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北宋端州在政和八年(1118年)升为肇庆府。然而,端州升府的历程是比较复杂的,历来有较大争议。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端州何时升府,以及升府的具体过程,以新的史料证明端州在升为肇庆府之前确曾升为兴庆军和兴庆府,"岭南第一府"是兴庆府而不是肇庆府。最后,通过分析宋代"潜藩升府"制度及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地位的变化情况阐释其升府原因。  相似文献   

2.
周中 《广东史志》2003,(3):51-53
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后因避宋英宗旧讳(英宗在未当皇太子时名宗实)改敦颐号濂溪,周敦颐是我国宋代理学开山始祖,后代学者称濂溪先生。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周敦颐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判官,熙宁三年(1070),擢升为提点刑狱。在粤期间,他深入巡视过惠州、春州、连州、端州、德庆府、东莞和其它数郡。在广东各地留下了足迹,对其  相似文献   

3.
北宋名臣包拯(999-1062年)一生执法如山、刚正廉明、爱民如子、敢于改革弊政和严惩贪官污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包拯以“清廉”成名而天下知!如果说河南开封是他的扬名地,那么广东肇庆(古之端州)就是包拯的成名地。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4.
肇庆宋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1米,始建于北宋后期。北宋时,肇庆为端州治,之前并无城墙。宋皇祐占四年(1052年)四月,广西壮族首领依智高反宋攻陷邕州(南宁)、封州(封开)、康州(德庆)等地后至端州,因州衙、县署俱无城墙防守,知州丁宝臣弃城而逃,被朝廷撤职。次年,狄青平定依智高后,新任知州江柬之始筑土城,仅把州衙、县署所在两个小土岗及其南面部分溪塘用土墙围起来以御敌。  相似文献   

5.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6,(1):66-69
肇庆人对来肇庆的人的话题是离不开端砚的,那是他们的骄傲。 天下人都知端砚,未必知端州,都知道端砚,却未必都见过端砚。我是见过端砚的,我又不大确信见过的 真就是端砚。到肇庆,到古端州,憋足了劲,就想好好看看端砚。  相似文献   

6.
宣德下岩砚,高25、宽17、厚2.4厘米。端州山石多可制砚,但石质不一。宣德岩在端州屏风山半,开自明代宣德年间,故有此称。其品在老坑之上,下岩尤佳。此砚石质细腻温润,是下岩中的上品。砚面周雕夔纹,砚背有王士禛行书题刻五行。文曰:"岁壬午长至,宣城梅雪坪,潜江朱悔人,海宁查夏重集麓原寓斋,抚宣德下岩,宝光四射,信为巨观。夙好良集,一段因缘,堪传胜事。"后署"济南王士禛"五字,下镌"阮亭","结翰墨缘"二方印。砚左侧刻"十砚轩神品"端楷五字,下镌"宰田黄氏珍藏"六字长方印(图一、二)。  相似文献   

7.
一、出家、嗣法与弘道陈希迁(700—79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他白幼聪慧过人,七八岁时就萌发了出家之志。当时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授“顿教”禅法,声名目著。  相似文献   

8.
砚趣     
杨得鸿 《收藏家》2013,(3):71-74
中国历代文人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砚——古人称为研,俗称研台。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今肇庆)而得名,其石质、石品及石纹与众不同,而因"发墨而不损"的特点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最早有资料记载应为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苏易简(957-995年)字太简,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砚谱》对砚石的石性,其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造型作了分析。还有宋代朱苇撰写的《砚史》,朱苇(1051-1107年),字之章,号襄阳漫士,祖籍太原,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的砚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龚定盦全集》时,偶然想到了友人藏的一块林则徐用过的砚石,是与林、龚二人有关的。事隔八年,当时草草一望,未及仔细研究,因又重访此砚,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砚石为一紫端,有殊砂斑,似为端州高要县中岩坑所产,石质细腻,极下墨;砚长  相似文献   

