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振满 《清史研究》2003,25(2):38-61
明清时期 ,乡族地主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各省尤为发达。本文以闽北地区为典型 ,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剖析。指出 :明清时期 ,由于乡族组织与地主经济的直接结合 ,使已经衰落的私人地主经济得到了强化 ,同时也阻碍了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的正常发展 ,从而延缓了封建的土地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解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垚教授新著《封建经济政治概论》(以下简称《封建概论》)于201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等实证性研究作品之后,进行更大规模,也更加系统化探索的结晶。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先生封建社会探索三部曲的完成,也是研究和反思封建社会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3.
黄光耀 《安徽史学》2002,25(3):90-94
本文认为16世纪是英国社会重要转型期,此间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农本经济的松弛解体、市场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最终形成国内经济的早期一体化发展格局和开放性的对外贸易体制,而这正是近代英国率先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陶德臣 《安徽史学》2007,10(3):5-12,44
印度是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和茶叶出口大国.100多年前,为了打破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牟取厚利,英国殖民当局从中国全面输入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大力发展印度茶业.经几十年努力,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地区,对世界茶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经济与重庆市旅游业再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从重庆旅游业现状与发展机遇人手,分析了重庆旅游业再发展的原因,探讨了化经济对重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化经济思路。  相似文献   

6.
谢佐 《攀登》2000,(3):1-6
中国西部是个多民族地区。西部开发要特别关注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本指出了发展西部民族经济所遇到三大硬制约因素和三大软制约因素。提出了走生态农牧业之路,发展多种经营;民族化旅游的步子应该迈得更大一些;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西部民族经济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的经济在19世纪处于停滞状态,且与当时整个欧洲相比都是落后的,但20世纪西班牙经济却快速复苏和增长。有两个因素可以解释西班牙经济发展史:文化和自然条件。他的文化有很多方面承袭了古罗马。自然环境方面,尤其是农业,受地中海盆地影响很大。现代化一个标志是对农业的逐渐抛弃。国际贸易只是西班牙经济增长的一个不重要的因素,贸易保护主义和闭关自守的尝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增长。西班牙现代史中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非常明显:经济倒退或者经济方面的变化一般都伴随潜在的或已经发生的战争。  相似文献   

8.
刘本锋 《南方文物》2007,15(4):186-188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战国末期秦国时期的竹简,其内容涉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徭戍赋税、环境保护等领域,它是秦代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以保护其封建所有制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重要法规,对秦代经济关系起到了调整作用,反映出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条件下,秦人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试图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的努力,正像秦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①"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格局。本从民族分布格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地位和比重的变化、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民族团结的新发展和“两个离不开”观念深入人心五个方面,对民族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不是我国旅游发展最好的省份,但旅游资源有独特的优势,在冬天有美丽的冰雪大世界,吸引了中外游客,对黑龙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伦次主要从旅游经济发展概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阐述了旅游经济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黑龙江具有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四季旅游产品形象,即春天活力世界、夏天清  相似文献   

11.
王亚平 《史学集刊》2004,2(4):53-59
中世纪的西欧在建立采邑制的过程中确立了个人联合的政体形式。在这个政体中 ,王权的合法性决定了其具有政治统治权威。基督教“君权神授”的神权政治思想为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教会举行的加冕礼使王权的合法性具体化。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使采邑制具有潜在的分裂因素 ,封建王权用特许权作为对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施行统治的工具。王权的合法性赋予特许权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给予封建领地的社会群体司法保护 ,保证个人联合政体的正常运行 ,同时也促进了封建社会中新因素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论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秋枫 《史学月刊》2001,9(4):69-74
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随着中世纪中期封建主领地的世袭化进程而确立起来。其主要特征是封建权利对公共权利的最大限度的排斥,领主和附庸间的私人契约取代了国家的公共法律,公共权利沦为私下义务。由于领主一附庸间纵向阶梯型网络的破毁,西欧封建国家的领土界限极为模糊,各国君主不仅对内无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对外也不能以主权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交往。因此,在封建主义政治结构之下,中世纪西欧便不存在任何完整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英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方式与法国和德意志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它是在氏族公社瓦解的基础上产生了诸多的封建因素.如:大地产制正在形成;从土地中产生出了个人依附的政治关系;以及国王给予基督教教会的特殊权利.使其介入了国王的世俗事物.等等。这些社会条件已经使英国从氏族公社制走向了封建制度.诺曼人的征服加速了这个过渡的步伐。英国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方式决定了其封建制度发展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清朝统治建立主导价值意识形态以规范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康熙的礼教观确立了清代礼教的一般意义、社会功能、人伦价值和基本行为规范,并在政治伦理实践中确立了“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的国策及其政治伦理原则,完善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康熙的礼教观不仅在130余年的康乾盛世的政治、学术上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与有清一代的礼学研究、社会民间礼教风尚的发展以及上层显贵和封建大吏礼教观的塑造,都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军 《满族研究》2006,(3):128-128
奕訢,封爵恭亲王.关于奕訢封恭亲王的时间,多种辞书和著作说法不一,或说是1851年,或说是咸丰时封为恭亲王.通过查阅《清实录》和奕訢诗抄,奕訢的封爵时间问题得以清晰,著封是在道光三十年,册封是在咸丰二年.  相似文献   

16.
张全民 《文博》2003,(6):3-12
1992年5月,位于西安东郊幸福路上的西安华山机械制造厂在修建变电所开挖地基时出土了一些文物,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闻讯前往。经现场踏勘,这些文物出自一唐代双室土洞墓的天井小龛内。6月2日至11日,我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该墓系唐严州(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刺史华文弘与夫人金华(今属浙江)郡君的合葬墓。兹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东德是由于经济的失败才最终不得不自愿被西德接管,这个失败虽然系多种因素导致,但根本还在于经济体制。可是,计划体制本身还不是最终根源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脱离经济规律地计划和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西德市场经济体制中也有不少计划经济的成分,但由于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没有过度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因而表现出坚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孟广林 《世界历史》2000,2(1):43-50
在中世纪封建时代,作为英王国的最高地方政府的郡,在加强国王的政治集权、维护王国的地方统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从诺曼征服至大宪章问世前的百余年间,前期英国封建王权尤为重视对地方郡政的控制,通过对郡政弊端的大力整饬,使郡成为王权支配地方的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史家由此而称中古英国的郡制是“西欧君主所设计的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①。对这一时期英国封建王权整饬郡政的历史现象作一剖析,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古英国政治史特别是英国封建君主政治的理解与认识。鉴于国内史界同仁对此重要问题尚无专文论析,笔者愿就…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alled landlord villages of the Tehran Plain in terms of hierarchy and control, and how these structures are created and expressed through the spatial landscape of the villages. Drawing on original fieldwork, the ways in which landlords used the physicality of the villages to maintain and reinforce control over farmers is explored. We suggest that the “success” or at least longevity of the land tenure system in Iran prior to the later twentieth century can be attributed at least in part to the buildings and spaces of the village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