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典恩 《福建史志》2004,(5):40-41,54
儒家传统天下观认为:中原是文明的中心.华夏文化处于独尊之位,华夏民族优于周边蛮夷之族。持有此种观点的封建士大夫们坚信:“自古帝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治天下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封建王朝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琉球和明、清两朝关系密切,琉球国王去世,新国王即位,明、清王朝都要派使臣前往祭奠、册封。据统计,明、清两朝共向琉球派出册封使25次,其中明代17次,清代8次。①自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任册封使返回后撰写《使琉球录》,以后每次册封使回国后,都要将出使经过和琉球国情写成专门报告,存留至今的有《使琉球录》、《琉球记》、《中山传信录》等等。以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主的各种关于琉球的文献,近年分两次结集影印出版,名为《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及《续编》。②其中的抄本《重修使琉球录》,是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使琉球录…  相似文献   

3.
明册封使陈侃于1534年出使琉球,归来后撰有《使琉球录》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琉球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贸易和社会风俗等,纠正了以往史书诸多的错误,对其后的册封使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也为今人研究中琉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从史料中研究中发现,明崇祯年间(1628—1644)有一位名叫杜三策的进士,曾经是奉明朝皇帝敕旨前去琉球国(即今日本冲绳县)册封国王的册封正使,是山东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琉球王封册使。杜三策(生卒不详),字毅斋,明代东平府三旺人。天启二年(1622年)三甲进士,官至给事中。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  相似文献   

5.
开罗会议期间,由于蒋介石对美国有所顾虑而表示愿意与美国共管琉球,这成为日后解决琉球问题的基调。日本投降后,虽然国内主流舆论要求收回琉球,但托管琉球已经成为国民政府最为现实的选择。在直接收回琉球无望的形势下,国民政府曾有过具体应对措施,寄希望于琉球革命同志会,外宣托管,内实收复,才是蒋介石在琉球问题上的真正策略。但是,由于缺少外交经验和大国实力,以及自身败退台湾等原因,对琉球的政策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高洁 《沧桑》2013,(2):201-204
汪启淑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藏印家。他的藏书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处在清代私人藏书的重要地位。家藏《使琉球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留营 《文献》2021,(2):126-136
由于时空阻隔和沧桑世变,琉球文献史料的短缺成为制约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清代中琉封贡体系下双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彼此影响深且广远。究竟当时文人士大夫对此事的关注和认知情况如何?散见于诗文笔记中的琐言片语似不足以观全貌。近来笔者新见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一书,或可解答这一问题。该书所著录的康熙中期赠行册封琉球使诗文,作者多至180馀人,涵盖广泛多元,既有冯溥等朝廷重臣,又不乏王弘撰等前朝遗民;既有当时诗坛宗主,又有于史无传的中下层文人。藉由该书,数百年前赠行册封使的史实,得以"还原"成鲜活生动的场景。京师、江南两处诗歌高地创作与交流的盛况,斯时朝野频繁互动的文学生态与宽松和谐的政治生态亦得呈现。  相似文献   

8.
明际中、日、琉球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廷在前期以及中后期对琉球的一系列不当政策导致了琉球与日本联系以及日本对琉球控制的加强.日本对琉球由此前的陌生、淡薄转化为对它的积极进取与控制.随着明末国家实力的衰落,以及明廷对琉球采取保守的宗藩政策,日本在琉球的优越地位日益上升.这一地位的上升是日本在东亚执行对外积极扩张政策的开始.日本正是以琉球为起点开始走上奴役东亚邻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云南记>系唐袁滋所撰,该书大约在宋元之际散佚,有的学者将其辑作韦齐休所撰<云南行记>.本文共辑得群书征引题作<云南记>佚文24条,经过考辨发现,<太平御览>征引题作<云南记>且引文中有韦齐休姓名的三条有可能是引自樊绰的<云南记>,其余21条应为袁滋<云南记>而非韦齐休的<云南行记>.  相似文献   

