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9月     
《华夏人文地理》2004,(9):18-19
《新青年》 出版 1915年9月15日,留日归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称《新青年》),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抨击封建主义文化。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相似文献   

2.
与大海永存———怀念沈尹默先生〔上〕□周而复沈尹默(1883-1971)新文化运动战士朱自清说:“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但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曾发表胡适《白话诗八首》。可能是四卷一号发表的新诗在文艺界引起重视,影...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刍议胡晓新文化运动又称新思潮运动。中国现代文艺复兴。学界一般以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为其开端。下限有几种说法,一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二为1920年9月《新青年》8卷1期改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三为192...  相似文献   

4.
安庆往事     
陈先发 《世界》2006,(2):58-59
20世纪初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位擎旗者,分别是与“安”字对应的安庆人陈独秀、与“徽”字对应的徽州人胡适;而奠定国人现代思想之基的《新青年》杂志,自1915年9月第一卷第一号至1916年第六号的作者群,几乎全出自安庆为核心的皖江一带。  相似文献   

5.
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发行、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正式创刊。《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从1918年1月第四卷第一号开始,这本由陈独秀一人主编的普通刊物,转型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很快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类刊物之一。由《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文学革命加思想解放的白话文运动,为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工具、写作范本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尝试”文学革命,揭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1936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在《新青年》出刊20年后,准备重印,作为当年这份刊物的主将的胡适应邀题词。他写道:“《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20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胡适一生看事情,以公允为准则。这个评价,当然也不含个人色彩,因为即使今天看来,胡适的这个评价,也会得到知识界的认同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第二卷改称《新青年》。创刊号卷首发表了陈氏《敬告青年》一文,向全…  相似文献   

7.
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相似文献   

8.
子明 《炎黄春秋》2009,(9):40-45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本文的宗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五四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现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始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实,一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来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  相似文献   

9.
新的一年到了。《炎黄春秋》编辑部要我为杂志写一篇新年祝词。于是,写下这样一个题目。两大口号,就是科学和民主。这两大口号,是《新青年》提出来的。这个杂志原名《青年》,1915年创办,到现在正好90年。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写了一篇《敬告青年》,就提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陈独秀在思想建设方面颇有建树。不过,今人在探索其思想时,多侧重于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论述其“国民性”主张的文章尚不多见。为弥补研究中的不足,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他以此为主要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详论国民性衰败的种种表现,并探索其根源及救治之道。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起了十分重要的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它以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专制与迷信为根本宗旨、担负了扫荡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历史任务。在当时科学与迷信的斗争中,无神论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简要论述《新青年》在“五四”前夕进行的批判灵学、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以及这场斗争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反封建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100年前,在那个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年代,一个刊物肩负着唤醒时代和领导时代的历史责任诞生了。它凝聚着一个赋有志同道合梦想的青年群体,以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以改造文化、改造社会、改造家庭、改造国家、再造文明为己任,这就是陈独秀等创办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第1号改称《新青年》)的问世。由《新青年》而有五四运动,而后有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国民大革命,从此中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动、民族大抗争、国共大决战、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激活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元典,《新青年》杂志已经走过一百个年头。尽管如此,"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围绕《新青年》为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所做的诸多原创性工作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价值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引人瞩目。一百年前,《新青年》同人们紧紧围绕这样一个"金牌杂志"演绎出许多惊心动魄的精神事件,回眸这一知识群体所走过的精神历程,他们尽管有着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文史月刊》2014,(2):40-40
鲁迅是我国第一批积极使用和推广标点符号的知识分子。要说起来,汉语中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最早是在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出现的,在此之前,标点符号还没有从国外引入中国。说起标点符号在中国的推广使用,这里还有一段历史。当时,陈望道是在中国推广标点符号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5月,用文言文写了《标点之革新》一文,发表在《学艺》杂志第3卷上。接着,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就响应了陈望道的号召,在该期《新青年》杂志上,除了全部用白话文外,还采用了新式的标点符号。不久,陈望道又写了《新式标点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高君宇就对陈独秀十分仰慕和崇拜,这倒不仅是因为陈独秀是高君宇所在的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更主要的是因为陈独秀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青年》(原名《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当时《新青年》以倡导新文化运动而誉满全国,被人们誉为青年界的“明星”、“金针”、“良师益友”。因此,当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自第二期开始改名《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停刊,先后存在十年。《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主编的,从六卷起改由陈独秀等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轮流编辑,并由北京移至上海出版。1920年9月,改为上海共产党小组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迁往广州继续出刊,至1922年7月,九卷六期休刊。1923年6月,由月刊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但由于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人力不足,不能如期出刊,到1924年底只出了四期,以后成为不定  相似文献   

1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中国进步青年挺身而出,掀起爱国风暴.恽代英,就是其中的一员. 恽代英祖籍江苏常州,1895年生于武昌.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后考入哲学门.在学生时代,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东方杂志》《教育...  相似文献   

18.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六大主编中的钱玄同和刘半农,共同导演了一出双簧戏:钱玄同假“王敬轩”之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3号上“通信”专栏发表了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对主张新文化的人进行攻击;而刘半农则以《新青年》记者名义,在《新青年》同期的编辑回信部分刊发了长达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对王敬轩所提出的观点逐一加以驳斥。钱刘二人导演的这出双簧戏,引发了新旧两派的激烈论战,震动了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学界。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的女权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青年》的女权思想及其影响张晓丽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开展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对妇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形成了系统的女权思想。一妇女人格权及贞操观思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没有独立地位与人格,《...  相似文献   

20.
张耀杰 《江淮文史》2014,(6):150-156
正2005年,我在台北《传记文学》10月号发表《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一文。随后,我把该文录入2006年出版的《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以下简称《历史背后》)第一篇。其中得出的结论是:《新青年》第4卷共6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出版时间为1918年1月至6月。第5卷共6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出版时间为1918年7月至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