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业推广体系下的农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统筹全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农产促进委员会致力于打造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推广体系,为使农业推广工作更有效地惠及农民,农促会接受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乔启明的意见,将农会纳入该体系,作为专业的农业推广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在制度层面确立农会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关系后,为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农促会在后方辅导设立了一批乡农会,并试图使其成为业务充实、经济自立、农民自有自治自享的组织.在农会被纳入农业推广体系背后,有美国农民组织经验的影响,有战前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改良路线的延续,还有战时国民党对农会功能需求的改变.由于农业推广体系下的农会符合国民党战时对农民进行全面动员的需求,抗战中后期,农会发展得到更多政策支持,最终在法规层面实现农民组织一元化,成为农村社会中最重要的农民组织.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前的奉天农会组织是一种士绅为主体的、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社会团体和与基层的联络机构,是一种皆在农业改良的社会经济自助组织。这里的"自助"就是自己帮助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农会的活动经费需要农会自筹解决,而不在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范围之内,而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政府才能给予一定的补助。  相似文献   

3.
清末农会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农会的兴起是在民族危机加深与农业生产衰微的社会背景下,由实业救国人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倡导,以及“新政”的推动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对于各地农会的相继建立起到了前驱先行的作用。清末农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组织系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农事活动,同时也呈现出了成员构成的复杂性、组织制度的近代民主性、团体活动的民间性、机构权限的官督性等特点,她是一种旨在农业改良、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近代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4.
孙颖 《福建史志》2020,(2):43-46,72
日本占据台湾后,为了满足本国粮食与糖类的需要,也为侵华战争提供粮食支持,加紧扶持台湾的农业生产。对此,日辖台湾总督府多次颁布有关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推广优质品种、实行强制性农会组织后,总督府逐渐将重点放到完善和修筑水利工程上。由于原有埤圳模式缺点的暴露以及政府期望更有力地控制公共资源,日辖台湾总督府开始实施官修埤圳政策。台南州的嘉南大圳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农会组织大力发展的时期.国共两党都把农会作为组织和发动农村社会革命的一种政治组织.但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基础不同,国民党视农会为控制农民的工具,无法建立与农民新型的直接联系.共产党则以农会为核心,把政权深入到乡村,与农民建立起了鱼水之情.两党农会政策的不同,最终影响到以后争夺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农会组织大力发展的时期。国共两党都把农会作为组织和发动农村社会革命的一种政治组织。但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基础不同,国民党视农会为控制农民的工具,无法建立与农民新型的直接联系。共产党则以农会为核心,把政权深入到乡村,与农民建立起了鱼水之情。两党农会政策的不同,最终影响到以后争夺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来,在振兴实业的热潮中,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会组织开始建立,相应的法律应运而生.随着农会功能的拓展与演变,法律规范亦不断调整.自清政府颁布<简明农会章程>以来,民国历届政府颁布的关于农会的法律共有五部.<农会法>的修订,一方面反映了农会从注重农事改良到强调发展农民经济,增进农民知识,改善农民生活的转变,一方面也反映了国民党试图以农会控制农村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农会组织大体经历了酝酿、兴起、发展、隐退四个阶段.其基本结构表现为组成了一个层层连接的直属组织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领导体制;实行了严格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事办事原则以及定期的会议制度等.呈现出组织制度的近代民主性、一定程度的自治性、成员构成的复杂性、机构权限的官督性等基本特点.所从事的活动内容相当广泛,主要表现为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创办农业学堂;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陈列所;开展调查研究;向主管官署建议农业改良进行事宜,等等.这对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强丛书》 ,入选的著作都是作者经多年潜心研究 ,厚积薄发的学术精品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林仁川、黄福才著的《台湾社会经济史研究》 ,即为其中之一种。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以翔实的资料 ,独到的见解 ,客观科学的态度 ,对台湾的社会与经济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 ,是台湾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首部专著。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计2 7万字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台湾的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和社会变迁 ,基本上覆盖了台湾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农业经…  相似文献   

10.
赵巍 《福建史志》2012,(4):44-45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博物院馆藏的“近代海澄县白南乡农会捐款购机‘献机卫国’匾”是民国31年(1942年)由中国国民党福建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肇英题写的,用以表彰海澄县白南乡农会响应国民政府“航空救围”的号召.捐献5000元国币购买“闽党号”飞机的义举。  相似文献   

11.
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平君  闫华红  刘玉国 《攀登》2006,25(4):63-65
文章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理论,分析了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立足国情,探析产地市场作为农业经济组织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与社会职能,探索性地提出了产地市场是一个能够长效拉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文章认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组织生产、一体化经营、组织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台湾道台是台湾方志修纂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他们在台湾方志序言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台方略。在台湾道台的描述中,台湾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教育日渐兴盛的地方。透过台湾道台之眼,我们也可以窥探台湾之"实",即清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不断深入完善、台湾社会在曲折发展中步入近代等重要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是民国以来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中心)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农业改良与推广的内容繁杂,主要在小麦、棉花的试验与推广,砂田的改良,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肥料的试验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农业改良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农业技术知识不足是造成农业改良与推广绩效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是民国以来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中心)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农业改良与推广的内容繁杂,主要在小麦、棉花的试验与推广,砂田的改良,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肥料的试验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农业改良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农业技术知识不足是造成农业改良与推广绩效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了解的台湾“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平  周婷 《炎黄春秋》2006,(11):58-64
感谢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陈德升先生的邀请,让我们有机会花10天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台湾。台湾是一座宁静的森林公园,台湾有一个务实而活力的民间社会,这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但无暇去做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兴趣只能集中在台湾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台湾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有清一代,关于灾情的记录不绝于书,尤以台风、地震、水灾和旱灾对台湾的威胁较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台湾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灾荒发生后,台湾绅商即参与核实灾情,申报赈济,捐谷救灾,它对于缓和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动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代台湾官绅积极通过方志书写强化地方社会对清王朝的国家认同。康熙年间统一台湾后,修志者对此标志性事件予以突显,并大力称赞清王朝的统治政策对台湾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此树立清王朝的正统地位。雍正至道光年间是清王朝在台湾地区开拓经营的重要时期,地方官绅充分利用方志编修弘扬教化,宣扬国家观念,渗透国家意志。同治光绪年间,列强环伺,地方官绅积极借助修志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与爱国意识。清代台湾地方志的大量纂修以及修志者作出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社会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对于边疆治理与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1)  相似文献   

18.
乡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始终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之一。其中,台湾走过的道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195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农业为促进工业化之最大原动力"的取向,决定了乡村建设思想尚无相对独立的地位,有学者针对性地谓1953年起只是"农业新建时期",而疏忽了社会建设。1970年代后,台湾相对独立的乡村建设思想与方案才得以产生;开始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的着眼点移至"乡村建设"上。这意味着台湾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实践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9.
中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文章在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阐述评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特点,进而遵循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产业经济理论,从发挥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科技、组织方式等优势因素出发,构建出符合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农户+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协会)+超市"三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其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0.
"合亩"与"峒"是传统黎族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曾经在黎族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黎族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亩""峒"的社会作用,党和政府在保留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落后的一面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合亩"向农业合作社、"峒"向乡镇转变,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宣传党的政策、改变不良习俗、维护社会稳定、提高黎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黎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