:传抄、版本传播、市场演出.子弟书从“清音子弟”转变为“生意子弟”,完成了其从文学到曲艺的俗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明清之际番禺王氏家族是岭南地区典型的文学世家。清乾隆《番禺县志》载:"今彭孟阳、王邦畿两家子弟俱能以文藻世其家,且抗高节,而王氏尤胜……不独勋业名节自奇,难其人皆有集,不失琅琊家风耳。"~([1])王氏家族的盛名始于明遗民王邦畿。王邦畿(1618-1668),字诚籥,明崇祯时副贡生,明隆武元年(1645)举人。明唐王绍武中,以荐官御史。后追随永历帝,桂林倾覆后,永历帝西逃,王邦畿遂回乡避于顺德龙江。晚礼函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