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华北地区磨制石器的制作工艺,并和打制石器的制作技术与石料进行了比较,认为磨制石器虽然制作程序复杂,但技术简单易操作,石料种类繁多。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工具的过程和华北地区农业起源和定居的发展过程契合,说明磨制石器这种选料广泛、易操作的制作技术可能是适应了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随着农业和定居的发展,逐渐取代打制石器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  相似文献   

2.
正从距今三万年到距今三千五百年,西藏的早期制石工艺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在磨制技术出现之前,打制技术持续使用了两万多年;打制石器能够快速提供大量锋利的工具用于处理动物肉类、骨骼。随着古人开始农耕定居生活,于是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制作更加精细的磨制石器,终于有一天,在石器中发现了美,成就了特殊人群,看到了文明的曙光。  相似文献   

3.
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过渡与农业起源密切相关,因此探索这一阶段人类技术、适应和文化演变是史前考古的战略性课题之一。自丹麦经济学家博塞罗普提出人口增长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因素后,这一观点被许多学者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中,海登提出了与人口压力论不同的见解,将资源压力看作是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技术演变和农业起源的主要动力。他引入生态学中的K-和r-选择资源的概念,将更新世末开始的各种技术发明乃至动植物驯化与广泛利用r-选择资源的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海登认为,旧大陆中石器时代和美洲古代期出现的大量新技术和新工具以及许多专门工具的出现与当时人类普遍转向开拓广谱资源有关,而这种技术和工具的发明主要是用来在资源压力和波动的情况下增强食物供应的稳定性。广谱资源数量大、难以开采和处理加工方式多样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技术和工具多样化和特殊化的发展趋势。而动植物驯化的起源也应当被看作是人类诸多应付资源波动策略和技术中的一种,而不单单取决于人口的密度。他还从"最省力"原则来论述一些工具如磨光石器发明和使用的原因,认为磨光石器制作代价很高,因此这类工具在使用频率不高的情况下不会受青睐,只有当砍树和加工鱼类等劳作非常频繁或数量巨大,人类为了减少工具破损的替换率,才采纳制作代价较高的磨光石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因为磨制石器所付出的代价,可以从砍树或加工鱼类等特殊资源的效率提高上得到充分的补偿。然而,资源压力显然相对人口而言,否则就不成其为压力。这里只是在分析问题时着重看待人口因素还是资源因素,其实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变量。这篇文章对于技术演变和农业起源这些考古学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摆脱文化累进的传统观点,从人类适应和经济发展来分析技术和工具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4.
贾昌明 《南方文物》2013,(2):119-123
资源研究是新石器时代以降磨制石器工业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可用性和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磨制石器资源的特点。在磨制石器的生产中,原料的大小和形状成为非常重要的原料选取的根据。资源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生产型遗址,从生产型遗址出发可以获得比较确信的资源产地信息。  相似文献   

5.
向金辉 《南方文物》2014,(2):101-109
磨制石器的起源是学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早期磨制石器的主要种类、发展阶段及南北差异的原因,以期揭示磨制石器起源的内在机制。磨制石器的起源与生业经济紧密相关,中国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对于植物资源的利用促使了中国磨制石器的起源。由于中国南北环境的差异,对于植物资源的利用种类和利用方式有所区别,因此导致中国南北磨制石器种类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在史前磨制石器研究方面的进展,认为目前的磨制石器研究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综合研究,从石器中提取的信息量不够,在探讨古代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地区关系等方面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7.
谢光茂  林强 《南方文物》2012,(4):56-73,55
湘、鄂、黔、桂山地地区迄今已经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石器制作场。这些石器制作场发现的石器种类和石器制作工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多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但都发现有与石器制作相关的各种石料、石器制作工具、石器残次品、成品乃至废弃品。对这些石制品进行深入研究将是今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而石器制作场这类特殊的遗址中由于保留有完整的石器加工制作各个环节的证迹,特别便于石器制作工艺的探讨。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发掘的石器制作场就是其中一处重要的发现,《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也是相关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中的精深之作。本文作者是精研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对石器特别是打制石器的研究尤有心得。本文对石料的来源、特性和选择,石器加工工具的种类和特点,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具体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全面复原了革新桥石器的制作技术。特别是对石器制作过程中一些细节的分析尤其精彩。是今后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略显不足的是,本文并没有对革新桥全部的石制品进行研究,特别没有提供废弃的石片和石器残次品的完整资料,使读者难以对作者呈现的石器制作工艺"操作链"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此外,本文认为这批石制品的年代为距今6000~5500年,不知何据。仅以这批石制品中出现的凹刃石凿来看,其年代恐怕要在新石器时代之后(距今4000年之后)。  相似文献   

8.
考古学中的新石器时代,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真正自立于自然界的开始,而且还孕育了以后的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切因素.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石器时代在全球各地开始的时间和具体方式并不一样,由此便引发了对其起始标志问题的争议.一最早使用“旧石器时代(Palacolithic)”和“新石器时代(Ncolithic)”这两个概念的,是英国考古学家约翰·拉布克(John Lubbock.1834-1913).他在1865年出版的《史前时代》一书中认为新石器时代或新的石器时代(NewStonc Agc)是“较晚的或磨制石器的时代(Polishcd Stonc Age),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用燧石和其他石料制造精美的武器和工具.很显然,“新石器时代”的概念在考古界中最早是仅以磨制石器为突出特征的.  相似文献   