10.
《庐阳客记》是合肥地区历代所存志书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直以来都认为已佚,并且未被重要方志目录著述所收录。作者在研究安徽方志史时,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发现此书。本文对此书作了简单介绍。此书有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表示愿意与美国共管琉球,此一表态成为日后解决琉球问题的基调。日本投降后,国内舆论及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展开讨论,虽然主流舆论要求收回琉球,但托管琉球已经成为国民政府最为现实的选择。在直接收回琉球无望的情形下,国民政府曾有过具体的应对措施,寄希望于琉球革命同志会,并制定5点计划,而不是简单的不作为;外宣托管,内实收复,才是蒋介石在琉球问题上的真正策略。困中求变的琉球政策,终因国民政府的自身不保而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13.
《搜神记》作为魏晋南北朝名的志怪小说,具有较多的当时口语成分。本是关于《搜神记》语词的读书札记,内容包括语词校勘和训释,共10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曾一度面临解决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的有利时机。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内部分歧重重,以及二战后最高当局忙于内战,没有能够在该问题上达成任何政府共识,最终丧失了解决琉球问题的法理权。而且,伴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加剧以及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后败退台湾,琉球问题被美国所操纵而成为美、日冲绳问题,从而给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留下深深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15.
贺琤 《清史研究》2004,(3):67-77
在琉球事件当中宗藩体制正面临着崩溃 ,中国社会舆论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在不同阶段 ,舆论先是要求清政府与日本争琉 ,继而要求清政府舍琉 ,最后要求清政府为琉存祀 ,而所“争”、所“舍”、所“存”的都是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 ,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对琉球的领有权提出要求。中国社会外交观念落后于国际现实 ,外交自然只能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16.
张彦远为唐代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所著《历代名画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而完备的有关绘画艺术的通史。书中除了对绘画艺术的自我阐释外,还保存了大量中古及中古以前的绘画史料。张彦远对绘画艺术的阐释见解精微,对绘画史料的辑录鉴别精审。故其人备受后来者的好评,其书被后人誉为画史中的"《史记》"。  相似文献   

17.
汉长安城与《考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山 《文物春秋》2001,23(4):50-53
汉——2000余年前亚洲最大的帝国——的历史,是从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开始的。此后的200余年问,长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方世界散发着耀人的光辉。环视宇内,当时能够与之媲美的唯有西方古代罗马帝国的罗马城。缘此之故,后世的人学士纷纷对古都长安投以关注的视线,试图描绘出鼎盛时期大汉帝都的风景。被推定为魏晋时人作的《三辅黄图》、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程大昌的《雍录》、元代李好的《长安志图》、明代范守己的《雍谭》等,均是有关古代长安的地理名  相似文献   

18.
《周地图记》是一部亡佚已久的地方志.关于其著者,清人王谟等推测为北周宇文护,杨芳灿等记录为明人罗洪先,笔者以为应为历仕齐、周、隋朝之郎茂.《周地图记》《周地图志》《周地图》《周地记》《周地志》《周地图经》卷次有一百九卷、一百三十卷、九十卷之不同,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将其归为一书.清人王谟辑佚《周地图记》文本讹误较多,需一...  相似文献   

19.
李知玄《古塔记》是现存记录湘山全真禅师生平事迹的最早文献。经比较《全唐文·古塔记》《湘山事状全集·古塔记》二种文本,围绕所涉地名、籍贯、著述、禅法特色等六方面差异考证,证实《全唐文》所收《古塔记》实际上源自康熙《湘山志》,经过《湘山志》编纂者谢允复系统改编,远非李知玄《古塔记》原本。《湘山事状全集·古塔记》更接近李知玄原本,是反映唐代湘山全真和尚生平、禅法思想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20.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近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以来,在外交政策上一直奉行扩张主义,使亚洲邻国深受其害。然而我们今天在考察日本对外扩张的历史时往往着重于其对邻国的侵略,而忽视了日本强行把琉球王国纳入其版图成为现在日本的冲绳县这一史实。其实吞并琉球作为日本近代扩张的第一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正是因为受到顺利吞并琉球的鼓舞,才会变本加厉地加紧对外扩张的脚步。琉球被吞并后设置的冲绳县作为日本侵占的第一块领土,也成为其殖民政策的试验田,其后日本在台湾、朝鲜殖民政策的背后都能看到其对冲绳统治政策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