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应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大体用多长时间和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对此.党中央和毛泽东是经过了反复酝酿的。大体的想法是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具体的过渡时间问题上,是准备在经过大约三个五年计划之后,  相似文献   

2.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在筹备建国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在精心规划新政权的基本制度,确定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方针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设想。新型国家制度和政权体系的创设,建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可靠的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则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经济条件。共同纲领没写社会主义前途问题,不是否定这个前途,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  相似文献   

3.
陈海岭 《史学月刊》2000,(6):146-14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一度成为国史和党史研究关注的热点。部分学认为;新中国应该按照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描绘的建国蓝图,至少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去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前提下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积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武力1949—1952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彻底胜利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端。在此期间,在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了对金融业的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将金融业这个有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5.
建国前夕,刘少奇初见斯大林,筹建新政权面临的所有繁难问题都在会谈中一一涉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和经验给中国客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三年后的再次会谈,主要话题转换为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蜜月时期的中苏关系既有许多重大问题的相互磋商,也有诸多情意绵绵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创造性地运用 马克思主义,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出“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设定“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目标(《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开始进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何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与中国工业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本原因是编制五年计划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得到了苏联在技术和设备制造上给予全面援助的承诺。而实际过渡时之所以又被提前,主要原因也在于要使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尽快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总体看,正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和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使中国抓住了当时的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我同毛泽东建国前在延安、建国后在北京有过几次接触,但每次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有值得回忆写下来告诉读者的东西。 1956年1月,是我国科学界“大喜”的日子,党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提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要认真地而不是空谈地向当代科学进军”。这个会议是在毛泽东的指示和关怀下召开的。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北京市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大会,毛泽东亲自在天…  相似文献   

9.
苏共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共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刘建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中一直在探索适合政治军事斗争需要,并且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相联系的建国理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找到“新民主主义”这样一种较为完整的表达形式。它的主要观点集中于毛泽东的《新...  相似文献   

10.
引论 建国初期我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围绕这个问题,在50年代中叶和70年 代末80年代初,理论界曾两度展开讨论。大多数人即传统的观点认为,建国头七年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即 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建国第一天起,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而 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既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新民主 主义社会,而是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兼有上述两种社会属性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原因的研究已有多年了,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如"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新民主主义制度设想"或"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等,探究其原因所在。但学者们讨论的问题是一致的,即原本先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社会主义步骤、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为什么在1952年夏秋之交发生变化,到1953年上半年进一步明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呢?对此,学者们发表的意见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所谓"外部压力"说。  相似文献   

12.
关于落后国家能不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完整发展阶段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命运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同样,关于象我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能不能“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一小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作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典著作,结合具体历史情况,论证了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并驳斥了那些怀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论调。  相似文献   

13.
胡忠明 《安徽史学》2006,4(3):56-6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的建国方针实际上经历了以战建国,到和平建国,再到打谈图和,终到弃和就战的过程.从以战建国到和平建国的转变中,美国、苏联的作用不可低估.和平建国方针确立后,中共为之实现付出了真诚而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我党党政关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关于过渡时期我国党政关系的研究从微观上讲 ,对过渡时期党政关系的研究 ,是党史界和政治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些研究中 ,分歧较大的是关于党政体制形成和确立的时间问题。庞松、韩钢二人的文章是研究建国后党政关系问题的开山之作 ,颇有影响。他们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作为党政体制确立的下限。他们认为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我国确立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格局 ,即一元化领导原则及其领导方式和具体制度、党的领导结构系统等。[1]陈雪薇把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为党政体制确立的下限 ,认为当代中国党和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中国抗日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奴役、争取解放的正义战争,同时又是积极支援和配合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再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终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铺平了道路。中国人民通过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中国既不是停留于传统计划经济阶段,又没有完全进入现代市场经济阶段,而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目前中国的改革家正着力进行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建国以来所建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达到,这是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过程。从现实看,经过十七年改革所形成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体制与未来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邓小平…  相似文献   

17.
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都经历过的历史过程,过渡型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的若干时期均存在过。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时期,亟需在理论上建立一种过渡型社会形态的理论,作为我们对过渡时期纷繁复杂的现实状况进行思索和理解的参佐。沈汉、王建娥著《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版,下文简称《过渡研究》),凭藉严谨翔实的史料研究,从经济、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围绕计划与市场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呈现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全面保持和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候。综合得好,社会主义能够坚持,我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光明灿烂,中国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完成从训政到宪政的过渡,通过行政改革完成“建国”任务。各党派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改革共识,国民党六大及六届二中、三中全会成为改革的重要标志。行政改革由国民党权威人物蒋介石发动,采取从中央到省市的行政体制机制的调整、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并等多种改革举措,树立新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这其中既有围绕“和平建国”的相关努力,也有借改革之名而务内战之实的偏离。1947年的政府改组欲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却成为改革的转折点。随着内战局势的急转直下,改革愈发偏离既定轨道。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仓促推进行政改革,不仅未能完成“建国”任务,反而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崩溃,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再认识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在50年代前期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甚至是否必要,有争论。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不应该急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按照《共同纲领》,不超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再干一、二十年,待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甚至是实现了工业化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由此而来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只指出三大改造存在有“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缺陷,是不够的。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认为上述认识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