9.
东莞村头遗址基本没有磨制石器的制作生产,属于石器消费型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种类在较短时期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类石器的不同使用阶段都有发现。村头遗址石器的形态会随着使用及修整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由成品、修整、改制、废弃不同阶段组成的石器生命史。不同类型磨制石器的生命史有所不同,采用动态类型学的方法研究村头遗址的石器,发现这些石器都会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可据此了解华南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河姆渡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基本上是由自己制作的,石器的原料大多就近取材,运用打制、磨制、线切割、钻孔、刻划技术制作成型。河姆渡石器的制作工序以生产工具中的石斧和人体装饰品中的莹石玦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秦汉以前水井的考古发现和造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井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水是动植物机体绝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年人体中含水约百分之六十五.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渔猎为生,以江河湖泊及泉水满足其生活的用水需要.当时人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发达的掘土工具和盛水器皿,因而没有掘井的需要与可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明,陶器和纺织品的出现,生活资料有了比较可靠的来源,人们能够建造简陋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活.但依靠自然水资源傍水而棲,对于人类选择住地,扩大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有诸多限  相似文献   

12.
史前磨制作孔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流程。作孔工艺可以分为管钻、锥钻、琢制、划孔等四种方法。琢制和划孔是直接把工具作用于加工对象上,而管钻孔和锥钻孔则需要把钻孔工具固定在目标位置,为此进行了史前定孔工艺技术的考古实验研究,认为外置引孔工艺技术是非常有效率的一种磨制石器定孔工艺程序。  相似文献   

13.
正在异彩纷呈的中国传统艺苑中,玉文化绝对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据考证,远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打制石器过程中就已经接触到了玉,偶尔会有个别玉料被加工成小件工具或装饰物混杂在大量的石质用品中。至迟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已经在磨制石器的  相似文献   

14.
郭家院遗址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时代大致在5500B.C~4200B.C之间。郭家院遗址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人们在选择石器时偏好沉积岩中的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等,其它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岩性很少选择。石器类型方面以砍伐工具为主,如磨制石斧和石锛等,其它类型的石器较少。这说明郭家院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以砍伐为主,其它农耕、渔猎活动较少。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磨制双面刃石斧的柄部和刃部弦长的比例大于1:2的为多,可测刃角集中在60°~79°之间。磨制石锛的柄部和刃部弧长的比例大于1:2,可测刃角集中在50°~69°之间。  相似文献   

15.
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减少或不见,成为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距今2万年开始到晚更新世结束为第三阶段,陡刃砾石砍砸器等又重新成为主导石器类型,并相继出现磨制石器与陶器等新技术。尽管有上述阶段性特点,但砾石石器传统始终保持显著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寺遗址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石器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多选择砂岩类,如细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其他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岩性较少选用。石器类型方面以砍伐工具为主,如磨制石斧和石锛等,其他类型的石器较少。这说明大寺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以砍伐为主,其他农耕、渔猎活动较少。无论是石斧、石锛,它们的可测柄部与刃部弧长、弦长之比多在1:2或略微大于1:2,磨制石斧、石锛的刃角以在50°~79°为多,其他角度的不多。  相似文献   

17.
《华夏考古》2021,(4):95-108
庙底沟遗址是一处出土石制品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大型聚落遗址,为研究史前人类行为和生产生活提供良好条件。通过石制品不同视角的分析,发现庙底沟遗址具有石器加工场和专门化的特点;原料主要为就近取材,原料岩性、工具形态与类型、加工技术及功能之间存在明显对应关系;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和锐棱斜向砸击法,工具修理技术中打制、琢制和磨制技术组合使用,还存在少量钻孔技术、凹缺修理技术和切锯刻槽技术;工具功能大致归结为木工、农耕、碾磨、收割、渔猎、纺线和其他功能类别,其中以农业工具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中石器时代”是指“处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基本特征是:这时的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还没有出现.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典型细石器尤为盛行,仅有个别的磨制石器,陶器还没有产生.”(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720页)显然,这个概念,除了“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典型细石器尤为盛行”外,它所表述的实体基本上与旧石器时代无异,因此,有人称其为“续旧石器时代”(同上书第476页).显然,“中石器时代”只是旧石器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它的末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岭南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考古新发现不断增多,其中如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等,以较高分辨率呈现了晚更新世末砾石器工业的历时性变化。将这些新发现与邻近的越南北部长期流行的山韦-和平-北山文化发展序列相比较,可见两地大致于末次冰盛期前后出现典型的陡刃砾石器,并向周边单面打制一圈的砾石器类型发展,最后以局部磨制石器的出现等表现逐步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晚更新世末(MIS 2阶段)以来岭南及越南北部在石器工业发展上的同步性特点显示,岭南地区晚更新世末文化发展与人群迁徙交流等史前考古课题研究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贾昌明 《南方文物》2012,(4):135-138,127
从桐林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及其相关石制品可以看到,器物表面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并且代表了不同的人类行为和石器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阶段。本文试图阐述这些表面形态和相互关系,并利用考古绘图将其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