10.
屈大均学博识广,撰述严谨。他写《广东新语》,“考方舆,披志乘,验之以身经,徵之以目睹”,(《广东新语》潘耒序)使该书的内容具有既“博核精详,又善于摭实”(同上)的特点,由是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其中对有些事物的描述屈大均使用了“最”字(或用了含有“最”意思的笔调)来定格形容,这样的描述特别能反映出屈大均学术眼光的高远和犀利,值得我们重视。 一、说红棉树最多是在端州、三水、四会等地的河岸地带 人们习惯把红棉作为广州的象征,这是因为广州生长有很多红棉树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肇庆档案方志工作,要着眼于寻找肇庆历史文人墨客的足迹、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展示现代经济和历史文化一体化的蓝图和丰富占城端州历史文化内涵,达到用事实编写历史、用历史积聚文化、用文化提高素质、用素质促进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陈敏 《文史月刊》2014,(5):74-74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当时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包拯不但一尘不染,还严格按贡额征收,余者由百姓自由买卖,砚工深为感激。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里收藏有一方十分珍贵的明代端砚,名曰醒园端规。由于该规被明、清两代墨客所青睐,又曾流传广东、四川、陕西等地,故而堪称传世佳品。醒国端砚呈长方形。长20.8,宽182,,厚5.2厘米。两面砚池.砚面微凸、尾端有一储墨池,石质细润如玉,呈紫朱肝色、略显冰纹、系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古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水岩石制成。醒园端规形状较为常见,其珍贵之处不但在端砚本身为古端州老坑水岩石做成而价值连城,还在于现壁四侧面分别用草、隶、篆、行书体阴刻的四段铭文,为研究此砚的制作、收藏及流传提供了重要依据。这…  相似文献   

14.
《岭南文史》2015,(2):65
吴俊明男,广东端州人,字若舟,书法家,1935年7月生,大学中文系本科。吴俊明先生是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书法院副院长,岭南诗书画会名誉会长,鹅潭书画会创会会长。先后出版有《毛笔书法指南》、《砚边荟萃》、《吴俊明书法作品集》、《吴俊明书法选集》、《吴俊明吴敏江吴敏中书法集》等著作。1950年从香港取道东莞虎门参加两广纵队,任一级文书。师宗米芾、苏轼、王铎诸家,引笔遒劲,浑厚沉雄,大  相似文献   

15.
肇庆山水     
肇庆居粤西,它的出名,多一半借了古端州的牌号。这是产砚台的地方,可惜车过端溪名砚厂大门,却未及入内参观,比几年前在皖南徽州的歙砚厂走马看花一回还不如。端砚与我无缘也。 有缘的是肇庆山水。山是鼎湖山,水是星湖水。两相映带,自有文章。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划分 改革的渐进理论照应着改革的渐进历史。22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内在地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始启动阶段(1978-1984年)、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2年)、整体推进阶段(1992-1997年)和攻坚决胜阶段(1997-2000年)。  相似文献   

17.
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广州打捞局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Rimsberg)时,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按性质、任务、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发现阶段(1987-1989)-前期水下考古调查阶段(1999-2004)-整体打捞阶段(2002-2007)-“水晶宫”内试发掘(2009、2011)-水晶宫内全面保护发掘(2013年后至今)等不同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18.
汪世清 《收藏家》2003,(2):27-31
僧传悟(约1646-1719年)字惺堂,号雪庄,又号通源,别号铁鞋道人,黄山野人,自称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俗姓不详。早年从淮安观音院南庵大依(1617-1683年)剃度,为洞宗新城寿昌寺无明慧经(1548-1618年)的第四代法嗣,刻有“寿昌五世”一章为证。与僧名传綮的八大山人(1626-1705年)同属洞宗三十世,为法门兄弟。在驻锡采石翠螺山五年之后,雪庄于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九月来到歙西潜口,与汪栗亭士(钅厷)(1632-1706年)相见,旋入黄山,居兜率庵,亦名皮篷,后更以云舫著名。时人多以“云舫雪庄大师”称之。越五年癸酉(1683年)秋出山北上,冬应召入京,至翌年甲戌(1694年)秋“仍以  相似文献   

19.
西游旅行家     
旅行:张骞;旅行动机:联盟抗击匈奴年代:第一次在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元朔三年(前126)。第二次在元狩四年(前119)-元鼎二年(前115)。  相似文献   

20.
从1953年到2002年,中国大致经历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阶段(1953-1978年)、消费导向型工业化阶段(1979-1992年)、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化阶段(1993-2002年)。以上50年的工业化历程虽然都带有浓重的传统工业化色彩,但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